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_百度网盘 > 第三十四章 储君心事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_百度网盘 第三十四章 储君心事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05 14:43:29 来源:奇书网

武德殿内,李渊的话音刚落。

高士廉缓缓打出六张牌,是顺子。

随即,李渊的老脸一抽,再看对方手中的牌还剩下三张,眼看这副顺子没办法应付,颔首道:“你接着出牌便是!”

高士廉叹息一声,打出最后三张五,“臣出完了。”

“你……”李渊气得下巴的胡子在颤,拍案而起怒道:“你个卑鄙老儿,总是将好牌留到最后出!”

高士廉神色平淡道:“重要的手段,当然要留到最后再用。”

李渊怒拍桌子,道:“今日朕与你不死不休!”

李世民皱眉看着自己的父皇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扭头也不去看这一幕,父皇这是年纪越大,气性也越大。

平日里就容易发怒,好不容易消停了两年,现在这脾气又上来了。

李渊搁下手中的牌,沉声道:“二郎,观音婢,与朕一起教训他。”

于是,当今陛下与皇后也加入了这个游戏。

今天的关中又下起了雨,雨水落在武德殿的屋顶,在屋檐落下,殿内两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家与当今陛下皇后还在打着牌。

一个宫女脚步匆匆而来,她低声在皇后耳边说了一句。

李世民手里拿着牌,稍稍抬头看了眼。

李渊与高士廉还专注着整理着手中的牌。

长孙皇后点了点头,示意这個宫女退下,低声道:“承乾跟着杜荷与许敬宗一起出了东宫。”

李世民收回目光继续看着牌,道:“去做什么?”

长孙皇后道:“说是去泾阳看看,还特意交代了天黑之前就回来。”

李世民颔首也整理好了手中的牌,又道:“让懋功去护送。”

长孙皇后又向一旁的宫女吩咐了几句话,拿出一块腰牌递给她,“去吧。”

这位皇后身边的宫女行礼颔首,“喏。”

本以为今天会是个阳光高照的日子,可恰恰是由春入夏的时节,这个时节会有雨水也正常。

众人的兴致不高,刚走出朱雀门的时候,杜荷走在最前头,他还在说着这场雨来得真不是时候。

许敬宗看起来是个三十岁出头的人,他穿着一身青衫,头戴着幞头,个子不高,像是个和善的大叔,正笑盈盈走在杜荷身侧。

李承乾走在最后方与宁儿姐走在一起。

其实哪有什么天有不测风云,这世界的水汽调度规律,冷暖空气运转都是可以察觉的。

只不过在这个时代的更多人眼里,下雨就是下雨有什么好说的。

以人能看到天象,唯一能预测的,也就是昨夜的星象与黄昏云彩,或者是清晨时分的云彩分布,也能判断晴雨,不过这大多归类为经验之谈,经验之谈嘛,就不能成册成书地用来教导人。

不然哪来求雨一说,这就是强加主观意识,抛弃事实的一种结果。

宁儿道:“殿下,奴婢去唤一支兵马护送。”

只是话音刚落,眼前就有一个身穿甲胄的中年汉子快步走来。

宁儿还站在原地,见到来人,她躬身行礼道:“见过大将军!”

杜荷与许敬宗皆是躬身行礼。

李绩下巴有着大胡子,面对人群最后方那位穿着锦衣少年行礼,道:“末将奉陛下旨意,前来护卫!”

嗓门声很大,军中的大多数将领都是这样的。

李承乾在太极殿早就领教过了他们骂娘的样子,也都认识了,只是没与这些大将军打过招呼。

在晚辈面前,李绩尽可能保持着斯文。

李承乾快步上前,扶起这位大将军,道:“本想着找一队兵马护送就好了,没想到父皇让您来了。”

李绩直起身子还是低着头道:“末将准备了两千兵马,殿下但有吩咐,莫敢不从。”

李承乾微笑道:“也没什么大事,孤就是想去泾阳走走。”

李绩朗声道:“喏。”

又是很大的嗓门声,大唐将领的精气神很足,多么强大的将领。

若俩军交战,这嗓子一吼,也足够令敌方胆寒。

李承乾揣着手继续走着,笑道:“其实孤挺想知道当年各路豪杰驰骋疆场的场面。”

李绩板着脸道:“打打杀杀无甚好说。”

有这位大将军在这里,杜荷与许敬宗就不敢再抬头讲话了。

李绩还准备了一驾马车,“殿下请吧。”

李绩亲自坐在车辕上,稍稍摆了摆缰绳,马匹迈开蹄子,马车开始驶动,李承乾掀开车帘,就见到了穿着一身男装的宁儿姐,正飒爽地骑在马背上。

又放下了车帘,李承乾揣着手皱眉坐在昏暗的马车内,不免思索着,原来宁儿姐也习武过,看她拉着缰绳的模样,根本不像个新手。

一想到在渭南时,还在她面前骑着较为温和的马儿,李承乾想到此处,痛苦地抚着额头。

有了李绩大将军护送,这一次去泾阳要怎么走,要走得快一些还是慢一些,就不能由自己做主了。

这一次出游,完全掌握在了这位大将军的号令下。

队伍从长安城西面的延平门出去,李承乾闭着眼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晃动,拿起许敬宗的一份奏章。

其实,本来给他一份泾阳县三年规划的时,当天夜里他就带来了回复奏章。

比如说一年改善泾阳环境与乡民起居生活,第二年开始改善耕地环境,第三年扩大作坊,建设一片多种类作坊的产业地。

许敬宗的论述还是很不错的,他充分说明了泾阳可以调动的人力与物力,还施行这个三年计划有很多的阻力。

其中带来了不少泾阳县县志的记录,大多都是前隋保留下来的,到了武德年间就断代了至今才有恢复。

这也没办法,武德年间中原各地都还在打仗呢。

资料不全,还要亲自去查看,这才会有这一次出来,亲自查看泾阳的缘由。

既然将来的泾阳是一片东宫说了算的地方,那就要让东宫上心治理。

这是皇叔李孝恭说的,泾阳是一片东宫说了算的地方。

换言之,如果泾阳因东宫更贫瘠了,那就是这位东宫储君的不是。

虽说放任之也无妨,哪怕泾阳还是老样子。

可总觉得将来有人提及这件事,或者被人弹劾,别说孤会丢脸,河间郡王与舅爷这两位长辈的脸面也不好看。

皇叔的话是有深意的,你是东宫储君,你要治理一方乡民就要好好治理。

哪怕作为储君养一头猪,伱养的猪死了,那都是东宫的过错。

孤的皇叔呀,你的每一句话都是至理,活出来的真理才是真理。

一路上,李承乾翻看着泾阳历年的县志。

官道上有些崎岖,有李绩大将军护送,一路上顺畅了不少,马车行进的速度更快了。

有风吹开车帘,当车帘被风吹开的时候,宁儿回头看去就能见到坐在马车内的殿下。

现在殿下依着马车,斜靠着,一手撑着侧脸,一手拿着一卷书正在看着。

风吹来,这位大唐最尊贵的少年人的额前碎发飘荡。

宁儿收回了目光,策马继续跟在殿下的车驾边。

泾阳距离长安城并不远,大概有一个时辰,李承乾坐在马车内被颠得有些不舒服了。

许敬宗与李绩说了一句话,护卫的队伍这才停下。

“殿下,到了。”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县志,阴沉的天还下着雨,雨势并不大。

走下马车,踩在土质松软的官道上,放眼看去,眼前的是一片荒地,黄土坡地高低起伏,一片挨着一片,草木长得不高。

许敬宗道:“臣在奏章上所言的难点便是这里,此地乃泾阳北侧台塬,因引水灌溉困难,这里几经荒芜,若能耕种,方能增加百亩耕地,泾阳南面靠着渭河,泾阳县人多在南面耕种,也养有羊群。”

黄土高坡也并不算太遭,如今看过去植被还是尽可能覆盖了黄土,这里是八百里秦川的腹地。

一旁的战马在雨天似乎又不太爽利,打了两声响鼻。

李绩拉着缰绳安抚着马儿,跟着殿下与许敬宗走上这处高坡。

往远处张望,还是能够看到在这里劳作的人,还有零星几只羊正在嚼着草,旁若无人地模样很喜人。

风景怡人,这雨天让春日的凉爽又回来了,舒服地深吸一口气,李承乾笑道:“这不挺好的吗?”

许敬宗低声道:“殿下,如今泾阳有耕地五百七十五亩,因多年洪积的缘故,这里的耕地收成与各县相比,并不好。”

李承乾蹙眉捧起一把土,土质很松,渗水性很强。

泾阳位于渭河的中段,也就是岐山的断裂带两侧。

这里的地势西北居高,且东南偏低。

就这么一片地势,想要大面积地灌溉确实很难,一眼望去就能看到西北的黄土高坡。

也就是这么一个风干,水汽干燥的地方,杜荷觉得这里是最适合嗮纸的。

李承乾放下手中黄土,又道:“也不是太差,相较于关中其他地方,这里其实也适合种葡萄。”

许敬宗啧舌道:“种葡萄?”

“嗯,种葡萄。”

“可是这片荒地野草都长不高,殿下还是莫要说笑了。”

毕竟在后世,泾阳所产的葡萄一直都是特优品,与这里的土壤气候也是有分不开的缘故。

泾阳确实是一片宝地,像关中或者放眼中原,这样的宝地还有很多很多。

可是在如今,在大唐,泾阳的葡萄还没有闻名,“咸阳蓝宝石”的美誉也还没有闻名于各地。

加之现在的大唐,环境还没有这么糟,黄河水系充沛,就连河西走廊都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养马场。

那眼下来看,真有这么难吗?

换做自己来实施,总归没有后世这么难的,至少现在可以这么想。

弟弟妹妹喜欢吃葡萄干,可关中种的葡萄少之又少,就算是有,也不可能人人都吃得上。

我是当大哥的,想想自家弟弟妹妹或许能够满足。

可别人家的孩子能吃上一口葡萄吗?

这个物质贫瘠的大唐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水果自由。

一想到这些窘境,大唐这个帝国还要为此奋斗多少年?

有些人只会将精力与智慧放在提高个人精神境界上,真想将这些人的头拧下来。

所谓精神境界,不过是虚无。

物质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衣食住行才是人活在世上最基本的要求。

看来朴素的唯物学说在当下,还是任重道远的。

李承乾感慨道:“老许,这就要批评你了。”

许敬宗不知道自己是哪句话说错了,低着头一张脸也耷拉下来。

“很多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李承乾拿起一根枯枝在地上画着,一边道:“从渭河上游引水,开凿沟渠,将水灌溉引来。”

许敬宗仔细看着这位太子所画的图,又道:“若途径白地,这些水也就废了。”

李承乾接着道:“你是说盐碱地吧。”

“嗯……”许敬宗欲言又止。

“这条沟渠并不在地表,而是在地下,通过地下空间开凿沟渠,沿途开凿竖井,也可以用来收集雨水,蓄水作为水窖,并且在尽头建设一个蓄水池,这叫坎儿井。”

李承乾又道:“其实这与关中龙首原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它多了一种蓄水功能,从渭河上游开凿也不是一个多大的工程,两百丈左右应该是够了。”

许敬宗颔首道:“臣知农事甚少,让殿下见笑了。”

“无妨,这也不怪你。”李承乾一路走着继续道:“自古以来太多的知识需要慢慢发掘,在克服白地的困难之前,可以用这种方式替代。”

追溯起来,坎儿井这般的劳动智慧,早在距后世两千年前就开始发迹于西域。

坎儿井源远流长,说来也有一些气馁,这影响文明史灌溉工程直到几百年后才被推广开来。

多看看地理历史的纪录片,还是很有好处的。

还不如让大唐,或者让孤来治理西域。

再一想现在的西域高昌王是何许人也来着?

“很多时候我们打仗不仅仅要抢人夺地,或者是得到对方的财宝与兵力,我们应该将对方的知识也夺过来,嚼碎消化之后,为自己所用。”

听殿下忽然自语了这么一句,许敬宗又是头皮一紧,不知道殿下这话是何意,还是另有所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