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十二章 等暖风来

钦天监内,那位坐在最中央的老人家还沉默不语,好像是睡着了,闭着眼呼吸也很平稳。

这位多半就是袁天罡了。

只不过对方没有说话。

李承乾一边听着李淳风的话,余光打量着四周,道:“嗯,你说的很有道理,孤也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

李淳风狐疑道:“殿下,您到底想要做什么?”

李承乾又道:“李道长想要这张图表吗?或者将别的也记录在图表中,比如星象。”

“无量天尊。”李淳风拿起一旁的拂尘道:“当真?”

“孤觉得还是交给太医署较好。”

言至此处,眼看太子要拿走这张图,李淳风伸手按住,道:“太医署的大夫不见得能够帮助殿下,老道知道孙神医如今在何处,若有他老人家作证,想必能够帮助殿下。”

李淳风面带微笑,手掌却用力压着这张画着图表宣纸,以免太子反悔,毕竟已有前例了。

“多谢殿下送贫道一份功德。”

颔首看着这个道士,李承乾皱眉道:“太医署真帮不到孤吗?”

李淳风抚须笑道:“太医署只能用病理与药理向陛下说明,而长乐公主的婚事,事关社稷与陛下的主见,岂是这一张图表可以左右的。”

将这张图表交给了李淳风,李承乾便快步离开了钦天监。

李淳风打算用孙思邈的下落与父皇做交换。

回到东宫静等消息就可以了。

只是听说了李淳风与袁天罡匆匆去见了一面皇帝,而后户部与鸿胪寺派了不少官吏离开了长安。

生活又平静地过了几天,宁儿今天被召去了立政殿,等她回来已是晌午时分。

“殿下,皇后与陛下将长乐公主的婚事推迟了,至少今年不会将公主殿下嫁出去。”

李承乾不是很满意太医署的干茶叶,他们的茶叶都发霉得不成样子,泡出来的茶叶水也是一股的苦味。

听着宁儿的禀报,李承乾颔首道:“孤知道了。”

其实李淳风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想要光靠这么一张记录出生早夭率的图表,想要改变世俗很难。

这就像是在古代高举恋爱自由的大旗是一样的。

虽不知李淳风是怎么做的,既然能够让婚事推迟,也给了足够周旋的时间。

眼下是无法与父皇抗衡的,至少现在的自己没有实力。

宁儿又道:“李淳风道长将殿下的图表交给了陛下,陛下这就让人再去查问各地,看看图表的记录是否属实。”

弟弟妹妹们正在后殿玩闹着,李承乾回头看了一眼,低声道:“事实是不能更改的,事实也不会骗人,既然他们要调查就让他们去查,这铁一般的事实只会越查越明。”

宁儿重重点头,她笑着道:“真好,陛下终于将长乐公主的婚期延后了。”

弟弟妹妹还是天真无邪的,她们的童年就在皇宫中。

晌午之后,便要给弟弟妹妹们讲课。

李承乾看着从矮到高,整齐坐成三排的弟弟妹妹们道:“土地是什么!”

李丽质回道:“是财富。”

李治也回道:“是粮食,土地就是粮食。”

“不对。”李承乾又一次解释道:“土地是一种生产资料,又是一种生产工具,先有生产才会先有财富,所以掌握了粮食的人不一定是掌握财富的人,掌握了生产工具的人,才是掌握财富的人……”

依旧是一堂一知半解的课,她们总是听得一知半解的。

至于送去弘文馆的文章没人提及。

甘露殿内,李世民又在看东宫的文章了,近来陛下总是爱看太子所写的文章。

当然了,在外人眼里,陛下还是偏爱越王李泰的。

可当陛下独处的时候,总是拿出东宫的文章翻来覆去地看,而这些文章陛下也不会拿出去给外人看。

甚至这已经是一个秘密,东宫的掌事将太子起居记录下来,送到立政殿之后,皇后就会让人将文章摘下来,交给陛下。

这一篇文章所讲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工具。

都是一些很新奇的观点,李世民讶异的是承乾竟然可以生产一事剖析得这般入骨。

李世民喝着茶水,皱眉看着一段话,“生产关系并不是简单地确认一种财富事实,而是一把钥匙,阐述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逻辑性,从而使它成为一种武器,知识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力量,更可以是武器。”

从东宫送来的文章已有三篇了,李世民放下这篇,将身体的重量放在身后的软垫上,而后揉着眉间。

“朕的儿子究竟想要做什么?”

陛下就这么低语了一句,而后将东宫送来的文章,收入一个木匣子中。

从第一次将文章给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看了之后,陛下就再也没有将文章拿给外人看过。

关中到了一月中旬,总算有几天晴朗。

长安城的人们也开始活跃了起来,各国使者开始纷纷在大唐的朝臣之间走动,近来坊间有传闻,天可汗要向河西走廊出兵了。

有时李承乾还是会关心这些传闻的,一边打算让东宫的生活质量更进一步,偶尔也会问询外面的情形。

今天,东宫又来客人了,来人正是于志宁与徐孝德。

于志宁近来都在中书省忙碌着,他是一個身处权力中心的人,身为中书侍郎是直接参与朝中重大决定的。

而徐孝德,也不知道是不是那天高士廉来过问的缘故,他老人家又去见了徐孝德一面。

今天,他竟然没有带着女儿一起来,还是他担心我这个做太子的是不是打他女儿的主意,把徐慧藏家里了?

走入崇文殿内,李承乾笑看着两人道:“两位许久不见了。”

与他们两人握手之后,李承乾坐下来,问道:“近来可好。”

于志宁作揖道:“近来都挺好的。”

徐孝德则是坐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安静地坐着像个木雕。

“听说近来大唐要出兵河西走廊了?”

于志宁道:“朝中确实有议论,朝中几位大将军已对吐谷浑忍无可忍,吐谷浑作乱这么多年,也该到了收拾的时候,眼看就要大朝会了,这些天朝野传闻太多,可没有一件是陛下亲口答应的。”

李承乾点着头。

于志宁接着道:“现在朝野传闻导致近来粮食都涨到了六钱一斗,都说要打仗了粮食也金贵了,在陛下没有下旨之前,这些事都是谣言。”

“吐谷浑?那吐蕃最近如何?”李承乾低声道:“孤听闻,吐蕃有个叫松赞干布的年轻人,很是有手段。”

“吐蕃?”于志宁道:“吐蕃地广人稀,土地贫瘠,眼前来看不足为惧。”

“嗯。”李承乾又应了一声,再问现在大唐北面的局势,随后又说到了几次想要与大唐和亲的漠北薛延陀的真珠夷男可汗。

于志宁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朝中的事情只要过问一两句,他总能将事情说得清楚。

以至于徐孝德一直说不上话。

宁儿端来了白开水。

李承乾尴尬笑道:“近来东宫拮据,让两位见笑了。”

“无妨,臣也不喜酒水。”沉默在一旁的徐孝德终于开口了。

“听说太子有喝开水的习惯,原来是真的。”

宁儿先向两位先生行礼,随后又道:“殿下,杜荷来了。”

知道东宫还有客人来,于志宁与徐孝德行礼告退。

今年李承乾就十五岁了,都说这个年纪的孩子一年一个样,在宁儿眼中殿下变了很多。

杜荷快步走入崇文殿,苦着一张脸道:“殿下!”

李承乾皱眉道:“杜荷,你的气色怎么这么差?”

杜荷委屈吸了吸鼻子,又道:“先前殿下说要建设生产,说是让在下回家等消息,这些在下寝食难安,一直等着殿下的音信,这都半个月了,迟迟不来消息。”

说罢,杜荷缓缓抬头道:“殿下不会是忘了吧。”

“孤没有忘。”李承乾先给了宁儿一个眼神。

随后宁儿快步离开,等再回来的时候,手中拿着一卷布。

铺开这绢布,入眼的一样样器械图,就画在了布上。

杜荷皱眉道:“殿下,这是什么?”

李承乾解释道:“这是造纸术。”

“嗯?造纸术?”杜荷仔细看着,再问道:“造纸?是以后要卖纸吗?”

李承乾摇头道:“这只是第一步。”

关中确实有纸张,可是纸的价格贵得令人牙疼,就连朝中现在用的宣纸也是能省就省。

要说别的东西也就算了,布绢,皮毛什么都不能做?

非要造纸?杜荷心中犯难,纠结道:“这造纸实在是……”

李承乾颔首道:“怎么?你害怕了?”

“就怕官府盘问。”

“无妨,你只要将事情做得隐蔽些,而且你只负责生产,至于如何卖,你不用担心,如此就算是被官府盘问,也不会牵连到伱。”

有太子这么保证,可杜荷心里还是不踏实,他可不是赵节那种大傻子,一言不合就要任职东宫右率的统领,现在的下场可想而知。

“你认识吐蕃使者吗?”

“不认识。”杜荷下意识回道。

“孤想认识。”

杜荷作揖道:“在下这就去安排。”

李承乾笑道:“有劳了。”

等人走了,崇文殿又只剩下了李承乾与宁儿两人。

“宁儿姐。”

“恩?”

李承乾道:“今天的事情就不用告知父皇了。”

看着殿下的面容,宁儿忽温柔一笑,稍稍一礼道:“喏。”

说罢,李承乾双手背负,大步走出了崇文殿。

客人刚走,宁儿收拾着这里,将原本的地面擦洗干净,再将沏过白开水的碗收起来,匆匆回了东宫。

以往都是听从皇后的安排办事。

现在殿下让奴婢瞒着,宁儿自然愿意帮殿下瞒着这件事,在心里早就将太子殿下当作弟弟照顾,这点事又算得了什么。

“宁儿姐。”东阳快步跑来道:“这靴子穿不下了。”

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公主皇子们的衣服也都是一年一换,去年的衣服今年穿不下了,去年的鞋子今年也穿不了了。

宁儿接过鞋子道:“昨晚就多做了几双布鞋,找小福去拿就好。”

这东宫热闹了,也有生气了。

关中的气候刚告别严冬不久,阳光这才出来三两天,东宫殿前的荒草就又长起来了。

李承乾闲来无事,就打理着东宫的环境,做了跷跷板,又做了秋千,还要拔草。

整个关中也在等着一声春雷炸响,期待着温暖的春季早日到来。

总的来说,现在的大唐气候还是偏暖。

长安城内生机勃勃,休沐就要结束了,长安城的各国使者越来越多,以往一直萧条的西市也热闹了。

绝大多数的吐谷浑人与漠北的使者都是住在这里的。

杜荷借机认识了吐蕃的使者,禄东赞。

翌日,在杜荷的来回走动下,太子殿下与禄东赞在鸿胪寺相见。

现在的鸿胪寺卿李百药,早早就开始准备接见各国使者,与外使邦交这本是鸿胪寺这个官衙的工作要领。

在各国使者中,有朝臣与吐谷浑使者走动也好,或者是突厥人,漠北薛延陀的人。

只有太子偏偏想要见吐蕃的使者。

吐蕃这个穷地方出来的使者有什么好见的?

既然是太子要求,这一次大唐储君与吐蕃使者的会见,就在鸿胪寺的主持下进行。

禄东赞还穿着一身吐蕃人的衣着,也有别的使者来了大唐就穿上了唐人的衣服。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吐蕃人自傲,还是他们没钱连一身衣裳都买不起。

站在鸿胪寺门前,禄东赞远远看去,就见到一个穿着一身素白色衣裳的人走来,在他身边还跟着一个女子。

对方的脚步并不快,一直等他走到面前,禄东赞用吐蕃人的礼仪,躬身行礼。

李承乾上下打量着,好奇道:“你就是禄东赞?”

“外臣是禄东赞。”

李承乾与他握手,笑着道:“久仰了,吐蕃大相。”

禄东赞连忙收回手,退后三两步又是谦逊地行礼。

正任职鸿胪寺卿的李百药笑呵呵道:“殿下,已备好了饭食与酒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