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靖难攻略 > 第274章 猫哭耗子

靖难攻略 第274章 猫哭耗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9 19:25:59 来源:蚂蚁文学

“大兄何故啊!!!”

东华门甬道内,当朱高煦一边哭嚎,一边策马狂奔的时候,跟在他身后的孟章、塔失等人一脸懵。

“殿下怎么了?和那皇帝关系那么好吗?”

塔失看向孟章,孟章也觉得有些头疼,但还是解释:“总得装装样子。”

“现在笑的最开心的估计就是殿下了。”徐晟开口,但被孟章瞪了一眼,连忙闭嘴。

众人刚进朝阳门不久,还没抵达东华门,结果就听到了朱允炆**于乾清宫的消息。

得知消息的他立马人冲入东华门,但见沿路没有守军,还有宫女太监试图带着宫中宝物出逃,他立马下令封锁宫城,自己一路哭嚎着向乾清宫门而去。

数百骑兵跟随他在这皇宫之中驰骋,最后抵达了还在冒着火烟,但是看模样已经被熄灭火焰的乾清宫门外。

“大兄可救出?”

朱高煦翻身下马,看着跪在地上的一众太监,那群太监闻言纷纷啜泣:“陛下已经……”

“大兄啊!!”

朱高煦闻言便哭嚎起来,同时连忙踢翻两个太监:“还不去寻找棺椁收敛,怎可让大兄天子之躯躺在废墟之中?”

“奴婢这就去,这就去!”

几名太监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去几筵殿准备棺椁,同时带人将乾清宫内的尸体都运了出来。

一共有三具,几乎已经被烧得认不出模样。

好在朱高煦跟着吉林城的军医们看过不少尸体,而且从尸体上残存的不少服饰花纹来看,应该是朱允炆和他的皇后。

不过还有一具是谁,他就不是很清楚了。

“此乃掌印太监李权。”

一名太监眼见朱高煦不认识,连忙为其解释,而朱高煦听后却有些牙疼,但还是哭嚎道:“我那侄儿呢?”

朱允炆有一个虚五岁的娃娃朱文奎,朱高煦更在意他的去处。

“陛下**前,将太子托付给太后了,如今正在仁寿宫,可要将太后与太子请来?”

太监献媚开口,朱高煦却皱眉呵斥:“不必,好生看管,不要让他们出了岔子。”

朱高煦可不想这群人自作聪明把吕氏和朱文奎给弄死了,然后安插罪名在自己头上。

自己可是一身白衣,十分干净,明明是朱允炆自己**的,可不是自己逼他的。

“奴婢领命……”

太监应下,朱高煦闻言也颔首道:“今日起你负责宫城的事情,依旧按照洪武旧制,但凡我听到你为非作歹……”

“奴婢不敢!”太监连忙开口,朱高煦也瞥了他一眼,然后转身看向孟章、徐晟等人。

“所有弟兄接手在京城防,我暂居外城大教场。”

“此外,孟章你写一份《佞臣册》,将蛊惑我大兄,害我家人相残的佞臣都抓起来。”

“派人去请原户部尚书郁新暂理朝政,工部右侍郎黄福拔擢为工部尚书,户部左侍郎夏原吉为吏部尚书。”

“责令在京兵马尽数放下兵器投降,令江淮盛庸、平安、俞通渊、吴高、李坚等人尽数交出兵权,进京听任。”

“再令曹国公李景隆交出兵权给亦失哈,与安陆侯吴杰、都督徐凯南下进京。”

“最后,派人请我爹南下……”

“是!”孟章愣了愣,但还是作揖应了下来。

见他应下,朱高煦也转身上了马,不再看朱允炆的尸体。

他可不认为朱允炆能搞出什么假死的戏码,尤其是让自己皇后和别人一起假死,留下自己娘亲和儿子给自己。

天下已经安定,现在的他就是等着自家老爹南下把脏水接下。

至于这内城,自己可不能这么待下去,还是去外城大教场安全些。

思绪间,朱高煦已经带人出走宫城,往南边大教场赶去。

同时,各城守将听闻皇帝**,纷纷弃了兵器投降。

黄子澄、齐泰等人被抓时正在组织乡勇,倒是方孝孺、暴昭等人被抓时一个个的都在府邸里蹲着。

对于这群人,朱高煦也懒得见他们,反正让孟章抓人封府,除了日常吃食和柴火满足外,基本都被圈禁起来。

京城四日的乱象,仅仅一日便被渤海军维持回了原貌。

有朱高煦三申五令在先,哪怕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女真八卫也不敢乱来,只是按照孟章的吩咐抓捕建文期间以“举荐制”登上庙堂的文官,以及他们牵扯出来的其它官员。

在京武官两千四百余人,文官三千六百余人,基本有三分之一全部遭到牵连。

此外,经过渤海军三申五令,却还敢抬升物价的商贾也被尽数抄家惩办,试图从宫城偷盗物品出宫的太监全部杖毙,宫女被扣留教坊司,京城十二楼(官妓)被勒令闭楼。

一时间,整个京城恢复了祥和,上游被杨展堵截的大批河柴也通过秦淮河运至京城内,以正常市价出售。

第一日百姓们还人人自危,但随着第二日开始,眼看渤海军没有找平民的麻烦,居住的地方也都是城墙箭楼或者街道的帐篷后,百姓们也开始大胆的继续自己的营生。

“府库确实充裕,仗打成这样也难怪憋屈。”

大教场,熟悉的院子内。

当朱高煦把手中文册丢到面前的桌上,在他面前已经摆好了上百本文册,并且都已经被他翻阅。

站在他跟前,孟章、杨展、崔均、徐晟、陈昶、塔失等人等待他训话。

朱高煦知道,爵位什么的可以等等,但赏赐绝对得发,渤海军这一路南下基本很少拿到赏赐,但朱高煦都记下了。

“孟章,我差弟兄们多少东西了?”

“回殿下……”孟章汗颜走出来,连忙作揖道:“赏田大约八十七万六千亩,赏钱八十六万余贯,粮食四十六万石,此外还有弟兄们的抚恤田八万九千余亩,抚恤口粮四万六千二百石。”

“倒是不多。”朱高煦听到这串数据,倒是财大气粗的表示不多。

现在的他可以说发了横财,朱允炆留给了他在京储粮七百余万石,西南铜钱二百六十四万贯,还有各类布匹和杂物,以及十几万套甲胄和兵器。

就这些东西的价值折色起来,起码也价值**百万贯,而这还只是京城一个城池的情况。

当然,朱高煦并不知道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多少遗产,但就眼下来看,只要能顺利接管天下,能到朱高煦手中的起码不低于三千万贯。

“郁新请出来了吗?”朱高煦询问孟章,孟章却摇头道:“郁新辞官回凤阳临淮了,得花些时间。”

“倒是黄福和夏原吉听闻殿下任用,也没闹出什么事情,老老实实的走马上任了。”

“那个夏原吉说,各地水次仓和常平仓、储备仓的粮秣应该还有三四千万石,仅有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前的二分之一不到。”

“二分之一?”朱高煦诧异一声,他倒是佩服老朱挺能存的。

不过他转念一想,自己要是有六七千万石储粮,他能把北大荒开发提前几百年。

哪怕速度不如后世,但日后北京的粮仓起码有了,不用等着江南‘赏’饭吃了。

“对了殿下,昨日也抓了不少商贾,查抄了不少家产,这是文册。”

孟章又递上了册子,朱高煦见状接过,大致翻了翻。

犯事的行商很多,合计五十七家,其中不是背靠武勋就是一些文官,对于他们,朱高煦还是得分别处理。

“家产暂时充公,先把所有的赏钱发下去,然后……”

朱高煦看向杨展和崔均:“崔均伱亲自走一趟,和郑峻一起统辖所有水师,搜集商船,沿着运河北上,将水次仓的粮食分出半数运往辽东。”

“另外告诉登州的孙铖,将登州、青州、莱州半数以上百姓都迁往辽东,给予他们农具,每家五年不用缴纳赋税,每人每年发六石口粮来开荒,开荒田地全部写好地契,归当事人所有。”

“是!”听到朱高煦要开发辽东的话,崔均立马激动作揖。

在这的人没有几个是傻子,辽东和渤海、大宁是他们的老巢,自然得好好运作才行。

“另外,将有功将士的家眷迁移至登莱青三州,除了赏田外,每户各自再发一百亩熟田!”

朱高煦要利用渤海,也要同化女真人。

同化小族群最好的办法,无非就是改变当地人口结构。

登莱青三州有耕地近一千五百万亩,二百余万口人。

迁移百万山东之民前往辽东后,当地还能有上百万人口,足够同化二十几万的女真人。

“谢殿下隆恩!!”

塔失等人闻言,纷纷跪下作揖。

他们心头狂喜,毕竟山东的田地是什么模样他们十分清楚,耕作精细一点,完全可以亩产实粮一石半。

一百亩耕地的产出,足够一家十几口的女真人过败家日子了。

“这算什么?都起来。”

朱高煦抬手示意他们起来,塔失他们也难掩激动的起身。

瞧着他们起来,朱高煦也继续说道:“你们都是功臣,还有渤海的弟兄也是。”

“不管女真人还是汉人,还是蒙古人,你们都是我的兄弟。”

“赏田只是开始,后续等我父亲南下还有更多。”

“你们的爵位不比旁人差,麾下的弟兄们也会有世袭的武职,我要渤海的弟兄与我大明朝与国同休!”

“殿下隆恩!!”听到朱高煦的话,众人都知道事情稳了。

淮西子弟为什么那么拼命,说白了就是朱元璋真给到了与国同休四个字。

眼下这个待遇,也要落到他们头上了。

“都退下吧,抓紧把《佞臣册》弄出来,但是别杀人,最少我们别杀人。”

朱高煦提醒了众人,并将目光投向了杨展。

众人都知道,这是要让杨展留下来的意思,因此他们纷纷离去,唯有杨展留了下来。

“自己坐下吧。”

瞧着其他人离开,朱高煦笑着对杨展开口,杨展也点头坐在了一个椅子上,目光打量着曾经生活过的这处院子。

“你写几封信,让傅让、杨文带着林粟、张纯来京师。”

朱高煦要稳定自己在江南的位置,还得继续拉人站队。

杨展闻言倒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小心试探:“近来弟兄们说,殿下您没有当皇帝的打算?”

“放他娘的屁!”朱高煦笑骂一声:“我只是现在不做皇帝,不代表我以后不做。”

“为何不做?您的功绩完全足够。”杨展紧皱眉头,可朱高煦却道:“太年轻做皇帝不太好。”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八岁当皇帝,结果被政务‘囚禁’长安十九载才得以亲率大军征战一场。”

“我今不过二十有一,若是要被政务琐事囚禁京城十九年,那十九年后便四十了。”

“辽东、河套、渤海、漠东这些地方我得亲自盯着,因此常居京城与我理念不合。”

朱高煦对杨展坦然自己想法,毕竟现在大明被朱允炆搞得一团糟,想要梳理好,起码得三五年。

可问题在于,自己要是当了三五年皇帝,渤海的开发交给谁?

还有漠东、辽东、河套……

只有彻底掌握东北,进而屯田于漠东,才能实现长期对草原游牧民族的压制。

至于河套就更不用说,许多事情朱棣都没能好好解决,但自己可以解决,所以自己必须在现在就把他解决。

自己只要抓稳兵权,自己的位置就是稳的。

皇帝的位置,就暂时给朱棣当着,反正日后也是自己的,没有必要树敌太多。

事到如此,朱高煦可不信,自家那个亲大哥敢和自己争位置。

“殿下不怕与燕王殿下理念不合吗?”

杨展问出他好奇的问题,可朱高煦却爽朗一笑:“哈哈……我父亲那点心思我都清楚,他想要如何治理天下,我也都明了,起码与我是没有任何冲突的。”

朱高煦倒是没说笑,朱棣想干的事情放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已经足够疯狂了,但朱高煦要干的事情将会更疯狂。

朱棣要编撰一份《永乐大典》,他要拓印数十份。

朱棣要郑和下西洋,建立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一个庞大宗藩体系,朱高煦不仅要建立,他还要在这一不上,分别在各地建设海外都司来管理海运和航道,方便税收。

朱棣想征讨蒙古,朱高煦则是想彻底融合蒙古。

朱棣想分化乌斯藏,在朱元璋的茶马经济基础上加大经济控制,朱高煦却要登上喇萨,驻兵、收税,政教剥离。

朱棣想用关西七卫控制哈密,朱高煦的野望却是西域。

可以说,朱棣想做的朱高煦也想做,朱棣不想做的朱高煦也敢做。

父子两人的政治理念没有问题,甚至只要好好配合,说不定能弄出一个爷孙三代盛世的辉煌时代。

朱高煦志得意满,哪里会担心朱棣和自己对着干。

“既然殿下不担心,那末将也就不担心了。”

“末将只是感叹,面对皇位,古往今来多少父子兄弟争得头破血流,可殿下却……呵呵。”

杨展见朱高煦那么自信,虽然他觉得过度自信不太好,但还是选择相信朱高煦。

“我家父子亲近,不会如此。”

朱高煦汗颜,老朱家父子关系确实还算和睦,就是叔侄关系不好。

“殿下!”

忽的,院外传来叫嚷声,朱高煦偏头看去,只见徐晟又跑了回来。

“何事?”朱高煦疑惑,徐晟却擦汗道:“您那几个叔叔想见您,您要不要见见?”

“有谁?”

“齐王、辽王、岷王……”

“不见!”听到是这几个臭鱼烂虾,朱高煦连见的心思都没有。

他还以为是朱允炆提前给朱橚抓回京城了,如果是朱橚的话,他倒是想见一见,毕竟朱橚虽然干了不少混账事,但一本《救荒本草》还是能为他挽回不少形象。

朱允炆要削藩,他又何尝不是。

搞得关系那么好,后面他不好意思下手怎么办,他这个人眼皮薄,见不得亲人的血。

“那我怎么回应?”徐晟莽撞开口,朱高煦闻言却道:“就说我这个侄子在忙事情,等他们等他们的大兄来京城,自己找他们大兄去。”

“啊?”徐晟还没见过这种语气的侄子,可一看朱高煦这么说,他便转身走了。

待他离去,杨展也缓缓起身:“那末将也回府上写信了。”

“你在京城还有府邸?”朱高煦诧异。

“内城置办不起,但外城确实有一处。”杨展无奈笑着,朱高煦闻言也起身:“走走走,我与你一起去。”

“额……”杨展语塞,却架不住朱高煦开口,只能与朱高煦上了马车,向着西边的江东门赶去。

倒是在他们无所事事的时候,朱允炆**和朱高煦拿下京城的消息也传向了四方。

扬州的盛庸、平安、俞通渊等人听闻,皆为朱允炆哭嚎,但还是接下了朱高煦送来的军令。

至于直隶各府和江西、浙江等行省则是还在观望。

不仅仅是他们,南方各省几乎都在观望,毕竟谁也没遭遇过打仗把皇帝打没了的情况。

现在皇帝不仅死了,儿子还在朱高煦手里,偏偏朱高煦也是太祖高皇帝的孙子,而且他也没即位,而是要叫燕王南下。

他的这番操作,各省布政使看得十分迷糊,他们还以为朱高煦会派人和朱棣商量谁做皇帝,可他直接叫朱棣南下,这不就是让朱棣做皇帝吗?

这消息别说是朱棣,就连先得到消息的吴高、李坚,乃至于李景隆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面对皇位的诱惑,朱高煦居然无动于衷,直接北上请朱棣南下即位。

就这一举动,便可以称为第一孝举。

“眼下该如何?”

拿着手中的旨意,李景隆倒没有盛庸、吴高等人那些什么哭嚎的举动,反正在他看来,打来打去也是朱家的帝位,只是他确实有些对不起高皇帝的托付。

且不提皇帝是真的**还是假的**,单单朱高煦放出这个消息好几天都没有地方举旗说出现皇帝来说,皇帝多半是没了。

现在皇帝没了,自己是应该投靠朱棣还是南下投靠朱高煦?

“渤海郡王不做皇帝,要让燕王做,理应投靠燕王,一起南下。”

安陆侯吴杰忐忑开口,一旁的徐凯脸色铁青,似乎对于二人如此堂而皇之的讨论而感到不满。

倒是李景隆察觉到了徐凯的不对,因此特意说道:“眼下运河开始被接管,我接到消息说,镇江、苏州等府都投靠了渤海郡王,我等不归顺,难不成退往陕西,拥立秦王?”

“且不提秦王无才德,单说西北之地人口贫瘠,就难以养活我二十万大军,数十万民夫。”

“如果我们不南下,那等南边接手运河沿岸的水次仓,届时我们可就真是案板鱼肉了。”

“至于投靠燕王,我着实未曾想过,毕竟你们可曾想过,我军主要就是与燕军交手,他们痛恨我们,不比痛恨北方的鞑子轻。”

“真要投靠,我们也只有南下这一条路。”

李景隆摆出事实,事实就是他们和燕军确实结怨很深,死在南军手中的燕军起码两万,死在燕军手中的南军更多。

相比较下,朱高煦那种闪击全辽,又闪击京师的做法,确实做到了少与诸军交手积怨。

渤海军从登陆登州到现在,死的人连三千都没有,这战果完全可以傲视群雄。

唯一能让渤海痛恨的人,可能就是吴高和刘真、耿瓛这三个人了。

在没有积怨的局面下,率先一步南下投靠朱高煦反倒是最优解。

“若是二位没有意见,我便手书一份,告诉渤海郡王我等心意。”

李景隆说是询问两人,可目光却一直看着徐凯。

只是从他动笔到写完,徐凯始终一言不发,直到那封信被李景隆派人送走,徐凯才作揖转身走出了营帐。

然而,不等李景隆松口气,帐外便传来了马蹄声。

不多时,塘骑走入帐内,双手作揖道:

“国公,东边出现渤海的兵马,这是领军之人亦失哈派人送来的书信。”

“他连我必须投他都料到了?”李景隆略皱眉头,只觉得朱高煦似乎把他们这群将领都摸了个清楚。

接过书信,李景隆打开后一目十行,果然其中内容主要就是说降,理由也和刚才李景隆说给徐凯、吴杰的差不多。

李景隆看完,只觉得还好自己没有与朱高煦交手,不然以他对自己的了解,自己恐怕要吃大亏。

他合上书信,缓缓起身,看着那塘骑开口道:

“请亦掌印率兵前来吧,我降了……”

明天应该能恢复正常更新时间了,十一点和十一点半各自一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