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靖难攻略 > 第273章 阖宫焚燃

靖难攻略 第273章 阖宫焚燃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9 19:25:59 来源:蚂蚁文学

“要死咧你!抢什么枪!”

“没钱就滚开啦,别耽搁我们买东西啦!”

“娘!你在哪?!”

“来了来了啊!”

四月十六,京城被围第四日,与京城上空的嘈杂声相似,整个京城此刻都乱糟糟的一片。

物价飞涨厉害,即便是一些上直百户官、千户官的家庭,但凡底子薄些,也过得不比寻常兵卒家中好到哪里去。

武官、文臣、勋贵和皇家、宗室都在哄抢各类物资,从河柴到柴米油盐,几乎所有商品价格都翻了不止五倍。

小民为生存,只得试图去砍伐官道上的树木,然而就算如此,那些官道上的树木早就被官员们以各种名义砍伐。

整个京城之中,除了紫金山和栖霞山的树木无人敢动,其余地方几乎不见树木。

正是如此,才能保持京城有炊烟升腾而起。

眼见局势无法控制,朱允炆无奈想到了锦衣卫,并派几名锦衣卫趁夜色溜出京城,将他所写的勤王诏书,诏令天下……

【朕奉皇祖宝命,嗣奉上下神祇,渤海不道,擅动干戈,虐害万姓,屡兴大兵致讨。今诸将失律,寇兵侵京,意在篡逆,尔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诸府卫文武之臣,闻国有急,各思奋其忠勇,率慕义之士、壮勇之人,赴阙勤王,以平寇难,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

【呜呼!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弃朕而不顾乎?各尽乃心,以平其难,则封赏之典,论功而行,朕无所吝。故兹诏谕,其体至怀!】

“文章倒是不错,方孝孺写的吧?”

扬州城万寿山渡江渡口上,朱高煦拿着这份出现在镇江府境内诸县的勤王告示,忍不住发笑询问。

“回殿下,正是……”

崔均笑着回应,同时也说道:“这告示估计是锦衣卫弄得,不过刚刚张贴就被镇江知府派人清理干净了。”

说罢他看了看远处的扬州,又看了看己方的兵马,不由笑道:“这盛庸看来是真的无能与殿下交手了,不战而胜,殿下这手玩得好。”

“呵呵……”朱高煦也顺着崔均的目光看去,只见扬州江淮兵团的营盘冷冷清清,连操练都保持不了了。

这倒是很正常,一大堆武官的父母亲人在京城,武官不愿意打,谁能逼着他们打?

倒是他们不敢打,朱高煦可要渡江而去了。

“神机营准备收拾,上船吧!”

朱高煦将那告示丢到了一旁的火盆中,抬头便向渡口走去。

为了保障有足够的人可以抵挡南军突袭,所以朱高煦最后留下的是神机营,并且让崔均先将马运到了镇江。

如此一来,船队就可以运载更多的人。

即便没了马匹,但因为不需要折返,因此倒是可以直接乘船到镇江,就是速度慢上两个时辰。

只是对于朱高煦来说,两个时辰完全不算什么,现在的他即便再怎么慢悠悠地前往京城,也不会出现任何援兵来救助朱允炆。

“彭!!”

几乎在朱高煦率领神机营登船的同一时间,盛庸也得到了朱高煦在渡江的消息。

只是眼下的他除了砸一砸东西外,似乎也没什么可能做的。

江淮这六万余人过不了江,更拦不住朱高煦。

这两日他们不是没有组织进攻,但都被朱高煦以辎重车、火炮、火绳枪、长枪阵的方式击退。

士气低落的大军已经无力发起冲击,横过来连成一片的辎重车更是阻碍了在京骑兵的冲锋,致使他们所有一切都成了无用功。

他们只能在这里眼巴巴的看着,目送他渡江而去。

“他这一去,京师危矣……”

盛庸除了痛苦感叹,什么也做不了。

只是连这句话他也没说对,因为朱高煦都还没到江南,京城便已经彻底乱了起来。

“贼兵以渡江南甚重,外郭城外有兵马不下三万,请陛下撤回外郭城守军,返回防守内城!”

“臣等附议!!”

正午、武英殿里,在朱高煦还在忙碌着渡江时,群臣已经上演了利己的舞台剧。

外郭城的二十余万百姓毫无疑问成了被抛弃的对象,尽管他们说的很对,可朱允炆却还是为自己的无能感到绝望。

“那可都是天子脚下之民啊……”

他近乎绝望的看着群臣,群臣也面面相觑,最后黄子澄站出道:“陛下,此事无可奈何,只有在击退贼军后蠲免百姓赋税了。”

“……”朱允炆缓缓闭上双眼,无力伸出手摆了摆:“由黄先生草拟旨意吧……”

“臣领命!”黄子澄作揖应下,随后开始将驻守在外郭城的守军按照精锐程度逐一撤回内城。

十万壮丁和四万兵马司的衙役,以及不到万人的上直精锐……

这十五万人马看似很多,平分到外城却只能做到每门七八千人。

因此当上直精锐和兵马司的衙役开始陆续撤走,壮丁们立马就意识到了不妙。

胆子大的开始直接逃跑,胆子小的则是在撤退路上逃跑。

总之,当京城暮鼓作响,十五万兵马只撤回了不到十万人,半数以上壮丁逃跑,甚至包括了许多上直、兵马司的兵卒也是如此。

负责京师城防的齐泰无可奈何,只能将这十万人分别布置在内城的十三座城门处,并给十三座城门各自安排了守将。

徐增寿负责神策门、金川门、钟阜门这三道北门,其余城门则是交给有经验的武勋们各自驻守。

只是当他们赶到城门处时,看着那几乎如同游勇散兵的兵卒,实在不知道应该如何守住京城。

“唏律律……”

十七日清晨,慢慢悠悠抵达镇江并赶来的朱高煦终于抵达京城外的麒麟门。

不过此刻的麒麟门已经被孟章给接管,而朱高煦也看到了许多被关在城门内,眼巴巴看着自己的百姓。

“看来我这大兄是弃了百姓,保卫他的京城去了。”

朱高煦调侃着朱允炆,不过他并不觉得奇怪,毕竟朱允炆就是这样的人。

要他为了十几二十万外城百姓而放弃最后的希望,这可真是太难为他了。

“殿下,这群百姓都是等着禁令解除,想着出城砍伐木柴做饭的。”

孟章在马背上解释了一句,朱高煦却轻笑道:“出城不行,让他们多等一日吧。”

“是!”孟章也笑着点头。

他们二人能笑得如此轻松,是他们知道眼下京城已经人心浮动,根本守不下来。

不提徐增寿,单单说其它城门,恐怕就没少有小心思者。

“传令三军,进入京城后严守我军‘三军八纪’,若有犯者严加处理!”

“末将领命!”

朱高煦开口,孟章应下。

随后,他眺望那盘卧却一眼看不到边的京师外郭城,意气风发的挥手下令:“进城!”

很快,数万渤海军在塘骑的消息传递下,开始走不同的城门进入京城。

他们骑着漠东的兀良哈马,如潮水涌入京师外郭城。

按照常理来说,朱高煦应该走北边的观音门,直接抵达金川门是最快的,然而他依旧走了麒麟门,因为他得去紫金山祭拜老朱。

朱允炆舍弃了外郭城,其实就是舍弃了栖霞山和紫金山,也就是舍弃了皇陵。

朱高煦去紫金山祭拜,就是为了刺激刺激这个家伙。

他最好知道羞耻,自己找个办法死了,免得让自己染上擅杀皇帝的恶名。

“停!”

大军进入京城十里,朱高煦便抵达了紫金山下,见到了神道。

他翻身下马,仅仅带着孟章、塔失等人便向着山上走去。

孝陵卫被朱允炆撤走了大半,最后的在京万余精锐中,有半数就是他们,留下了的仅有不到千人。

眼见朱高煦来,他们干脆就投降了,因此朱高煦这一路畅通无阻,很快就走过了四方城、石像、翁仲、文武、金水等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并最终抵达孝陵明楼。

“你们在外候着吧。”

朱高煦转头吩咐了一句,最后跨入明楼之中,走在那金砖之上,看着那高高悬挂的朱元璋画像,与后世那幅圆月脸的画像相同。

“爷爷,乖孙来看您了。”

朱高煦话里透露着调侃,同时自顾自从一旁取出祭祀所用之香点燃,毕恭毕敬的五拜三叩,最后把三炷香插好。

“您看孙儿来得意气风发吧?”

朱高煦的笑容都憋不住,恨不得拿起他心爱的琵琶就高歌一曲。

从洪武二十六年冬,等到了洪武三十三年夏,天知道他等了这一天多少年。

现在好了,终于得偿所愿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心情就止不住的好,走在这明楼之中哼着小曲,四处走走看看,瞧瞧比当年老朱带他来时多了些什么。

不过具体看了看,倒是也没多什么,毕竟老朱的遗愿是简葬,朱允炆在这点倒是选择性听话了,还真没陪葬什么贵重东西,贵重东西都留给他自己败了。

“爷爷,过几日等我爹回来看您,孙儿走了。”

朱高煦摇头晃脑的离开,这副模样让孟章等人大为新奇。

他们还从未见过自家殿下这般孟浪的样子,想来是心底十分开心。

“孟章!”

“末将在!”

下到四方城,朱高煦转头吩咐了孟章:“休息一夜,明日清晨等火炮抵达,准备接手城墙。”

“末将领命!”孟章作揖应下,朱高煦也在孝陵不远处的一处镇子找了间空旷的院子住下,同时写了封信给京城内的朱允炆。

信中意思简单,朱高煦先是重提了一下老朱生前与朱允炆说的一些事情,又提了朱允炆是如何答应他的,可又是如何做的。

其次,朱高煦又提起了朱允炆擅自发放宝钞,致使宝钞再次崩坏,以及他逼死自家叔叔,废了五个叔叔的事情。

当然,最后朱高煦还是给了朱允炆一点面子,帮他解释说蛊惑他的人是齐泰、暴昭、黄子澄几个人,如果愿意清除佞臣,下罪己诏,那还是一个‘明君’。

到时候只要等朱棣南下,他这个做儿子的也会选择听父亲的话,该撤军撤军。

末了,朱高煦还补充了一句,说自己去了一趟紫金山。

其中太祖高皇帝的陵寝被打理的不错,可兴宗皇帝朱标的墓就不是很好了。

身为子侄,自己亲手帮朱允炆拔了一些朱标陵墓四周的杂草,不至于变得荒芜。

这封信,前半部分基本都是真的,后面关于朱标的陵墓,则是朱高煦刻意调戏朱允炆,明眼人都能看出,朱允炆也不例外。

“竖子无礼!!”

“嘭!!”

乾清宫内,穿着中衣的朱允炆宛若癫狂,在黑夜里将桌上台烛打翻,火光点燃奏疏。

身旁的李权与宫女们连忙来灭火,马皇后则是抱着被吓得不轻的朱文奎,轻声哄着他。

虚五岁的朱文奎还不知道自家正在遭遇什么祸难,只能躲在自己母亲怀里一个劲的哭。

听着耳边的哭声,朱允炆瘫坐在地上,瞧着被焚毁的那些奏疏,心里无比绝望。

他坐拥数十万大军,却不见一支前来勤王救驾。

那盛庸带着六万人,却连阻拦朱高煦渡江都做不到,以至于让朱高煦亲自到城外羞辱自己。

整整一夜,朱允炆从被人从地上扶起,再到坐在榻上,他是如何度过的已经不知,甚至连马皇后如何安抚他,他也未曾听进去。

只是翌日,将他叫醒的不是京城的晨钟暮鼓,而是凶猛沉重的炮声。

“轰轰轰——”

炮声如雷霆,自东西打来。

距离朝阳门距离不过里许的宫城能清楚听到那密集的炮声,那炮声也催促着朱允炆更衣向着武英殿走去。

晨钟声被炮声掩盖,整个京城乱成了一锅粥,所有人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

渤海军从长江和陆地,自东西发动舰炮和野战炮、攻城炮打击。

这些铁炮弹对于青石垒砌的内城城墙来说并无太大的杀伤力,可它们却足够将城垛打垮,暴露出后面的守军,致使守军不敢冒头。

当然,炮击的更主要意义,还是让整个京城感受到那种末日之下的压抑,逼迫更多人想着投降。

三月十八日卯时,顶着炮声,朱允炆来到了奉天殿前的金台坐下,可出现在他眼前的大臣不过百来人,仅有平日的十分之一。

“陛下,臣请旨与渤海郡王议和,朝廷可将河南、徐州一并封予渤海国。”

人群之中,黄子澄倒没有跑路,而是继续守在朱允炆身边,顽固的谏言。

“贼军已经兵临城下,恐怕不会同意。”

暴昭脸色惨白,而齐泰不在此处,他正在主持防务。

倒是方孝孺,被朱允炆委以重任,举荐弟子通通委任为官的他却也没来参加此次朝会。

“京城已经被重重围困,难以脱身,此时再议和还有何意?”

经过昨夜,朱允炆倒是看开了不少,他对着群臣道:“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

“陛下!!”听到朱允炆说这种话,百余名臣子纷纷吓得跪下。

倒是朱允炆脸上居然还能露出笑容:“朕临终徘徊,还能有臣子相伴,亦不寂寞。”

“请陛下三思!朝廷还有机会!”

黄子澄声嘶力竭,可朱允炆却摇摇头:“朕志决矣!”

说罢,他站起身来,踉跄着走向了内廷。

“陛下!!”黄子澄等人哭嚎着朝着他离去背影作揖叩首,不多时也四散而去。

谁都知道,京城恐怕撑不住了。

他们开始逃命,企图躲过渤海军的搜捕。

与此同时,遭受炮击的朝阳门守将李忠、张广被打得抬不起头,只能躲在城墙根,还得举着盾牌,防止被城墙上落下的碎石打到。

“这怎么打!渤海军在二里外打我们,我们拿什么打?!”

张广举着盾牌谩骂,同时看向一旁苦着脸的李忠:“我记得伱与渤海郡王关系甚好,不如趁这个时候投了他。”

“我……可城门处有王指挥使。”李忠犹豫着,但张广闻言直接拔出刀:“爷们去帮你询问,若是他不愿意,我便替你办了他,你若升官受了拔擢,别忘了我这好兄弟。”

“这这这……”李忠没想到张广脾气那么大,可不等他说完,张广便带着自己的百来号人向着朝阳门甬道走去。

李忠见状,连忙点齐自己的弟兄,紧跟而去。

只是待他跑到甬道的时候,张广已经手刃了指挥使王珂,正用粗布擦刀。

“开城门!不打了!”

“娘地,发一堆宝钞,柴都买不起,打他娘的头!”

“开城门!”

炮声中,朝阳门缓缓打开,李忠和张广二人脱了甲胄,赤膊上身走出了朝阳门。

“停止炮击!!”

“哔哔——”

阵地上,当拿着望远镜的孟章看到朝阳门打开,他立马诧异的吹响了木哨。

“怎么回事?不是说四公子在北边的金川门吗?怎么朝阳门先开了?”

站在孟章身旁,徐晟一连三问,可孟章一个都解答不了。

“去把他们带上来,看看什么意思。”

他指挥一队骑兵上前询问,不多时赤膊上身的张广和李忠就被带到了阵前。

面对孟章,二人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开城门,然后张广开始利用朱高煦给过李忠一吊钱来攀关系。

“我弟兄李忠曾受过殿下一点恩惠,虽说殿下出手大方,可能不记得我家弟兄,可我家弟兄始终记得,因此今日特来报恩。”

张广拉出了李忠,孟章也诧异看向他:“我家殿下如何恩惠你?”

“升百户官时给了一吊钱,让我请弟兄们吃顿好的。”李忠红着脸说出这句话,可在孟章听来,这不就是自家殿下在京城时最喜欢干的事情嘛。

“去询问殿下是否记得一个叫做李忠的人,把这里的事情告诉殿下。”

孟章与徐晟交代,徐晟也不含糊,调转马头就去阵后询问朱高煦。

朱高煦坐在后方,还在诧异为什么炮声停了那么久,却见徐晟疾驰而来。

由于土地湿滑,战马打滑之余,差点来了个踉跄,好在徐晟稳住了战马。

“殿下,朝阳门被两个千户打开了,那两人说认识您,一个叫李忠,说拿过您的钱,来报恩的。”

徐晟咧着嘴大笑,原本他们是准备炮击东西两城来吸引注意,然后用骑兵北上接管金川门,现在看来没有这个必要了。

“李忠……”

朱高煦皱眉起身,揉了揉眉心后才道:“好像是有这么一个人。”

“那要直接进城吗?”徐晟闻言喜出望外,毕竟拿下朝阳门后一里就是紫禁城了。

“派队弟兄去试试路,这还用我教你们?”

朱高煦瞥了一眼徐晟,然后走到一旁的兵卒身边接过马缰,翻身上马。

不多时,他带着徐晟返回了阵前,也见到了赤膊上身的张广和李忠。

这一看,他才认出这两人是谁。

“我记得,你们俩当初在江东门负责招待我去龙江船厂对吧。”

“贱名入了殿下耳,劳烦殿下还记得,我等惭愧……”

张广倒是能说会道,一旁的李忠虽然不会说,不过朱高煦对他的记忆反而深些。

“都是弟兄,没有什么低贱的说法。”

他安抚了二人,然后开口道:“虽说我记得你们,但你们是否真的有心献上朝阳门还得另说。”

“我现在给你们派一百人,一刻钟后没什么事情发生,我便派大军入城,记你二人首功。”

“谢殿下信任!!”张广与李忠连忙作揖,他们也都记得朱高煦不喜欢人叩首。

不多时,他们二人带着百余名渤海兵卒进入朝阳门,开始接手最为重要的城门和城楼。

直到一刻钟后,确定没有任何变化后,朱高煦才让孟章、徐晟指挥大军入城。

朝阳门涌入渤海军的消息被一些百姓看到,消息开始传开。

待传到紫禁城时,已经是半个时辰以后了。

整个紫禁城里,抢夺皇家珍宝的宫女太监不计其数,除了少量忠心的人还陪在朱允炆身边外,其余人都已经找好了下家。

只是不多时,不知道宫里哪里着了火,一股火烟味在宫中传开,为这紫禁城内的混乱再添一分色彩。

《渤海纪事本末》:“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上遣中使出帝尸于火中“

《明世宗实录》:“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见大哭曰:‘弟清君侧乃为救兄,兄何故也’“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