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四十五章 冒失举荐

用河水将萝卜洗了洗,便啃下一口,脆口的萝卜在口中嚼着,李承乾余下的五颗萝卜也洗了。

不多时,上官仪提着一壶酒与一篮子菜来了。

李绩本就不是一个多么平易近人的将军,他一手放在腰间的横刀上,目光看着四周,在周围还布置一队兵马,将此处围了起来。

这个时候就算是有一只兔子蹦跶过来,都会被一箭射死。

等许敬宗带来了蒜,李孝恭也将用鱼收拾好了。

几人围着火堆而坐,李承乾道:“秋猎的猎物该如何处置?”

闻言,李孝恭思量了片刻又道:“猎物当然全部是归陛下的,等一天秋猎结束,陛下也会将猎物分给打得猎物最多的将领。”

一旁的许敬宗嘴里嚼着蒜没有说话。

倒是上官仪听得很认真。

李承乾又道:“骊山的猎物很多吗?”

李孝恭摇头道:“骊山原本的猎物并不多,只能将其它山头的猎物都赶到骊山,而后在陛下要打猎的地方围成一个猎场。”

“历代打猎的规矩,显怀的猎物不抓,小的不捕,只拿那些长得肥硕的。”

鱼烤得差不多了,李孝恭一边说着,扒开烤焦的鱼皮放入口中,享受地吃着,再将没了鱼皮的鱼肉继续放在火上炙烤。

许敬宗与上官仪盘腿坐在一旁,听着太子殿下问河间郡王关于以往秋猎时的种种,这位太子笑起来很开朗。

厚厚的云层离开关中的天空,阳光终于完完全全洒了下来,风也停了。

感受着温暖的阳光,几人继续交谈着。

宁儿也在一旁将水煮好了,她将茶水倒在碗中放在一旁的小桌。

李承乾吃完一条鱼,很自然地拿起一旁的茶碗,喝着茶水道:“作坊那边如何了?”

许敬宗解释道:“作坊诸多事都是杜荷公子在安排,臣了解得并不多。”

注意到太子的目光还看着自己,许敬宗又道:“不过杜荷公子时常会将作坊的事,让臣安排,如今作坊最缺少的便是工匠。”

浅尝了一口茶水,李承乾道:“去长安找不就行了。”

上官仪连忙补充道:“殿下,其实长安能用的工匠并不多,不论现在长安的东市西市,工匠一直都是最紧缺的,难请暂且不说,光是这价钱……”

话语顿了顿,他放低声音道:“一個最普通的木匠,一天也要八十钱。”

李承乾缓缓点头,道:“现在的工匠最值钱?”

许敬宗解释道:“原本不是这样的,因为关中兵马出关征战,征了不少工匠,造攻城器械或者是兵械,有些则是随着大军一起战死了,或者是流落各地,再者说一个工匠要培养出来,少说三五年。”

看到皇叔他们点头了,那许敬宗说得多半也没错。

手工的木匠活需要长时间积累。

这也难怪,武德三年到武德六年,各路将领带着兵马一直都在平定中原各地的动乱,导致人口凋零。

直到贞观四年开始,才开始恢复治理至今。

如今世道平定了,不说关中各地,就说长安城也有很多地方需要修缮。

许敬宗从怀中拿出一份奏章,递上道:“这原本是想过些天再给殿下。”

李承乾拿过奏章打开看着,许敬宗的字写得倒是漂亮,只是这上面记录的事,着实令人啧舌。

许敬宗作揖道:“魏昶此人自小也是工匠出身,其人尚有些工匠技艺在,臣那图纸问过他,造一把椅子不在话下。”

奏章上记录的是魏昶的过往,记录得倒是挺详细的,李承乾抬眼看了看他,目光重新放回这份奏章上。

许敬宗与上官仪皆是低着头,双手作揖,言语姿态不敢轻慢,呼吸小心翼翼等候着殿下的话语。

一低头便看到了眼前用石头围起来的火堆,眼下火势已熄灭,只有火星子会随风飘出来。

两人就连呼吸都是小心翼翼的。

武德六年,擅入军中,被遣返回乡后出走,在潼关被当作流民扣押,经查实才放归万年县。

武德九年夏,魏昶入河东军,平定河东携军功回万年县,因不满田亩分配殴打户部官吏三人,被押入地牢。

贞观元年夏,于西市混迹因冒领饷钱而再次被捉拿。

贞观二年春,皇帝大赦天下,放归。

这份奏章李承乾看得嘴角直抽抽,举荐人才是需要提供过往经历,或者有所成就。

这个魏昶的简历比案例还精彩。

不过在许敬宗的评语中,魏昶是个生性正直的人,坊间风评说一不二。

与户部官吏斗殴事后查明,确实是田亩丈量错误,可殴打官吏事情不小,就又被关押了两年。

至于冒领战死袍泽饷钱,许敬宗给出的解释是战死袍泽家眷贫苦无以为继,将饷钱给了袍泽的孤儿寡母,自己没留一文,便自行去官府领罪。

土生土长的关中万年县人,如今二十岁有四,孑然一身。

混迹长安多年,因敬仰天可汗为人,时常为官府做事。

现在的不良人还是很纯粹的,他们敬仰现在这位个人魅力十足的天可汗,因是大赦放归,依旧是戴罪之身,随时听从官府调遣。

只不过如今的不良人还没有形成规模。

李承乾颔首道:“他既然有木匠手艺,怎么也能找到谋生之处才是。”

上官仪又解释道:“殿下有所不知,其人因劣迹斑斑,不会有作坊用他,无官府文书也不得离开长安。”

“他现在护在孙神医身边是吗?”

许敬宗回道:“衣食住行都在杜府,跟随孙神医到处看病,护送至今还是江夏郡王的安排。”

李承乾饶有兴致地看着许敬宗,这是一个人精,十足的人精。

现在的许敬宗既是六品的秘书监侍郎,又是八品的晋阳县丞,对朝政局势了解得很透彻。

近来朝中发生的那些事,他一定有耳闻,又提孙神医,又提江夏郡王。

他就差没说都是东宫自己人。

李承乾颔首道:“也好。”

许敬宗连忙躬身道:“听凭殿下安排。”

“就依照你的意思办。”

“喏。”

李承乾又看向上官仪,道:“许侍郎一个人忙前忙后难免有疏漏,上官兄多看着点,有什么事可以呈报东宫。”

闻言,上官仪躬身行礼。

“对了。”李承乾有些后知后觉,又补充道:“孤听闻你现在还是弘文馆的直学士对吧?”

“不瞒殿下,如今就在弘文馆。”

李承乾点头,没有接着说,而是拿起没吃的另外两条烤鱼,递给李绩,道:“将军,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喏。”李绩板着脸回应。

光吃烤鱼和萝卜自然是吃不饱,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李承乾觉得自己能吃得也更多了。

又拿出一张饼,掰开一半分给宁儿。

这位太子一边吃着饼,领着众人一路走着。

李绩就走在太子的身侧,一边走一边吃着烤鱼,用手拔下一些鱼肉,放入口中,熟练地吐出鱼刺,又将有些油腻的手往腰带处擦了擦。

泾阳的作坊正在运作,看到一个个刚成型的肥皂脱模而出,放在阳光底下晾晒就很喜人。

在泾阳走了一圈,除了作坊建设得更大了,也没别的变化。

便坐上车驾,赶在天黑前离开泾阳。

这是东宫太子的习惯,也是东宫的规矩,天黑之前就一定要回去,不论是弟弟妹妹去了她们母妃身边,或者是在宫里嬉闹,也一定要在天黑前回东宫。

上官仪与许敬宗站在官道上行礼送别太子殿下。

等车驾走远了,上官仪低声道:“许侍郎行事未免太过着急了。”

许敬宗道:“你是觉得老夫如今向殿下举荐魏昶不合适?”

“不合时宜。”

“你我都知道太子殿下还年少,如果将来有一朝遇到难事,东宫需要能够为此卖命的人。”

上官仪打心里不喜欢许敬宗的作派,可他的话也不无道理,东宫储君不是别人,将来万一……

深吸一口气,静下心神,希望东宫没有万一。

既然是替东宫打算,上官仪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如今的自己在殿下面前人微言轻。

李承乾坐在回去的马车内。

宁儿就跪坐在一旁,低声道:“殿下,是否需要喝水?”

李承乾伸手接过她递来的水囊,喝着水囊中还有些温热的开水,手撑着一侧的脸颊,倚着车窗,马车走得并不快,正好欣赏着关中秋日里的景色。

秋雨刚停歇,关中乡民便在田地里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需要将作物蔬菜豆子全部收集起来,用来过冬。

李孝恭策马在一旁,催促马儿上前。

等皇叔到了眼前,挡住了要看的风景,李承乾无奈一叹。

李孝恭先是瞧了眼领头护送在前的李绩,低声道:“许敬宗这人有些冒失。”

“嗯,无端向孤举荐魏昶,确实很冒失。”

李孝恭道:“这人不知轻重”

李承乾缓缓道:“他当然知道轻重了,皇叔以为他是无的放矢吗?”

见他又不言语,李承乾又将水囊递给一旁的宁儿,对骑在马背上的皇叔,低声道:“许敬宗想要成为一个对东宫很重要的人物,他既为孤打算,也为他自己谋划。”

“人嘛,总是要为自己考虑,对孤来说他为自己考虑也没什么,只要他还是为东宫办事。”

李孝恭道:“殿下是说用人不疑?”

李承乾笑道:“是团结下属,共创辉煌。”

作为皇叔,只能给这个侄儿多一些忠告,每每说起这些就会觉得这些忠告对这位十五岁的侄儿显得多余,准确来说这位在东宫长大的侄儿已十六岁了。

“十六岁……”李孝恭蹙眉道:“老夫十六岁时,早已领兵打仗了。”

李承乾道:“孤还是谢谢皇叔的忠告。”

“你能听取这些话就好。”

其实仔细想着往后该如何,比如说用五年时间建设大唐的作坊业,形成规模之后就有了产业上下游的区别,再之后慢慢往贸易上作出改变。

与其说眼前这点泾阳的小事,再看现在的中原还处于一种依黄河长江两岸为主的小农经济,这依旧是当下最重要的实体。

马车进入长安城,到了朱雀门,宁儿先下了马车。

李承乾走下马车,皇叔已先一步离开了。

见到李绩走到一旁,李承乾笑道:“大将军有劳了。”

“无妨,殿下若还要外出,知会末将便是。”

李承乾点头行礼,便快步朝着承天门走去。

李绩命人收拾好车驾,带着人也回去了。

黄昏时分,只有一缕残阳还照在这片天地,东边的天际已先暗下来了。

像是一滴墨从东边的天空开始化开,慢慢覆盖整片天空。

从承天门走入,望了眼远处的太极殿,走向东宫,路过兴庆殿时这里灯火亮着。

正好能听到殿内一群武将的吆喝声。

脚步稍停,李承乾朝着殿内看了眼,父皇正在与武将们饮酒,言语中可以听到关于秋猎的话。

只是在殿外停留了片刻,李承乾继续朝着东宫走去,又问道:“宁儿姐?”

宁儿稍快几步跟上,道:“殿下。”

“还要多久可以修缮好骊山行宫?”

“听闻工部尚书阎立本带着三百工匠,前往骊山已有半月,多半这两天就能修缮好。”

“哈哈。”李承乾错愕一笑,道:“难怪他们在长安城难寻木匠呢。”

一走入东宫,便听到弟弟妹妹的打闹声。

见是皇兄回来了,李丽质连忙上前道:“皇兄,今天东宫有牛肉吃。”

“哪来的牛肉?”

她解释道:“今日程大将军与李大亮将军与父皇饮宴,带来了不少牛肉,父皇就分了一整条牛腿给东宫,都吃不完,说是程大将军家的牛失足摔死了。”

“这么大的事,大理寺就没过问吗?”

“过问了,真是摔死的。”

一整只牛腿就挂在东宫的厨房中,本来这间小厨房还是去年冬天改出来的,空间本就不大,放着一整只牛腿显得更挤了。

红彤彤的牛肉看着令人心喜,看着还冒热气,刚宰杀不久。

“殿下,奴婢来切。”言罢,宁儿拿起一旁的小刀开始切着牛肉。

李承乾道:“可以做一些酱牛肉,好保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