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_百度网盘 > 第三十章 天赋异禀的弟弟妹妹

空子就在眼前,钻不钻是一回事,所谓准则又是另外一回事。

李承乾迟疑道:“舅爷他这么做,不太好吧。”

李孝恭又往嘴里塞了一块红烧肉,嚼了好一会儿,才回道:“陛下批复的,陛下还说了往后这种事情可让许国公自行做主。”

“哦……是这样啊。”

李承乾颔首。

正说着,李孝恭也吃得差不多了,起身接着道:“毕竟是自家人的事。”

可能这对许多朝堂上的“外人”也就是正常官吏来说,这是一件不好的事,可对皇帝来说这是自家舅父。

出于孝敬给点方便这也没什么,也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明面上只不过是个地方县丞的调换,大家心照不宣就可以了,一切走的还是正常的程序。

父皇心里应该是很清楚的,舅爷马上就要离开朝堂,这朝堂早晚还是要交给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或者是岑文本这样人。

李承乾蹙眉道:“皇叔啊。”

“嗯?”

“如果此间再出什么麻烦,皇叔也一定会帮孤的吧。”

“老夫不过是个没了实权的郡王,管宗室那点屁事都烦死了。”

李承乾再次无语,灌下一口白开水以表心中的烦闷。

李孝恭缓缓道:“依老夫来看,许敬宗是一个早晚能成大事的人。”

“何以见得?”

“当年秦王府的十八学士,如今留下来的并不多,许敬宗虽一直得不到重用,可他毕竟是秦王府的旧人,而且眼光独道,一眼就能看到杜荷的不凡,招子犀利的人混得都不会太差。”

李孝恭清了清嗓子又正色道:“殿下觉得呢?”

李承乾颔首,“嗯,意简言赅的处世经验。”

说着话,他从怀中拿出两块巴掌大的银饼,道:“这是卖红楼的钱,折算了一番,老夫拿六成,东宫四成。”

“东宫怎么才四成?”

李孝恭道:“老夫在外出人出力,还要请人抄录,你东宫坐地收钱,倒是清闲。”

李承乾叹道:“这东宫呀,势单力薄。”

李孝恭擦了擦嘴,道:“年轻人少拿点,老夫也是为了东宫好。”

李承乾作揖道:“谢皇叔赐教。”

“嗯。”李孝恭心满意足,大步离开了。

因皇叔吃饭不洗手,吃相太过狂野,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手抓了红烧肉,这两块成色上好,巴掌大小的银饼油光锃亮。

宁儿带着两個宫女,默不作声地收拾着碗筷,而后将这两块银饼用肥皂好好洗了洗,她就这么收走了。

李承乾站起身道:“宁儿姐,你说皇叔的话有道理吗?”

宁儿收好两块银饼,神色满足,往后东宫有很长一段时日不愁吃穿了,回道:“殿下说的是哪句话?”

“年轻人少拿点。”

宁儿捂嘴笑道:“人想要的越多,就容易沟壑难填。”

李承乾揣着手与她走到崇文殿外,感受着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接着道:“一个人追求物质生活没什么错,人对美好生活有向往,这是天性。”

宁儿一时间无言,觉得殿下的话语还是有道理的。

“饿其体肤,劳其筋骨,才能天降大任,孤觉得这话不一定适用所有人。”李承乾继续道:“而且人要先理想。”

“殿下说话好深奥呀。”宁儿蹙眉道,一时间竟然跟不上思路,低语道:“真的可以调换过来吗?”

“难道世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宁儿神色凝重,对现在的殿下的心态有了几分担忧,太子殿下质疑的东西太多了。

傍晚时分,天空响起了一道炸雷,雨水纷纷落下。

在屋檐前成了一片水帘,正是暖春时节,多半是南方的暖空气已越过了秦岭,正好与还残存在关中的冷空气余力相撞的结果,这也说明之后的气候会更温暖。

李慎捂着耳朵,生怕被雷声给震聋了耳朵。

近来,他十分地失落。

又是一道雷光闪过,照亮了孩子们的面容,李承乾走到独处的李慎身边,问道:“怎么了?最近总是一个人。”

李慎吸了吸鼻子,委屈道:“母妃这些天说,弟弟无事就不要去见她,还说以后就留在东宫。”

他又道:“皇兄,母妃是不是不要我了?”

李承乾拍了拍他的后脑,安慰道:“那就在东宫好好学,将来让你的母妃刮目相看。”

“可是弟弟……”

“这样吧。”李承乾盘腿坐下来,耐心对他说道:“往后你每天写日记。”

“日记?”

“就是将你每天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遇到的事都写下来,而后让人送到你母妃手中,让她知道伱最近的学习成果,比如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李慎年纪小,道理懂得很快,他连忙道:“谢皇兄指点。”

这么大一个家,这么多的弟弟妹妹,往后还有许多烦心事要处理吧,类似的……

雷雨下了一个时辰才停,今晚的夜色很黑,看弟弟妹妹都没有睡意,李承乾给她们讲起了故事,故事是农夫与蛇。

故事永远是净化心灵与引发深思的动力之一。

孩子们听完了这个故事,好心的农夫给蛇咬死了,就开始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故事很简单,却很有深意。

李慎将这个故事记了下来,第二天就让东宫的小福帮忙送给母妃。

后宫,韦妃因陛下的一道口谕呵斥,至今战战兢兢,不敢踏出自己的寝宫一步。

“韦妃,这是纪王让人送来的书信。”

“慎儿?”韦妃的眼神从恍惚中有了少许精神,她疑惑道:“慎儿会写字了?”

“韦妃,请看看吧。”

她拿过纸张,仔细看了起来,不由噗嗤一笑,因看着儿子所写的歪七扭八的字迹发笑,心中又有了慰藉。

不过很快,她的目光又黯淡了下来,道:“是我这个做母亲的牵累了这个孩子,当初就不该动那些心思。”

嫡子终究是嫡子,更不要说是东宫储君了,都是得罪不起的。

“本以为几次不见慎儿,他会怨我这个母妃,没想到这孩子竟……”韦妃此刻泪如雨下,抱着这张薄薄的纸,懊悔地哭泣起来。

在东宫得到教导的纪王李慎很懂事,他非但没有埋怨这个始终不见他的母妃,甚至还写信来告知他近日来的所学。

昨夜一场雨水过后,翌日又是晴朗天气。

阳光很快就将地面的水迹给蒸发,一个年轻人背着行囊脚步匆匆来到弘文馆,他一头的汗水,正等馆外。

等了半个时辰也不见有人来接见,他又看了看天日,再次擦去流淌到下巴的汗水。

“就知道你会来长安。”

身后传来话语声,他回头看去,见到了一个大约三十岁出头的男子,看着有些眼熟。

许敬宗道:“当年江都一别,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说起江都之变,一想到宇文化及,或者是叛军,上官仪蹙眉不语。

许敬宗三十岁出头的年纪,穿着一身县丞官服。

上官仪行礼道:“敢问当面是……”

“老夫新城人氏许敬宗。”

“陕州上官仪。”上官仪自我介绍道。

许敬宗低声道:“江都那场灾祸过去这么多年,当年老夫的父亲也因此惨遭宇文化及毒手,或许你那时还年幼,不记得老夫了,可老夫当年正值年少,一直记得当年的旧人。”

见对方没说话,许敬宗又道:“家父随隋炀帝巡游扬州,遇到了贼子宇文化及的叛变,家父乃隋炀帝亲封的通议大夫许善心。”

闻言,上官仪这才作揖行礼,“在下想起来了。”

许敬宗双手背负,道:“当年江都之变留下的旧人不多了。”

言罢,上官仪看着他,走入弘文馆中,许敬宗与这里的人说了几句话,便有人出来客气地迎接。

走入热闹的弘文馆,这里的士子生员许多,多是三五成群议论着。

弘文馆掌事问道:“籍贯。”

上官仪连忙拿出一份文书,双手递上。

弘文馆的掌事抚着八字胡,拿过文书看着,又抬眼观察上官仪,又看一旁的许敬宗,低声道:“几岁了?”

上官仪连忙道:“二十有五。”

弘文馆掌事又道:“文书会递交门下省,你等消息吧,不会太久的。”

上官仪作揖行礼表示感谢。

弘文馆掌事也是客气地行礼,因上官仪的文书有两人举荐,一位是扬州的杨恭仁,还有一位是并州武士彟,武士彟更是当年晋阳起兵的功臣,大唐的元谋功臣之一。

有这等人物举荐,弘文馆的掌事已看出这个上官仪将来的前途定然不凡。

许敬宗带着上官仪先走出了弘文馆,在朱雀大街一侧的酒肆中坐了下来,上官仪的父亲上官弘也是隋炀帝身边的比部郎中,与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一样,是当年跟随隋炀帝杨广巡游扬州的人之一,也一同遭遇了江都兵变。

说起当年的事情,上官仪与许敬宗有许多共同的话题。

相比于上官仪,许敬宗在那些年的处境还好一些,投效唐公李渊,又成了秦王府的十八学士。

而上官仪流落至今,靠着才学得到了举荐。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前隋旧人回来了,其中就有张玄素,王珪等人。

许敬宗拿出一卷书递上。

上官仪一看,便诧异道:“红楼?”

许敬宗颔首道:“听说出自东宫一位曹先生之手,现在长安的许多读书人都看这书。”

上官仪不解道:“此等奇书只听闻过,却没见过,因为仕林中有许多人抵制。”

“那又如何?此书精彩绝伦,不看可惜。”许敬宗起声道:“这些天老夫就住在杜府,不如一起?”

上官仪连忙拿起这卷书,行礼道:“多谢。”

几番交谈,许敬宗带着上官仪就这么住进了杜府。

都说杜如晦过世之后,京兆杜氏一脉要没落了,可如今来看杜府宾客满门。

更有神医孙思邈借住,还有许敬宗,还带来了上官仪这个潜力无限的年轻人。

不论杜荷背后是高士廉,还是另有其人,许敬宗都坚信这是一次往上晋升的绝好机会,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晋升的契机。

更要笼络像上官仪这样的年轻人。

杜荷这些天很忙碌,泾阳的作坊总算是可以顺利开建了,可家里又多了一位老神仙。

这太子殿下将孙神医留在这里,都三天了,一直不管不问。

许敬宗介绍道:“杜公子,这位是上官仪。”

杜荷点着头,与他握了握手,“见过上官兄。”

上官仪对握手的礼仪,还有些觉得尴尬,知晓对方的善意,也笑着点头。

好似握了手,就加入了许敬宗一系。

杜荷又道:“麻烦许县丞帮忙照料上官兄,在下还有事要出门一趟。”

许敬宗笑道:“无妨。”

看杜荷脚步匆匆出门,上官仪欲言又止道:“这……”

许敬宗客气道:“杜公子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你且安心住在这里,明天你去弘文馆多看看现在的经卷典籍。”

面对眼前种种,上官仪心中还是有所警惕的,眼下前途未知,不如暂且屈身这里,往后再做抉择。

东宫,李承乾坐在崇文殿内,还在批改着弟弟妹妹的作业,教孩子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比如说妹妹高阳觉得冬天食物短缺,农夫就应该将蛇给炖了吃。

再者说李治觉得农夫应该将蛇丢在雪地里,应该让它接着冻死。

本来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在他们眼里开始评判农夫了。

“这帮孩子真是……”

李承乾自语道:“也罢,孤的弟弟妹妹也都天赋异禀。”

以前父皇是怎么教她们的?

到底是蛇的问题,还是农夫的问题?

李承乾痛苦地扶着额头道:“宁儿姐,孤快被她们给框进去了。”

宁儿轻笑道:“殿下的故事发人深省,是个好故事。”

李承乾搁下手中的笔,揣着手道:“宁儿姐喜欢这个故事吗?”

宁儿又道:“喜欢。”

“累了。”

宁儿走到殿下身后,纤细的手指揉着这位东宫储君的太阳穴。

如此,李承乾脸上又有了些许放松的笑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