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其他 > 不务正业书法 > 故国晚秋

不务正业书法 故国晚秋

作者:三十六陂春水漾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4-30 11:54:31 来源:奇书网

*ooc打在前面。各式cp都有,主苏王(因为我太喜欢他俩了)

*沙雕向、正剧向、刀子向应该都有

*可能会有梦幻联动

*部分内容属于个人臆测————————

墨魂苏轼丢失了一些记忆。

这件事在墨痕斋里不算个秘密,是个魂都知道。只不过关于要不要找回他这段记忆的问题一直有所争论,甚至一度划分成了两个阵营,大有当初党争的趋势。

但是王安石竟然没有参与。

这件事着实令人惊讶,毕竟纵观整个墨痕斋,与诗人苏轼有过交集的墨魂,大约就只有他了。

可王安石不听不言,依然像往常一样工作、看书、吃饭、睡觉,偶尔应对一下苏轼的骚扰,沉默得像一个局外人。

后来这件事便在极有可能知情的墨魂和当事墨魂的不闻不问下不了了之,等到第四十二任兰台走马上任,墨魂们也只是偶尔提一嘴,然后相视一笑就把这个话题翻过去了。

兰台也去查过前几十任兰台的笔记,翻来翻去也只有一句:诗稿被焚。

诗稿被焚导致记忆丢失倒也说得过去,只是这也不是什么不可说之事,为何王安石似乎一个字也不愿提及?这件事又并非是他的错。

兰台好奇,兰台想问,可兰台不敢。

墨痕斋事务繁杂,有许多问题都得兰台处理,这个问题搁置了一段时间后就被她忘到了九霄云外。

但机缘巧合之下,这个问题在今天又被翻了出来,起因是苏轼和王安石的一场争吵。

或者应该说更像是苏轼单方面的发泄。因为兰台当时看见的是苏轼攥着袖口,挟着恼怒喊出一句:“王安石!”而王安石反常地看着他,一言不发。

刚从梦溪园敲诈沈存中回来的兰台不知来龙去脉,看得一头雾水,直到苏轼阴沉了神色转身离开,王安石默默地盯了他两秒后,也转身走远。

诶?等等你们要去哪儿啊?兰台左看看右瞅瞅,纠结了一下,朝着王安石追了过去。

蓝桥春雪旁的大松树下,王安石坐在那块长着斑驳青苔的大石头上,腰背挺直,远眺着天际的云。

兰台走过去,在石头边的土地上坐下,仰头看着他,思索了几秒换了称呼:“介甫?”

王安石垂眸看了她一眼,权当回应。而后便又把目光挪了回去。

兰台还看不懂他眼里的情绪,只能斟酌着用词思考着该怎么开这个口去询问。但是斟酌了半天,她猛然反应过来:她纠结这个有什么用吗?跟这些大佬们——尤其是王安石,再怎么斟酌用词也不如开门见山来得更直接有效。

“介甫,你和东坡为什么吵起来了?还吵得这么严重。”

“无事。”王安石没有看她,但仍然回应了她的询问,语气也和平日一样冷冷淡淡的。

首战告捷的兰台舒了一口气,乘胜追击道:“介甫,我不是小孩子了。我记得我刚来的时候你们就对我说过:墨痕斋的过去与未来都系于我身。可现在我连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我又怎么担负起整个墨痕斋?”

兰台深知他的脾性,安慰和同情什么的根本不需要,她就得直截了当一针见血,把事实摆出来说话才是硬道理。

王安石果然敛了目光,扭头看向她,眸底的神色依然复杂,但兰台还是看懂了其中一抹“长大了”的感慨。

眼瞅着就要水到渠成,兰台脑子飞速运转着:“既然王总不肯告诉东坡那一定是很秘密的一件事”,遂顺水推舟地再补上一句:“而且这是我们俩的秘密,我不会再告诉第三个人的,包括菟菟。”

王安石看着她,沉默了一阵,扭回头又把目光放回了天际。

“确实无事。不过是关于苏东坡的一些事。”

苏东坡?兰台一怔:王安石喊苏轼的时候从来都是苏轼或苏子瞻,还从来没用过这个称呼。难道说……

“介甫是说——诗人苏轼?”

“嗯。”

哈?所以说东坡是因为“自己”生气了?这是什么鬼?兰台表示很懵逼。

“那个……介甫,你介意给我讲讲吗?”

“你是兰台,这些事你自然有权知道。”

兰台知道他这就是同意了,赶紧乖乖坐好。

…………

元祐六年,初夏,芒种。

汴京飘落下一场雨,细细密密地仿佛春雨一般绵软。

院子里的海棠花在雨里飘零了半地的花瓣。

已经两鬓斑白的苏轼捧着卷书倚在门口,雨水在他眼底化作银色的细线,伫立在庭院里的海棠也模糊成了巧笑倩兮的少女,旁边还有一个披着白色外袍的红衣男子走近,哦,是情郎……

且慢!苏轼终于从自己漫无边际的想象中抽离,抬手揉了揉眼,那男子也没有消失。

苏轼转身回屋打了把伞出来,走近时脸上已然带了笑:“阁下是从何处来的?不妨进屋先避……”

他的话忽然被折断在口中。

眼前的人抬眸看着他,冷冷淡淡道:“不必。多谢。”

苏轼看着比记忆中年轻了许多、但仍然熟悉的脸,一时几乎找不回自己的声音:“阁下……敢问如何称呼?”

“安石姓王。”

苏轼终于失了声音,险些没抓住伞。

“不知先生该如何称呼?”

苏轼松了松手指,习惯性地把嘴角弯起来,声音有些飘:“苏轼,字子瞻。”

王安石微微皱起了眉:“是你?正好,我找的就是你。”

苏轼偏了偏头。

外面的雨大了些,伞立在门口滴着水,苏轼已经捧了一杯热茶与王安石交谈:“我明白了,你是他的文墨凝结而成,叫墨魂对吧。”

“是。”王安石手边放着一杯未动的茶。

“何时凝结的?”

“元祐元年。”

“哦?在哪儿?”

“汴京西太一宫。”

苏轼手一抖,差点儿把茶洒出去。

“该不会是因为我和的那两首诗吧……”

王安石点头。

苏轼有些尴尬,扯了扯嘴角讪笑道:“没想到我跟姓王的人纠葛如此之深啊。”

“不是朋友却是知音,纠葛复杂也正常。”即使是墨魂,王安石说话也依旧简练犀利,字字是刀。

苏轼失笑,把茶杯放下:“啧啧,不愧是野狐精的墨魂,说话一样的气死个人。”

“哦。”

一拳打在棉花上,苏轼算是明白司马光当初为什么会被《答司马谏议书》气到跳脚了。

不过依苏轼的性子自然不会被气到,只是笑呵呵地捋了捋胡子换了个问题:“那你在汴京待了五年多了,有想过接下来去哪儿吗?”

“继续留在汴京。”

“怎么?舍不得这里啊?”

“我想看看你打算和太后他们扛到什么时候。”

苏轼一愣,随后咧开嘴笑了:“你都知道了?你该不会是因为这件事来找我的吧?”

王安石现在可不想跟他谈笑风生,眉头微皱地盯着他:“理由呢?”

苏轼靠在椅背上,缓和着僵直的腰,眼尾笑出皱纹:“在各个州县兜兜转转许多年,发现你的新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全废了对百姓有害无利。”

王安石抿起嘴角,扭头,把目光投向了门外渐渐稀疏的雨丝:“你自己心里有数便是。”

海棠树挺拔地立在庭院中,剩下几朵没凋谢的花倔强地抓在枝头。

但它终究捱不过自己的花期,两月后,海棠终于落在树根旁腐烂,只留了翠绿的枝叶。

苏轼离京,知颍州。

王安石没来送他。

他停留在汴京数年,亲眼看着新法尽数被废,为新法说过话的同僚或倒戈或贬谪,眼底翻涌着的情绪终于平静成汪洋的海。

苏轼离京的这天,王安石也离开了汴京前往江宁,去踏王半山的半山园,寻王荆公的荆公体。

现如今的这次新法之争,王安石已经不再太过在意。而苏轼终究也算是和司马光站过队的人,他接下来的路,再难走也不会难过他还在的时候吧。

王安石如是想着,半蹲在地里给花培了培土。

但他万万没想到元祐九年章惇拜相掌权后,竟毫不留情地把苏轼贬到了惠州。

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后已经是元祐九年的深冬。

他着实愣了许久,有些不明白他何至于把苏轼丢到遥远的岭南,那里可是出了名的穷山恶水、瘴疠漫延之地,以苏轼这把年纪,不知道能撑过几年。

就在王安石想着要不要等这个冬天过去了去探望一下这位意义上的老友时,来年的春暖花开之际他就看到了苏轼流传过来的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好吧,是他想多了。看样子他在惠州挺怡然自得的。

就是别吃那些乱七八糟的给自己吃死了就行。

绍圣元年春,墨魂王安石离开了江宁,顺南而下,一路走到了传言中更穷山恶水的南海。

与世隔绝的一座岛,缺水少粮,环境恶劣,风化未开,难怪变成了自古流放之地。

不过倒是个适合苦修的清静地方。

王安石站在广袤的海边,看着浪花被岩石击碎,拍打出雪白的泡沫。

不料两月后,他竟然看见了许久未见的苏轼,连胡子都花白,只是依然精神矍铄,眼里闪烁着明亮的光。

独自出来散心的苏轼看见他,招了招手笑吟吟的:“呀,介……介卿你也在啊。”

“……你这又是怎么回事?”

“额……”苏轼摆弄着手里的拐杖,“大概是章子厚那家伙嫉妒我在惠州吃荔枝,所以把我挪出岭南了吧。”

王安石默默地看着他,面上明晃晃地写着:“扯,你继续扯。”

苏轼被眼前的墨魂盯得发怵,心虚的话赶话:“真的,你没看见我写的诗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王安石接了这一句,本就低沉的声音更沉了,“苏东坡,你这话连苏辙都骗不了。”

苏轼终于扯不出笑。他低垂了眉眼,目光黏在陪他走过许多地方的竹杖上,总是微微上扬的尾音也低下去:“虽然偶尔会想像陶潜那般归隐,再不管这些纷纷扰扰的俗事——但是终究还是做不到啊,介甫不也一样吗?”不然又何必在离世了都留了满屏风的“司马君实”。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王安石拧着眉吟诵出这句诗,短短十字掷地有声,“苏东坡,陶潜他也并非完完全全地不受世俗纷扰。既决定要为国为民,就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你只管放手去做就是。”

苏轼颇为意外地抬起头,定定地盯了他半晌,唇一弯笑了:“知音二字,果然不假。”

“只可惜这里没有那么多可吃的东西,你恐怕得委屈上一段时间了。”

“啊,这个确实是个问题。”苏轼揪着自己花白的胡子陷入沉思。

绍圣四年夏。

王安石看着碗里的蛤蜊,觉得自己真的是小瞧了苏轼。

“介卿你怎么不吃啊?味道很不错呢,你尝一个。”苏轼抱着自己碗里的蛤蜊吸溜吸溜,看起来吃得很香。

“苏东坡。”

“唔?”苏轼含着嘴里的肉抬头看过来。

“认为你会在吃的上面受委屈,着实是我失察了。”

“咳!”苏轼险些把食物呛到气管里。

“……能让一向不服输的王相公认错,实属子瞻之幸。”

王安石把眼前的碗推远。

当年秋天,王安石离开了儋州。

离开时苏轼只身前来送行,胡子一抖一抖的笑吟吟地送给他两个小坛子:“这是饯别礼,介卿等哪日想我了,就拆开看看,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那估计它没机会重见天日了。”

“喂喂喂,你个十几岁的小魂,能不能尊重一下我这位老人。再说了,别人想要还不一定有呢。”

“嗯嗯嗯,我知道了,我收好就是。”

“嘁,野狐精这个词倒在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苏轼扶着手杖让后几步,看着他撑了竹篙,扬起笑,抬手作了一揖,“前路珍重,有时间了记得来我这儿玩儿,我会好好招待你的。”

“嗯。”王安石竹篙一点,小船晃晃悠悠地荡远。

他回头,看见那个豁达乐观了半辈子的小老头眯着眼睛朝他这边望着,整个人似乎在发光。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儋州一别,几度春秋。一魂一人常州再见,苏轼却已日薄西山。

他的新法,终于沦为了党争的工具。

“你来了。”苏轼抬头看见他进来,嗓音沙哑地招呼了一句。

不过三年,他已经须发尽白,垂垂老矣,眼里的光也黯淡了许多。

“嗯。”王安石应一声,在旁边坐下,声线仍然低沉,语气却温和了许多:“王弗那年,也是如此吗?”

“阿弗?”苏轼一晃神,随后敛了眸,声音轻飘飘的:“介甫还知道这件事?”

“他不知道。”

苏轼沉默了一瞬,胡子动了动轻笑出声:“你果然哪儿都很像他。”

“但你一直很清楚我并非那个王介甫。”

“仔细说起来,你不是王介甫,却也的确是王安石。但我还是不想把你当成他来相处,即使是朋友,也不能将你看作替代,人也好墨魂也好,都该是个独立的个体。”

“我知道。”

“所以你一直叫的都是苏东坡,这个道理你也一直明白。”

他们两个都是通透的性子,只不过一个是肯放下,一个是明白了也要硬闯。

“不过你今天来看我,正好能帮个忙。”苏轼颤巍巍地拿了桌上的烛台,“你来信后我把奴仆都遣退了,现在只能你帮我把桌子底下那个火盆挪出来。”

“做什么?”王安石说着把火盆拽出来,抬头看着他从一个箱子里拿出来一沓诗稿,然后尽数丢进了火盆里。

“这是?”

“跟你有关的诗词。”苏轼矮下身,把手里的烛火燎上纸张,“忍不住想写,可又不想有朝一日我也有了墨魂后,他会受这些东西的影响。你也得答应我,如果以后遇见了我的墨魂,别告诉他这些。”

“嗯。”

金红色的火苗几个眨眼间就将诗稿包裹,渡上了一层灰黑。

“好了。走吧,我们一起去夜游一趟。”

王安石不言,伸手扶起了他。

寂静夜色中,他随着苏轼默默地走了一路,终于在一片平静无波的湖边停下时,苏轼率先开了口:“咱俩这么走着,倒让我想起了当年与介甫同游,他也这样沉默了一路,然后停在一棵柏树前,对着树看了许久,长叹一声道:‘无他,朝廷疑尔。荒谬。’”

“这个我并不知。”

“正常。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承载于笔墨,有些话说完了就再没有了。”苏轼笑,转过头看着他,“今天提起这个,是我也想听听你的看法。”

“大宋需要刀剑。”他不假思索,直截了当。

苏轼半开玩笑地反驳:“武将上位,伤的可是文人的心啊。”

王安石严肃回驳:“文人风骨,武将忠魂,缺一不可。”

苏轼怔了一瞬,摇头失笑。

他与他说这些做什么,当年王安石要夺回被侵占的土地,就证明他已经想得足够清楚。

“罢了罢了,咱回去吧,不然又要被锁在门外了。”

王安石送他回去,看着他和衣躺下,眼睛在夜色下似乎又亮晶晶的了。

“介卿,要不要一起躺着,等明早我起来送你。”

“不必了,我不困。”王安石退开一些坐在旁边的椅子上,“还有,你别老是拿子固的话来称呼我,听起来实在别扭。”

“这又不是子固独有的称呼。再说了,你都默许我好几次了,这次也让让我呗,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能占你几回便宜?”

“……为老不尊。”

“嘿嘿。”

一人一魂你一言我一语,苏轼年岁大了,不能与他聊至中宵,眼皮打了几次架,昏昏沉沉地要睡。

王安石看他困得不成样子,声音渐渐的低了,最后彻底安静下来,小心地起身,准备离开。

苏轼忽然扯了他的衣袖,声音低低的,有些迷惘:“……介甫?”

王安石垂眸看了已经迷糊了的他一眼,伸手被子上拍了拍:“子瞻,你且安心睡着,明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而苏轼在听见那声“子瞻”后便已沉沉睡去。

王安石把袖口从他手里拽出来,悄悄地走出去,关上门走了。

建国靖中元年八月末,诗人苏轼与世长辞。

部分诗稿也化作灰烬,与他一起埋葬在了泥土里。

“so?就这么回事儿?东坡不至于因为这么点儿小事跟你吵成这样啊。”听完故事的兰台头上顶着里三层外三层的问号,“他跟介甫你到底吵什么了?”

倾诉了一些,心情稍微好转的王安石略略回忆了一下:“大致是:我因为对苏东坡的承诺不告诉他诗稿的事,他质问我他和苏东坡于我而言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

哦~兰台恍然大悟。

“王总啊我跟你说,其实东坡他在意的不是记忆的问题,而是他在你心里的位置。简单来说,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把他当作了替代品。”

这次迷惑的换成了王安石。

“所以说王总只需要告诉东坡你并没有这样想也并没有这样做,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兰台在他面前绝不讲废话,单刀直入直切要点。

“道歉认错?”

“啊不不不,不是道歉,是澄清、安慰。”认错是不可能认错的,她还没异想天开到让他去认错,急忙一个大拐弯换了话术,“实话实说而已,哪能叫认错呢。”兰台说着站起来,拍拍裙子上的土做了个总结:“我这个建议王总可以考虑一下。我先回工坊了,看看有没有谁在摸鱼。”

兰台蹦蹦跳跳地回了墨痕斋,王安石望着她的背影,轻轻抿起了唇。

广厦,独幽居。

苏轼一直跪坐在窗边的垫子上,愣愣地望着外面飘落着的、独属于深秋的干枯黄叶,整个魂失魂落魄的。

王安石回来就看见僵成一尊塑像的魂。

“苏子瞻。”

苏轼不理他。

他要真赌起气来,王安石也拿他没办法,只能无奈地微微叹气,走到旁边,撩了衣摆也跪坐下来:“子瞻,我没把你当苏东坡看。”

一记直球打得苏轼措手不及,扭头看过来,傻愣愣地眨巴眨巴眼。

“他只是朋友,这一点上你与他是不同的。”王安石看他有了反应,沉吟一瞬又道:“那部分记忆的事,只是出于承诺,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他这几句虽然直接,但在表达意思上却相当拧巴,也亏得苏轼不笨,绕了几个弯就明白了他这些话的真正含义。

明白过来后苏轼心里憋屈着的气顿时烟消云散,但他还没看过王安石这样傲娇的魂别别扭扭地跟他解释的样子,顿时起了逗弄的心思。

王安石还从来没有在口头上承认过喜欢他呢。

于是苏轼面上仍装得冷冷淡淡的:“别说其他的,你就说你喜欢的是不是我?”

王安石果然抿起了嘴沉默了。

苏轼也不着急,就坐在那里拿着深色的眸盯着他。

“是。”半晌,王安石低沉的声音响起,是他想听的那个字。

“是怎样?”苏轼眼睛里闪起了明亮的光,却不满足的得寸进尺。

“……苏子瞻——”

他立马见好就收,一个飞扑把生(傲)气(娇)的王安石抱住,金黄色的衣袖在这一瞬间像一只展翅的蝴蝶落进了嫣红的花丛,牢牢地缠在了腰间。

王安石绣着白梅的外袍也在这一扑之下飘落在地,堆着几处褶皱铺在天青色的石板地上,恍若盛开在了蔚蔚青天下。

“让你说一句心悦我就这么难啊。”苏轼收收胳膊把他再抱紧些,脑袋搁在他颈窝,哼哼唧唧地蹭着。

“你又不是不知道。”王安石虽然皱着眉,看起来不是很高兴,但还是坐在垫子上任他抱任他蹭。

“哼╭(╯^╰)╮,都是因为你什么都不说我才会生气的,都是你的错,我要补偿。”

“不行,把手拿开。”

“我不。”

王安石眉毛抽了抽,一把拍开自己腰上作乱的手,伸手把苏轼越蹭越不安分的脑袋扳起来:“先别闹,我还有正事要跟你说。

“嗯?”苏轼应得极其敷衍,手又揽上了他的腰。

“苏轼!”王安石怒了,苏轼立马停下动作变成了个乖宝宝。

“虽然苏东坡的部分诗稿被烧了,但我当初看过,也记下来一些。你要真的想找回那些记忆我可以帮你,只是你要想清楚,那些记忆可不是什么好的回忆。”

“不是美好的回忆那也是我魂生的一部分啊,我总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懦弱逃避。更何况,被你蒙在鼓里实在太难受了。”苏轼弯起唇笑吟吟答,眉眼都是属于阳光的明亮。

早料到会有这个结果的王安石叹了口气:“罢了,随你。只是要真的去寻的话,得需要一段时日。”

“嗯?为什么?”

“今天已经旷了半天工了,还旷了一顿饭。兰台大约会拿假期补上。”

“啊?我不要——”苏轼立马又哭唧唧地挂在他身上求安慰,“本来假期就少,再这么一补我哪还有时间跟你在一起啊。呜~我好伤心。”

……兰台不是已经把我们安排到一间屋子里了吗?

“介甫……”苏轼突然抬头,扑闪着眼睛看着他,那几分小心思昭然若揭。

王安石二话不说把他扒拉到了一边,把外袍捡起来披上,起身就走:“既如此,我去把子由喊过来陪你。”

“不是……”

“还有,别聊太晚,明早还有工作。”

“……”他果然还是比不过工作啊。

他推门出去,偌大的房间里只留下一个满脸委屈的魂,活像一只被抛弃了的大型犬,棕色细犬那种。

偷偷过来扒窗的兰台如是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