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我在春秋做贵族 > 第561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561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1 11:45:55 来源:总裁文学

智瑶提出誓盟是为了给予识相的家族一种保证,同时也是对国内各个家族进行分化和拉拢。

不是每一个家族都有韩氏的体量,更多的家族可能有野心,只不过那些体量小的家族,他们的野心距离威胁到智氏的同时还很远。

智瑶同时知道一件事情,任何的改革都不能过猛,哪怕改革是一件好事,一定会损害到某些人的利益,越是过猛越容易遭到更猛的反击。

儒家的这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说得很对,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进行谋划,越是大事越不能过于急切。

事实也证明了一点,越是动静闹得极大的改革,基本也是以轰轰烈烈的方式结束,很少能见到成效,更多是以悲剧收场。

现在,狐尤愿意跟智宵说那些话,其实就是在表明心迹。

狐氏很满意智瑶能拿出分封策略,不会在智瑶完成“一天下”时成为障碍,只会成为助力来换取功劳,为更长远的以后积累筹码。

这对智瑶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哪怕韩氏想做什么也已经失去了可好的盟友,最大可能性保证了原国的内部稳定。

如果狐氏和绝大多数家族接受与智瑶进行盟誓,存在少数有意见的家族将不构成障碍。相反这些心里有意见二代家族在大局已定之下,他们只能表现出更多的配合,换取智瑶难以找到算账的理由。

包括智瑶在内的许多原国高层待在“新郑”没有挪动位置,集结完毕的楚军却是没有动作。

楚军没有动作对原国来说并不是好事。

“各部楚军操练不断,磨合日久战力必定增强。”司马穰苴先说出担忧,随后又建议道:“大王,臣私以为应当给予引诱,抑或逼迫楚军尽快北上。”

孙武立刻附和道:“臣亦以为应当逼一逼楚国,不可使之安逸操练。”

他们为什么要停在“新郑”不动弹?不就是在给楚国压力,同时震慑郑地、宋地以及刚刚从楚国占领的楚地嘛。

看到给予楚国的压力仍旧不够?智瑶是要再有新的行动来逼迫楚国了。

智瑶看了一看程朔,说道:“中司马可愿为‘将’,率军攻打越国旧土?”

程朔没有犹豫,行礼铿锵有力地应道:“臣愿往!”

智瑶点头说道:“寡人再予你二‘师’同往吴地,‘将’四‘军’、二‘师’,务必攻下越地。”

程朔再次大声回应:“诺!”

原军跟楚军在吴越之地已经打了将近两年,只不过双方大军做得更多的是在剿灭当地反抗的吴人或是越人,互相之间的交战用兵规模并不多。

之前在那边的原国将校以新晋贵族居多,另外还有一些老牌贵族的子弟,中枢进行远程遥控之下,没有设立一个统管战区各种事务的幕府。

程朔这一去,当地的幕府就能建立起来,不用凡事再向中枢禀告,取得中枢的同意再有行动。

两天之后,程朔带着两个“师”的兵力离开郑地,先进入宋地沿着睢水向东,抵达泗水一线又去了之前夫差开启和勾践收尾的运河。

这一片区域当前叫“淮夷”,名字是以前东夷体系各部落的总名称,也就是本来作为一个部落势力联盟的称呼,随后变成了地名。

春秋战国都是这种操作,以至于能从许多地名找到某些亡了国祚的国号,曾经晋国的“原”地、“温”地、“贾”地等等就是这种情况。

“登船!”

既然是运河,并且一开始就是作为运兵和保证后勤运输而挖掘,肯定就适合用来提供军队走水路快速行军。

大批的士兵在命令下开始登船,程朔则是早就登船在进行等待。

这一条运河被取名叫“邗沟”,以后则是更名叫邗江,从南方的起点就是一座叫“邗”的城邑,北面则是到现代的清江市。

名叫“邗沟”的运河由夫差兴起工程并挖通,两汉还在继续使用,一直到五胡乱华期间被堵塞,有隋一朝的杨广重新疏通,随后的李唐继续使用,五代十国又给堵住,赵宋和蒙元期间不断继续完善,朱明以及“我大清”期间最为繁荣。

因此,邗沟在见证历史的时候其实很能说明一切,战乱期间没有人维护就无法使用,一旦有持续维护则能成为王朝助力。

很多人工运河都是那么回事,它们不止见证了历史兴衰,也是中华文明的隗宝之一。

原国在占领并形成管控之后,由于运河刚建成不久的关系,压根就不用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倒是在运河的起点与终点兴建了不少造船作坊。

程朔这一次率军过来,乘坐的船分为两大类,一些是缴获来的“翼”船,另一种则是原国自行打造的平底“楼”船。

就是楼船没错了,无法用来海航,可是在内河却是最佳的运兵船只,还能用在打内河水战上面。

一艘两千料(五吨)的楼船,一次最多可以运载三千名士兵,只是不想太过拥挤和增加危险性,一般一次也就运载两千士兵左右。

吴、楚、越体系的“翼”船,最大的船型搭载士兵也就百名左右,再多是真的放不下了。

程朔带来的两个“师”只需要七八艘楼船就能装载完毕,剩下的物资可能需要两艘楼船才够。

当地的官员一共给准备了六艘,其中有两艘是用来运转粮秣以及器械,只有四艘用来运载士兵,以至于五艘楼船搭配数百条大大小小的“翼”船浩浩荡荡组成一个庞大船队南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原国又遣派援军?”

“快快寻找旗号,务必窥知前来者何人。”

“乃是程氏,程氏乃是原国公族,亮出‘将’旗,以原**事亮‘将’旗便是为将。”

“吴地原军将有幕府,速速派人回去禀告!”

这一条“邗沟”总长度超过一百七十公里,楚国与原国在吴越之地已经交锋了两年,楚国那边怎么可能不在“邗沟”埋下探子呢?

楚国视原国为大敌,他们肯定要想方设法摸清楚原国的权力构造,太明白一个区域的原军有没有建立幕府的区别了。

某地的原军没有幕府,代表当地没有建立一套统管全局的指挥班子,等于无法进行规模太大的战役,有了幕府则是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既然有叫程氏的主将过来组建幕府,分明就是原军接下来会有大动作,窥知到这一情报的楚国细作肯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将消息送回国,让楚国君臣早点做好相关的准备。

原历史版本要到战国阶段才会重视情报,各自安插间谍或是安排细作窥探情报。

到了书中的这个历史版本,智瑶根本没有给列国太多用来适应的时间,直接将他们给兼并了。

楚国作为仅存的大国之一,他们更需要赶紧适应。

最为有趣的是,楚国最大的敌人是原国,偏偏楚国君臣又在对原国进行各种模仿。

这种情况挺好理解,已经有一个榜样在前,明确知道做什么是正确的,学习能够少走非常多的弯路,为什么还要玩个性呢?

原国这边很清楚打出将旗会被窥知,程朔还是打出将旗的原因太过简单,他本来就是担任逼迫楚国的任务,不摆明身份或许能够在吴越之地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用,可是只会让楚国进行全面龟缩的作用。

程朔摆明旗号过来,楚国那边会起到一种更为急切的心理,思考要不要全军压上。

楚国在知道原国在吴地设立幕府之后,对越地增兵是一种必然。

所以,哪怕程朔无法调动楚军北上,起码可以吸引更多的楚军进入越地,争取把越地的楚军全部吃掉。

“夫差凭借此运河便可青史留名,后世不知几人感恩。”程朔看着运河两岸,看到的是大片的耕作地。

程朔有点想多了,着实没有多少人感恩夫差,甚至杨广也得了一个“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评价。

做了好事得不到感恩正常吗?讲实话就挺正常的。何况一件事情的起因实在太多,做事的过程又有这种那种的情况。

在修建运河的一开始,夫差就想到了开展农耕,运河是让几个大湖泊形成交汇,湖泊的面积因为有大江水灌入并没有缩减面积,一大片区域的可用水却是激增了。

农业生产缺不了水,有足够水源的前提下,再加上该区域的山地不多,勤劳一些开荒肯定能变成鱼米之乡。

有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功占领这一片区域的原国就在享受夫差与勾践的成果,不止有便利的水上交通线,还增添了至少二十万顷的农田。

运河的沿途兴起了很多新聚居而成的村庄,当地的人一部分来自宋地,更多则是愿意接受原国统治的旧吴过人。

同时,有几座城池分在运河的沿岸,它们一样是夫差下令修建到一半,随后由勾践再下令完成。

这些城池是作为中转站的存在,没有居住普通黎庶,只是存在驻军以及负责维护运河的徭役人员。

因为“邗沟”直通大江的关系,楚国也是一个有极多水军的国家,原国不止在“邗沟”起点驻扎了一支水军,平时也有船队在运河之内进行巡逻。

程朔就知道一件事情,原国有大小各类船只合共两千余驻扎在“琅琊”那边,一次性能够运载五万左右的兵力,有需要就能通过沿海航线抵达吴地或越地的沿海进行登陆。

同时,程朔也知道原国已经有水军尝试向更远的大海进行航行,似乎是在找一处被命名为“脚盆鸡”的列岛。

不得不说的是,听说“脚盆鸡”这个名字,好多大臣认定那些列岛上的特产就是鸡。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猜测很正确,只是理解错了智瑶的命名涵义。

因为原国不断向远海探索的关系,尤其是好多原国的船只会登陆半岛,妫姓陈国那边感到非常紧张,已经不止一次派遣使团到“中京”表示恭顺,并且还确认了原国是陈国宗主国的关系,每年都要派人进贡。

等待程朔的船队抵达“邗”这边的出口时,登陆的地点便是驻防舰队的停泊区域。

“叔父。”智林带人进行迎接。

程朔只是点点头表示回礼,随即问道:“楚军可有异动?”

他们用时两天走完运河,讲道理运河沿途有楚国的探子,应该还在赶路的阶段,没有那么快将情报送回去。

所以,程朔问的是越地楚军当前的状况。

智林答道:“与平时无二。”

程朔再次点头,说道:“我部在此驻扎,等候‘琅琊’船队抵达。”

智林之前没有得到通知,并不知道会有船队从“琅琊”过来,一听猜出是个怎么回事,大致上明白程朔的船队为什么不是将部队运输到大江南岸,选择再“邗”驻扎了。

“大王今次便让叔父登陆越地?”智林真的感到讶异。

程朔注视着智林,说道:“我将在此设立幕府,日后‘邗’亦是幕府管辖之下,于运河有所疑惑早日发问,是否越地登陆则非你应知之事。”

倒不是出于保密需要,纯粹是负责哪里就专注于分内之事,其它事情知道多了容易分心。

智林知道自己也被归入幕府管辖,很是自然而然地索要证明,也就是来自智瑶的文字命令,不是程朔说什么就是什么。

程朔并没有觉得权威受到冒犯,相反很欣赏做事严谨的智林,出示来自智瑶的文书之后,说道:“小辈之中便是你与英、阳最有出息。既有出息,万般不可懈怠,辜负大王栽培。”

本来吧,他们虽然是智氏的族人,只是并非嫡系,完全是自小被归于智瑶麾下,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得到建功立业的机会才能把握住,进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程朔最满意智瑶的地方就是一直在培养族中的小辈,一切只因为活到了一定的岁数,太清楚出身尊贵也要有相应的能力,要不然再尊贵的出身,本身是一个废物,多少人就是因为把握不住失去了所有。

“林不敢辜负大王!”智林回道。

程朔笑着挥了挥手,示意该干嘛干嘛去。

而后,程朔开始远望大江的波涛,觉得它在原国与楚国的大战,乃至于以后“一天下”的格局都将显得无比关键。

喜欢我在春秋做贵族请大家收藏:()我在春秋做贵族总裁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