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其他 > 打马醉长安小说 > 第四十四章 安禄山认母,我同意了

见杨贵妃毫无悔意,高不易只得沉声继续道:“在这宫墙之内,没有一件是小事,我的每一个决定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着整个江山社稷的未来。该让臣下知晓的,我自会毫无保留地告知他们;而不应该知道的,你却擅自泄露,轻点说,你这是关心你的娘家人;但若往严重了说,你这就是泄漏国家机密,这和叛国有什么区别?!"

高不易的声音随着情绪的激动而提高了八度,每个字都像是重锤敲打在杨贵妃的心上,让她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叛国罪,那可是诛连九族的大罪啊!她的心脏猛地一跳,脸色瞬间苍白,慌忙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哽咽:“陛下,臣妾知错了,求陛下开恩!”

高不易冷哼一声,不容置疑地命令道:“来人啊,立刻送贵妃娘娘回鸣凤宫,除非有我的特别命令,否则不得踏出宫门半步!至于那四个跟你一起来的侍卫,每人杖责十下,然后遣返原籍,连宫禁都不守,成何体统!”这话是对严武说的。

严武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领命,快步退出了现场。

杨贵妃虽然还想开口,但高不易已是大手一挥,几名身强力壮的内侍迅速上前,一边一个架住了她,将她带离了现场。在她被带走的那一刻,她投下了一道怨恨的眼神,但奇怪的是,那眼神并不是针对高不易,而是对准了一旁的上官裴慧。这让高不易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慧儿,你和她有什么过节吗?”高不易关心地询问。

上官裴慧露出一脸的无辜,轻轻摇了摇头:“陛下,臣妾与贵妃娘娘并无瓜葛。”

高不易叹了口气,提醒道:“这个女人已经被宠坏了,你要小心一些,后宫之中,就她最能惹事生非。”上官裴慧闻言,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神情,默默地点了点头。

第二日,天空放晴,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长安城,高不易就被内侍轻声唤醒,禀报说李林甫和杨国忠已经在中书省值更室守了一整晚。

听闻此事,高不易这才决定接见他俩。经历了一夜的冷板凳,两人似乎都想通了,一见高不易就深深叩头,忏悔不已。

高不易见状,便顺势而为,先是对杨国忠严厉斥责,警告他必须将杨家女子和亲之事处理得妥妥当当,否则就要把他发配到匈奴去放马。至于李林甫,高不易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仅仅将他降了一级,让他排在了李时之后。这样的机会难得,高不易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斥责过后,高不易又转而安抚两人。

他对杨国忠道:“安禄山不是一直有认杨贵妃为母的意思吗?我想了想,这是大好事,所以我同意了,在五六月份间,找一个好日子,把这事儿办了,由你全权负责。”

这让原本有些灰心的杨国忠瞬间精神焕发,连忙应承,心想:“陛下还是心向我杨家的啊。”

而对李林甫,高不易则是体贴地让他回家休息,毕竟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李林甫坚决不从,表示自己身体硬朗,不愿让皇帝担心。

处理完这些事,高不易感到疲惫不堪,因为昨晚的酒喝得实在过多,看了看距离大臣进宫还有些时间,于是他准备在睡一会儿。

此时的他,并不太担心李林甫和杨国忠会有异心。经过一年的改革,大唐军队九成以上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指望他们手下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员们,既无民心也无能力,造反无异于自寻死路。

现在,唯一让他稍微忧虑的,就是安禄山这个变数。但他相信,允许安禄山认杨贵妃为母,不仅能安抚住杨国忠,也能稳住安禄山。

认母是需要来长安的,一旦安禄山来到长安,高不易已经打定主意,绝不会让他轻易离开。

杨国忠回到府上,此时虢国夫人已经从六公主回来,想起之前的经历她就恨由心生,看到杨国忠面有喜色的走进来,她立马银牙咬的咯吱作响道:“国忠可是陛下有了旨意?好!我们这就点齐人马,杀到六公主府去,把那一对奸夫淫妇抓起来!”

闻言杨国忠眼皮狂跳:“你想抓谁?忘记昨晚上王珙的儿子怎么被五马分尸的啦!”

这话让虢国夫人不寒而栗,毕竟是露水夫妻,看到虢国夫人披头散发的模样,杨国忠心有不忍,低声劝慰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事权且记下,陛下现在站在他们那一边,我们只能隐忍,不过你放心,这场子我早晚替你找回来,现在朝堂风云变幻,连李林甫也被降了一级,排到李时之后面去了,所以这个时候万不可再去触怒陛下,乖!——你先回去吧。”

“我不回去,我要去见贵妃娘娘!”虢国夫人尖叫一声,显然还是不想善罢甘休。

杨国忠扯扯嘴角,道:“作为补偿,陛下已经答应安禄山认贵妃娘娘为母的事情,事情轻重,你自己掂量。”对女人没啥道理可讲,杨国忠索性坐在椅子上假寐,一会儿还要进宫给皇帝请安呢。

虢国夫人还是不甘心,最后却是秦国夫人和韩国夫人劝住了她,让她大局为重,最终,虢国夫人无奈妥协,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人也仿佛瞬间老了许多。

高不易并没有将王准和虢国夫人的事情隐瞒,而是在百官进宫请安时,当场宣布了李时之和李林甫的新任命。这一事件让所有官员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个人都在暗自警惕,生怕成为下一个被惩处的对象,年都过得战战兢兢。

转眼到了开春,全国各地不知何时开始掀起了新旧学派的辩论,先从山东和江南开始,逐渐往长安扩散,由于新学在地方了解的人并不多,所以很快就在辩论中败下阵来,最终天下人将目光聚集在了长安。

对于各地的情况,裴龙卫都详细的向高不易做了汇报,对此高不易不以为意,而是在为安禄山认母与匈奴和亲的事情做准备,为了让安禄山放心来长安,过完年,高不易就给安禄山去了圣旨,诏他进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