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靖难攻略 > 第523章 吸血盛宴

靖难攻略 第523章 吸血盛宴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5 14:30:40 来源:言情小说阁www.xianqihaotianmi.org最新

“噼里啪啦——”

硝烟弥漫,新年到来。

在噼里啪啦作响的爆竹声中,洪熙十年如期而至。

转瞬间,便已经是朱高煦来到这个时代的三十四个年头。

如今的他,虚岁已经四十有八,而本该早早去世的朱棣也活到了六十八岁。

对于父子二人能活这么久,朱高煦并未表现出任何诧异,他比较诧异的,主要还是返回云南的好大哥居然活到了五十这个坎。

当然,这是从个人层面来说的变化,而历史的变化则是变得让人无法依据史书。

洪熙十年本该是历史上的宣德二年,这一年明军从交趾撤兵,时隔四百多年被收复的交趾,最终在收回二十年后被放弃。

这一年葡萄牙原本应该在恩里克的带领下,逐步沿着摩洛哥向南方的桑海帝国探索,逐步积累海洋知识。

这一年美洲本该因为长期旱灾而导致粮食短缺,各個城邦国家分崩离析。

除此之外,日本、朝鲜、鞑靼、瓦剌、帖木儿等各个政权都应该专注于国内,有的在改革,有的在内斗。

只是以上的所有都已经被朱高煦推翻,大明朝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这比西班牙的日不落帝国提前了一百多年。

日本的天皇一脉断绝,只剩下了足利氏的天王一脉。

朝鲜的咸镜道成为了大明的东海府,朝鲜的掘金地从咸镜道成为了昆仑洲。

南方本该重新崛起的麓川王朝已经覆灭,大明的官员和兵马深入到了缅甸北部和泰国北部地区,三宣十慰变成了三宣七慰。

海上,吕宋、旧港、满剌加、锡兰、忽鲁谟斯、木骨都束、昆仑角、檀香群岛(夏威夷),东洲、北洲等各个宣慰司、千户所让太阳所照耀之地都插上了大明的旌旗。

从东北亚到东非,大明的藩属国多达七十余国,成为了华夏历史上宗藩体系的巅峰。

除了欧洲、西北亚没有大明的属国外,其余地方都充斥着大明的藩属国。

执掌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仅凭个人能力无疑十分困难。

要么分权,要么放权,这是历史留给朱高煦的两条路。

对此,他选择分权给了朱瞻壑,同时下放了部分理政权力给六部。

殿阁的权力依旧被他所压制和限制,天下也因为刚刚过去的颜李案而变得清澈许多。

这个影响了大明两京十七布政使司的大案,也终于在这一年的大朝会落下了帷幕。

“去岁,天下户数二千余三十六万四千余,口数一亿余七百八十二万余。”

“天下田亩数为六百九十七万三千一十六顷,又余八十九亩四分。”

“朝廷所入田税、商税、关税、矿税合计折色为五千三百四十六万三千余贯,存金十九万三千四百余二十七两整。”

“江南盐茶酒政推行后,增税三百一十六万贯。”

“此外,颜李案后续抄家折色所获约三千一百六十万贯左右。”

郭资将去年朝廷的整体收入情况进行汇报,除了江南盐酒茶政严格推行后在基础税收上增税三百余万贯外,去年最大的收入依旧还是“颜李案”的抄家所得。

金库的黄金收入通常不计入可调动钱粮范畴,但即便如此,洪熙十年的大明朝在当年可调动钱粮这方面,也达到了八千五百万贯左右。

可以说,颜李案前前后后给大明朝贡献了近六千万贯的收入,但这些收入都是他们趴在朝廷背上吸血所得。

颜李及其党羽趴在大明背上吸血二十五年,吸出了一个富可敌国的利益集团。

面对这场闹剧,朱高煦也不得不做出了最终判决。

“下旨,依律将颜延、李冕车裂于市,其亲眷斩立决,其同党依罪判处斩立决、流放等不同罪名。”

高坐金台上,朱高煦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奉天殿,令人大快人心的同时,也不免令群臣心中惊悚。

皇帝从未判决过如此重的刑罚,可见皇帝对颜李案的痛恨。

“陛下,臣刑部尚书金纯有事启奏!”

刑部尚书金纯站了出来,朱高煦隔着冕旒看了他一眼,语气平淡:“准!”

“陛下,颜李案牵扯官员已经高达七千四百余名,吏员更是高达九万八千余人,按照《大明律》,这群人的亲眷都需要被牵连,如此一来牵扯数量便高达一百二十余万。”

“陛下,若是判决如此多的人流配,恐怕会影响各地秩序……”

金纯话音落下,许许多多的官员也作揖道:

“陛下,臣以为,朝廷之律法中牵连未免过于频繁,是否可以修改律法。”

“陛下,牵连亲族过多,即便发配也需要数百万贯的费用,得不偿失啊陛下。”

“陛下……”

一时间,百官纷纷为颜李案中被牵连的官吏亲眷喊话,但朱高煦很清楚,他们为的不是颜李案中的官吏喊话,而是为了今后的自己。

他们都料不准,自己日后会不会也被牵连,自己的亲眷是否会因为自己而被牵连流配。

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如此万众一心的为颜李案官员亲眷喊话。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今的《大明律》是朱高煦亲自制定的,而其中牵连的律法也是朱高煦让人加上去的。

朱高煦之所以这么做,为的就是解决地方人口过于稠密,部分地区民族比例不协调的问题。

当今被牵连的一百二十万人,除了已经被判处发配的五十余万人外,剩下的七十余万人都是大明朝稳固边疆的重要资源。

这样正大光明进行人口迁徙的资源,朱高煦个人怎么会选择放过呢?

“说完了吗?”

朱高煦一开口,嘈杂的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面对众人那又惊又怕的目光,朱高煦缓缓开口道:

“律法皆朕亲自制定,你们是觉得朕所制定律法过时了,还是担心日后你们也会成为颜李案中的一员?”

“臣等不敢!”听到皇帝这么说,刚才谏言的众人纷纷跪下叩首。

望着他们,朱高煦没有仔细追究,只是表明了态度:

“律法既然制定就要遵守,若是他们的丈夫、父兄没有触犯律法,那朝廷会随意的抓捕他们并流配吗?”

“他们的丈夫、父兄贪腐的时候,他们难道没有跟着享乐吗?”

“享乐的时候不劝阻,案发之后却以为与自己无关,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下旨,颜李案剩余七十余万罪民发配云南,身处云南的罪民,则发配孟养、孟垦、麓川三府为民。”

如果不是没有足够那么多人使用的抗疟粉,朱高煦甚至想把这七十万人直接发配到云南行都司三府为民。

“臣领旨……”

刑部尚书金纯嘴里发苦,只觉得自己日后恐怕要被这群人刀笔苛骂数百年了。

“户部继续……”

朱高煦收回目光,将目光放到了户部尚书郭资身上。

郭资闻言站出来作揖,随后继续汇报起了朝廷的财政问题。

“去岁,朝廷行政支出约二千九百余万贯,六军都督府军饷及军费支出一千九百余万贯,工程上的维护和支出约八百五十万贯。”

“结合上述,去岁朝廷结余二千八百三十六万贯。”

“如今,国库及天下常平仓之中积存折色尚有六千五百二十四万贯,另有不可动的金库黄金五百四十余万两。”

“除去抄家所获国债,当今国债仅有百余万贯尚未偿还,洪熙十三年连本带利,约一百五十六万贯。”

时隔二十年,大明朝的国库积存终于重新突破五千万贯,达到了六千五百余万贯的程度。

以此作为结果来说,直到当下正在修建的湖广、漠北、西北等三条铁路竣工,朝廷这笔钱都不存在用完的情况。

正因如此,作为这次出工又出力的党派,杨士奇率先站出来作揖道:

“陛下,国库当下既然充盈,臣以为可以着手修建从武昌通往宁波的江南铁路。”

杨士奇站出来后,作为殿阁大学士的杨荣也站了出来。

“陛下,臣与工部讨论过,江南铁路全长二千七百八十里,从宁波为起点,途径绍兴、杭州、嘉兴、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应天、太平、池州、饶州、南昌、九江,最终抵达武昌,串联湖广铁路。”

“如此一来,沿途可影响近三千万百姓之民生,实乃惠利江南百姓之工程。”

“陛下,臣以为然!”杨溥附和起来,而三杨表态后,庙堂之上不少人纷纷作揖表态。

他们支持修建湖广铁路,就是为了方便与江南铁路串联。

只要江南铁路的工程同意,那他们对江南也算有些交代了。

不过他们也知道,当今陛下如果不同意,那他们再怎么建议也不可能将工程落地。

“准奏!”

“果然……准了?”

当威严的声音从金台上传来,众人原本还以为又会像之前一样被驳回,却不想金台上的那位居然批准了。

“江南铁路修建同时,再从嘉兴、杭州修建铁路前往湖州,从湖州修建铁路通往广德,最后抵达南京。”

朱高煦不仅同意了江南铁路,甚至同意了江东地区的另一条铁路。

两条铁路加在一起,里程起码有三千三百之多,这是杨士奇等人不敢相信的。

“工部派人勘察,此外朕准备修建从海州通往金州,再前往定辽的铁路,以及从长春通往吉林的铁路。”

朱高煦将他的意思交代出来,在修建江南三千三百余里铁路的同时,继续对东北修建两条里程合计一千二百里左右的铁路。

工部尚书的黄福闻言上前作揖道:“陛下,以工部在湖广和东北铁路的里程费用计算,此四条铁路,大约会耗费两千万贯,具体工期需要具体勘查后才能得知。”

黄福给朱高煦打了一个预防针,毕竟两千万贯不是小数目,即便总工期十年,那每年投入也平均在二百万贯左右。

虽然这比起正在修建的另外三条铁路不算什么,但也绝对不是小数目了。

“安排勘察吧。”

朱高煦示意黄福安排人操作,随后便看向群臣:“六部奏报……”

在他的示意下,六部其余尚书和六军都督府、都察院分别上奏,而杨士奇等人则是陷入了江南铁路工程立案成功的欣喜中。

大朝会在这件事情后也举办的很快,不过半个时辰便走完了剩下的所有流程。

朱高煦起身离开后,群臣山呼万岁,高唱千秋。

直到朱高煦带着朱瞻壑坐上步舆,朱瞻壑才开口询问道:“父亲此前都不答应修建江南铁路,如今怎么突然答应了?”

朱瞻壑记得自家父亲说过,发达地区的铁路与落后地区的铁路一旦联通,如果朝廷控制力度又刚好下降,那人口便会源源不断的涌向发达地区。

这种情况,对于大明当下地方疆域不稳的情况并不是一件好事。

“北方和西北已经稳固,只要西南不出乱子,江南修建铁路便不会有什么。”

朱高煦回应的同时看了一眼朱瞻壑,叮嘱道:“一昧索取只会让百姓积怨,朝廷过去六十年向江南索取了多少赋税,你心里应该有点底气。”

“早年有水利工程,百姓对于朝廷的怨言还不算大,如今水利工程渐渐完善,只剩下维护,那江南百姓自然会将目光投向其它。”

“江南铁路迟早得修建,趁此机会修建,总比将来没了钱再修建要好。”

“何况……”朱高煦顿了顿,饱含深意的看了一眼朱瞻壑。

“将财富集中到一处处理,总比跑来跑去要容易许多。”

朱高煦的话让朱瞻壑恍然大悟,人口集中就是财富集中,而财富若是集中在江南,那以大明官员与商人勾结的环境,若是日后再兴大案,那只需要在江南兴一场大案,就足够解决朝廷的燃眉之急。

朱瞻壑刚刚明了,朱高煦便对他继续交代道:

“重要的不是怎么抄家,而是再分配。”

“百姓的钱都集中到了这群人手中,而这群人的消费始终有限,如此一来,钱就会被限定在他们手中,花不出去。”

“这种情况下,朝廷若是要对其动手,那动手成功后要做的就是让钱流通起来。”

“兴基建是一种手段,还有官营贷款则是第二种手段。”

“不过这第二种手段若是玩不好,那便会发展成为如两宋官营高利贷一样的恶政,所以需谨慎。”

朱高煦所说的是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新政下推行的“市易法”,所谓市易法就是以略低于高利贷的利息向商户们提供贷款,商户们则以房屋之类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

不提市易法的高额利息,这项政策本来是一项让钱流通起来,发展经济的好政策。

结果,官员们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强迫辖下商户贷款,有需要得贷,没需要也得贷,朝廷因此收获了一堆烂账。

尽管神宗一度允许商人们将还款期限延长三年,按月还贷,但经历熙丰变法折腾后的开封城百业萧条,无论如何法外开恩,商户们都没有能力按时还钱给朝廷,所以才又有了宋哲宗年间的“大拘掠”。

所谓“大拘掠”,也就是财产大清查和收入大管控,而清查管控的对象,就是那些欠了朝廷贷款的商户。

这次行动中,不管大户小户,一概没收房屋,接管收入,直到他们将欠朝廷的钱连本带利还上。

当然,朝廷是“仁慈”的,特许小户“拘掠一半”,只按欠款的半数进行管控资产和收入。

这件事被谏议大夫梁焘得知后,他紧急上奏劝阻。

他认为把百姓每天的收入都拘掠到朝廷手里,不足的部分再勒索滞纳金,这是在断他们的生计,最后一定是百姓破产,朝廷也收不回欠款,谁也没好处。

也许是觉得上面这些道理还不足以说服朝廷,梁焘又站在朝廷的立场,以“贴黄”的形式从利益角度出发,对奏章内容做了一番补充。

不过这份贴黄的补充,就涉及到了北宋朝廷对天下吸血的手段了。

从这份贴黄中,朱高煦也吸取了不少从对付百官和富户的手段。

这其中内容大概是朝廷是高度优待京师之民,平常日子不怎么骚扰他们,所以京师之中能发育出数百家大姓。

若是遭遇战事,急需钱用,朝廷则可以将数十家大姓弄过来,一天之内就筹足了军费筹。

朝廷养着这些京师之民,平日不动他们,正是为了让他们在这种时候派上用途。

现在朝廷应该好好爱养这些因变法而遍体鳞伤的京师之民,如此再过个一二十年,他们又可以发育成若干大姓,可供朝廷在紧急之时取用。

这份拿“祖宗之法”说事的黄贴,实际上是在劝告朝廷,不要光想着吸血,也得注意造血和养猪。

血造多了,猪养肥了,到了关键时刻再吸血、再宰杀,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有意无意之中,梁焘道破了宋都开封本质。

在北宋治下,开封城富丽繁华了一百六十余年,但这种富丽繁华,并不是自由生长的结果,而是皇权疯狂吸血和官僚消费的产物。

开封是一座没有产业的城市,它几乎完全依赖“官吏兵卒消费”来维持运转。

这一点,朱高煦是在来到大明后,闲暇时翻阅北宋的《东京梦华录》所看到的。

在书中所描述的开封,虽然有着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奢侈消费,但几乎没提到任何其他产业。

奢侈消费的群体,也是一群吃朝廷财政饭的群体。

倘若这群群体集体撤离,那开封的富丽繁华就会瞬间崩塌,整座城市也会瞬间失去活力归于死寂。

也就是说,宋都开封是一座纯消费城市,它的活力源头是权力集团的极尽奢靡,它的繁华背后是全国税赋源源不断地输入。

为了维持这种奢靡与繁华,权力集团在北宋全境长期实施高强度汲取。

即便在号称仁治的宋仁宗时代,也是民生凋敝,不堪重负。

官员陈舜俞就在奏折里公开批评仁宗朝的施政,说它“取民之财可谓悉矣”,用尽了所有盘剥百姓的手段。

在这样的吸血游戏里,宋都开封的百年繁华,不过是一场畸形的消费盛宴。

正因如此,士大夫才会无比怀念这个时代,至于升斗小民,不过是被身丁钱逼到溺死自家孩子的耗材罢了。

北宋用来对付天下人的手段,朱高煦并不会用来对付天下人,因为时代是向前的,每一代人和每一代人对生活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活着是封建背景下的主旋律,而现在的大明已经摸到了工业时代的门槛,所以要追求的不仅是活着,而是要活好。

让天下财富自己聚集在江南,而后在江南反复收割官僚集团和与之勾结的大商阀,将他们的财富二次分配给百姓,这是能让大明朝维持下去的最佳燃料。

当然,这些燃料讨论到根本,还是百姓,毕竟这些财富是官僚集团和大商阀勾结后从百姓身上压榨而来。

他们朱家虽然是当下最大的地主,但朱家当地主的前提是统治维持下去。

如果统治维持不下去,那官吏顶多就是跪下磕头,但他们朱家可就是身死道消了。

明末二十余万宗室被屠戮的场景,就是统治维持失败的下场。

思绪落地时,担着朱高煦的步舆也落在了地上。

他走下步舆向殿内走去,殿阁的大学士们则是还没有返回武英殿。

走回偏殿内坐下,朱高煦看向了朱瞻壑并开口道:“海外的政务熟悉如何?”

“基本已经熟悉,儿臣以为简单的让东洲三国百姓挖掘金银只会让他们滋生恨意,必须要让他们也享受到工作带来的好处,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继续为朝廷工作。”

“与此同时,朝廷也应该在日后加快对东洲、北洲的人口迁徙,另外对东洲和北洲的宣慰司还要加以限制。”

“日后若是有新式的武器出现,必须要以本土的军队为主,始终让本土领先海外,这样才能在海外发生暴乱时抢占先机。”

“此外,尤其需要注意船工和军械局工匠的流动,一旦他们出走海外,将是朝廷莫大的损失。”

朱瞻壑话音落下,朱高煦对他询问道:“两大洲距离大明始终太远,若是朕要册封你的兄弟前往当地,你是什么看法?”

“儿臣对几位弟弟十分信任,但其余藩王……”朱瞻壑声音压低,表明了意思,也没说的太明显。

“人言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

“你有这想法也正常,你的兄弟和子嗣若是足够多,那倒也没什么,若是太少,那就不太行了。”

朱高煦没说太明显,需要朱瞻壑自己领悟。

朱瞻壑闻言作揖,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上前为朱高煦斟茶,朱高煦也提起朱笔打开了那一本本奏疏。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