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靖难攻略 > 第518章 与时俱进

靖难攻略 第518章 与时俱进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5 14:30:40 来源:言情小说阁www.xianqihaotianmi.org最新

“臣崔浚,参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平身”

四月初,抵达北京一个多月的崔浚总算见到了当今陛下。

他跪在武英偏殿内,双手呈出奏疏:“陛下,此乃南洋都司都指挥使崔均的奏疏,请您过目。”

崔浚说着,亦失哈上前接了过来并递给朱高煦,朱高煦接过奏疏却并不着急打开,而是看着崔浚道:

“嗯,你倒是仪表堂堂,比你父亲要英俊许多。”

“臣惶恐……”崔浚谦虚回礼,朱高煦满意颔首后这才打开了奏疏。

这份奏疏无非就是崔均谈及的南洋诸国事宜罢了,其中马来半岛上诸如满剌加、大泥、丁加卢等国改回为佛,并引进儒学的事情让朱高煦不由侧目。

除了这些国家南洋的苏门答腊、勃泥、苏禄等国也基本改为了佛教,引进了儒学。

“看样子去年的大阅兵,他们并非只是说说而已,不过这样也好,虽说宗教不分高低,但亲近我汉人自然还是要以汉学为主。”

“南洋诸国若是亲近我汉学,那印度厮当上的诸国也会自然而然的开始接受汉学,这点还需要你父亲多多努力才行。”

朱高煦还是很在意汉学推广的,拳头大只是一时的,但文化根植却是永久的。

文化一旦根植,想要去除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从南洋到印度厮当,再到中亚、西亚,欧洲……

这个时代的汉化背景可比后世要好太多了,后世毕竟经过了欧洲殖民者数百年的强势行为,所以在心底还是有些畏惧和仰慕的。

在朱高煦印象里,他穿越前几年,这种风气才慢慢开始发生改变,但想要结束却还需要数十上百年的时间才行。

但放在如今这个时代,尽管宗教有所不同,但欧亚大陆上的所有国家,基本上都知道东方有一个中国,那里的人高大,那里的国度遍地黄金……

说起来,根据西厂在国外的调查来说,这個时代的“中国吹”可比后世要厉害多了。

诚然大明百姓在身高和物质上确实要比世界各国都要好,但并不像各国所吹嘘的那般是一个“巨人国”。

不过这种心理也好,最少在传播汉文化上会十分方便。

摸了摸短须,朱高煦拿着奏疏评价道:

“朝廷在南洋立足已经多年,现在南洋每年向朝廷缴纳二百余万贯的税收,在赋税这块,甚至比一些拥有三司的地方还要厉害。”

“虽说如此,但吏治这方面,南洋还是要稍微注意注意。”

“我准备派几名官员去南洋巡视吏治,你觉得如何?”

朱高煦询问崔浚,这让崔浚心里一紧,担心皇帝是想要对付他们崔家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都是陛下的疆域,只要陛下想,臣等必定翘首以盼,等待天使莅临。”

“这话说的有些客套了。”朱高煦轻笑道:“我与你父亲相识三十余年,当年他在我手下不过是一个小卒,如今能成长起来全凭他自己。”

“你在这里不用那么拘束,放松些,和自己家一样。”

“是……”尽管皇帝这么说,但崔浚却不敢真的放松,毕竟当今天子的风评可不算好。

“我听闻你尚未婚娶?”

朱高煦询问崔浚,崔浚闻言愣了愣,反应过来后才作揖道:“臣确实尚未婚娶。”

“尚未婚娶啊……”朱高煦目光审视崔浚,不得不说这厮长得剑眉星目,身材也稍显高大。

虽说不如自己,但也算是个人才,而且就自己从锦衣卫获得的情报来说,这人生活方面倒也没有太多不良嗜好,除了在旧港敛财值得诟病,其它的都还好。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开口道:“内廷之中,我尚有二十三岁的公主一名,如今我想将她嫁给你,随伱前往旧港,你觉得如何?”

“额……这……”崔浚被他这突如其来的包办婚姻给弄得不知所措,朱瞻壑本想开口,但想了想还是闭上了嘴。

“臣愿意接受安排……”

崔浚无奈,只觉得自己的仕途是到头了,他并不觉得皇帝会真的让公主随自己前往南洋。

“好,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定下了,礼部选一个好日子,敕封玥瑛为清河公主,为其二人举办婚礼吧。”

“另外,从内帑调拨三万贯前往巨港修建清河公主府,要赶在公主他们入住前完工。”

朱高煦一席话让崔浚愣住了,他没想到皇帝居然真的放心把公主嫁给自己,而不是公主尚驸马。

“对了!”朱高煦看向崔浚,语重心长道:

“这男人三妻四妾并不奇怪,但你与公主育有子嗣前,还是最好不要纳妾,以成婚五年为期,若是五年未有子嗣,那你纳妾,朕也不会说什么。”

“臣遵旨……”崔浚现在还是迷迷糊糊,朱高煦见状却对身旁朱瞻壑道:

“你带你这个准妹夫在外廷走走,让人给他画张肖像画,也好让玥瑛有个准备。”

“儿臣领命……”朱瞻壑也十分无奈,但还是作揖应下。

不多时,迷迷糊糊的崔浚便被朱瞻壑带着去东宫画了一张肖像画。

在他们离开后,偏殿外理政的徐硕也走到殿前作揖,班值太监往内唱声道:“陛下,臣大学士徐硕求见。”

“宣!”

殿内传来朱高煦略带威严的声音,徐硕当即走入殿中,对朱高煦五拜三叩后作揖道:

“陛下,东海侯崔均镇守南洋十数年,而这十数年间南洋却并无后起之秀,臣以为是否是东海侯太过尽职,这才导致年轻将领难以冒出头。”

徐硕的话很隐晦,但朱高煦知道他想说什么。

海外不比大陆,别的暂且不提,海外各地宣慰司、都司任职通常只有三年,三年后就需要轮换,而南洋却被崔均大权独揽十余年。

即便崔均没有反心,但以他两个儿子都担任了旧港知府,而旧港又多为他旧部来看,一旦崔家叛乱,那无疑会让大明在南洋的统治陷入内乱。

旧港如果发生动乱,那给大明朝带来的损失与现在的收入成正比。

“此事我心里有把握,你还有没有别的事情。”

朱高煦询问着,徐硕却作揖道:“江南的盐茶酒政虽有进展,但依旧不如殿阁与六部的预期,下面许多官员要求更换张孟存,复起王回。”

徐硕如此说着,朱高煦却略皱眉,尽管他知道纪舒和张孟存不是三杨的对手,但没想到这群人居然这么沉不住气,也难怪会被颜、李这种水平的人压制那么多年。

“王回不过被夺职三月逾,而今就要复起他回来做官,这样岂不是显得朝廷其余百官无能?”

朱高煦语气略带怒意,随后突然想到了一个人,摆手道:“罢了,召回张孟存,调云南布政使司左参议兼督粮道江淮任浙江布政司左参议兼督粮道,河南担任按察佥事陆愈为江西布政司右参议兼督粮道。”

“此外,令王骥暂缓入京,受任江南及湖广、福建等地京察巡抚,京察颜李案残党,推行盐茶酒政。”

朱高煦将王骥调往了江南担任京察官员,历史上他因为皇帝太小,得不到支持而败给三杨,直到堡宗长大才以军功被堡宗扶持,现在朱高煦要将这一幕提前。

至于江淮和陆愈,这二人能加入这场斗争,则完全是朱高煦准备进一步提升东宫在庙堂地位的安排。

老二虽然足够狠辣,但正因为他狠辣有野心,无时无刻想要证明自己,所以被朱高煦排除在外。

他要的不是一个想着证明自己的继承人,而是一个萧规曹随的继承人。

就目前来说,经过改变后的朱瞻壑还是挺合适的,心思也在这些天的理政中逐渐深沉,如果江淮和陆愈干得好,自己再培养一批青壮派交给他,那朱瞻壑做个守成之君还是没有问题的。

按部就班下去,自己的遗产足够他吃十几年。

这般想着,朱高煦也摆手示意徐硕退下了。

徐硕见状,只能退出了偏殿,而三份旨意也在他走后不久被派发出宫。

杨荣与杨溥得知旨意内容后,赶在暮鼓前便来到了杨士奇府上议事。

“王骥这个人我知道,早年在山西巡按,陛下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去了交趾后又雷厉风行打杀了不少试图投降的叛军,仅是死在他手中的叛军便不下于十万,是一个硬骨头。”

“至于江淮和陆愈,此二人虽有些能力,但想来只是陛下为了提升东宫在庙堂权力而做出的安排,不用上心。”

“只要能收拾了王骥,这两人想来也不会节外生枝。”

杨荣就三份旨意进行分析,杨溥也开口说道:

“盐酒茶政对朝廷来说确实很重要,若是施行好了,兴许还能再添三百万贯岁入。”

“不过这么一来,下面那群人以前跑关系弄来的盐引可就作废了,他们可不愿意多年心血付之东流。”

“东里先生,依你之见,我们应该怎么办?”

尽管杨士奇被皇帝所要挟,但杨荣与杨溥并不觉得杨士奇会完全站在皇帝那边,毕竟杨士奇又不止一个儿子,也不是每个儿子都和杨稷一样那么惹是生非。

面对二人询问,杨士奇沉默着抿了一口茶,而后才开口道:

“陛下是要铁了心要推行新政,同时也要收拾江南及湖广、福建官场来充盈国库,这是拦不住的。”

“即便我们阻拦了王骥,可陛下还有王回可以随时复起,另外你们别忘了一件事,纪纲、陈瑛那群家伙可是还活着呢……”

杨士奇突然提起了纪纲和陈瑛,这让杨溥和杨荣瞬间想到了被流放到渤海长春府的二人。

虽说被,流放,但长春府有铁路经过,而且开发三十余年,加上皇帝对太上皇给予这两人的赏赐通常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这两人连带其党羽在长春府过得还算滋润。

若是皇帝真的准备复起这群家伙,到时候他们要面对的局面可就困难了,更别提最令他们忌惮的王回。

老实说,他们到现在都怀疑王回清廉的真实性。

为官那么多年,什么官员他们没见过,哪怕那些被百姓奉承为青天大老爷的一些清廉之官,屁股上也没少沾屎。

唯有王回这种掘地三尺都找不到他贪腐证据的人,直到现在回想,他们依旧会觉得头皮发麻。

王回的清廉名声,就连皇帝想杀他都得三思,更何况他们了。

尽管他们也并不想杀王回,但王回这厮不死,他们总感觉如鲠在喉,心里难受的紧。

“按照这么说,就只能看王骥在江南收拾我们的人?”

杨荣有些坐不住,杨士奇却道:“收拾收拾也挺好,当今官学推广后,我们也拉拢了不少中学毕业的官员。”

“这些官员若是论起经史典籍不如此前的人,但论起办事,他们比之前人要懂得许多。”

“他要清查就清查,吏部那边夏原吉唯才是举,但新政遭此打击,一时间也推荐不了太多人才。”

“即便江南遭受打击,我们也能迅速拉拢并推上去一批人。”

“借这个机会,解决内患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杨士奇所说内患,无非就是江南并非铁板一块罢了。

仔细想想也正常,江东与江西、浙西派在淮西结束后斗了那么多年,哪里是三言两语就能亲密无间的。

趁这个机会,把他们扫除出官场,拉拢一批更容易控制,并且还能干事情的人,这无疑是一个一石二鸟之计。

既能满足皇帝,又能解决内部问题,国库也随之充盈。

不管怎么想,他们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当然,能做到的前提条件是他们能稳稳压制纪舒、张孟存等人,而这就需要徐硕不下场了。

徐硕虽然不如王回,但也并非那么好对付的。

此前新政强大他就中立,万一新政示弱他站出来主持局面,那他们的计划就得破产了。

“徐硕那边我去试探,这次要是国库能充盈,江南铁路也能顺势修建起来了。”

杨荣心心念念江南铁路,原因就是江南铁路一旦修建完毕,整个东南的财富将会更加集中,而他们下面的人基本都布局在江东六府及绍兴、杭州、宁波一带。

东南的财富如果聚集,也将聚集到这片区域。

下面的人得利,他们作为操办之人,所得之利自然也不会少。

“既然如此,二位便先下去休息吧。”

杨士奇示意掌事带路,掌事当即也开始为杨荣、杨溥带路。

自确定杨稷犯事后,杨士奇便知道皇帝想要干什么,故此卖了老家田亩宅院,置办了这京城四进出的二亩院落。

虽说比不得杨荣与杨溥的宅院,但他这院子也足够大,招待客人不在话下。

端茶抿了一口,杨士奇只觉得略微疲惫,若不是顾忌杨稷性命,他真想罢官回家,颐养天年……

“看来这次他们是斗不起来了。”

三杨的密谋不过两个时辰,便已经传到了内廷的朱高煦耳中。

面对三杨的“与时俱进”,朱高煦并没有过多警惕,如果守旧派都是三杨这种与时俱进的人,那大明朝的官吏效率反而能提高。

“盐酒茶政一旦布局完成,国库的税收也能增加,臣妾恭贺陛下。”

坐在朱高煦身旁,郭琰为他揉捏着有些酸痛的肩膀,同时为他庆贺。

朱高煦闻言颔首:“布局成功后,只要禁绝走私,盐茶酒价无须涨太多,只需要略微涨一些,朝廷就能增收数百万贯。”

“有了这笔岁入,朝廷就不会再有财政上的问题了,只要定期治理吏治,每年都能增收上百万贯。”

“过个十几年,岁入七千万贯也大概是常态了。”

朱高煦松了一口气,岁入七千万贯,这是把崇祯时期明朝、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神圣罗马帝国这些国家加到一起才能达到的岁入。

即便是宋代巅峰时,也达不到岁入明制巅峰七千贯的岁入,如果将宋代的币制梳理清楚,其岁入甚至不如朱高煦治下的洪熙。

宋代是“足陌”与“省陌”两种币制并行,“足陌”就是100文为1陌,“省陌”则是77文为1陌。

短陌制肇始于南朝、盛行于五代,其根源是割据政权滥发货币造成的货币贬值,即使宋代建国后也没能扭转过来。

更别提宋代一贯并非千文,七百余文换一贯已经是足贯了,还有一贯四百五十文这种不足贯。

宋代连各地兑换比率都无法统一,地方上各行其是,皇帝下诏都不管用。

所谓宋代岁入一亿六,实乃宋代岁入一亿六千万贯石匹两束,真正按照明代标准来折色,巅峰时能有五千万贯就不错了。

至于后世所鼓吹的商税,实际只占据宋代岁入的不到两成,真正占据大头的是宋代的两税和各类杂项。

朱高煦前世看宋代史料时就在想宋代那么多苛捐杂税,辽金元朝占据天下后要怎么治理才能治理好。

结果翻到后面才发现,忽必烈干脆把这些全废除了,只留几项就足够。

这么一来,可不就好管许多了嘛……

朱高煦要是按照宋代的税率来收税,大明朝的财政收入恐怕真的能瞬间破亿,而且是不掺杂水份的破亿。

毕竟美洲和日本白银涌入大明那么多年,真要收税也能收到足够多的铜钱和白银。

不过他要真的这么干,那真是从士大夫到百姓都戳着他脊梁骨骂。

毕竟把百姓逼到为了躲避身丁钱而溺死孩子,就连驴车战神自己都在感慨:“费用若如此,民力何久以堪”的,估计也就大宋这独一份了。

朱高煦缺钱,也可以向百姓收重税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眼下大明还在上升期,只有百姓手里的钱比较多了,才会有时间去开垦田地。

在土地财政为主的这个时代,现在开垦的土地,几年后就是新的财政收入。

他不收重税,为的就是避免工业化早期压榨工人及农民的老路子。

他还有足够多的时间,来为大明朝积累财富,不用急于一时。

想到这里,朱高煦将思绪从财政方面抽回,不免询问起内廷的情况。

“户部每年拨二百万给内廷,内廷又有报刊赚钱,现在岁入几何?”

“算上各国使臣的朝贡,约二百四十万贯。”郭琰一边为他揉捏肩膀,一边笑着回答道:

“父亲那边的一百万贯是不能削减的,内廷和外廷的宫女、太监支出则是二十万贯左右,算上饭食和衣食住行内廷每年用度在六十万贯,内帑之中已经积存七百万贯了。”

内帑是皇家的私房钱,经过朱高煦改制后,除了营造陵墓、以及各类大典的花费是国库承担外,整个紫禁城和所有皇家园林、宫殿的花费都由内帑出钱。

不过朱高煦即位后,除了保留西苑和大明宫的宫殿土地外,其余的土地和猎场都均分给了百姓来恢复生产,开销也自然小了许多。

现在为皇家所经营的,主要就是北京的动物园,以及天下报刊这两项。

前者基本不赚钱,后者每年能保持四十万贯的岁入。

算上户部每年拨给的二百万贯,这家底也算殷实,九年下来积攒了七百万贯之多。

“这些年跟着我,也倒是苦了你了,其实你可以多花销一些,毕竟你是皇后。”

朱高煦握住郭琰的手,真情实感的说着自己的想法。

郭琰闻言摇摇头:“坤宁宫每年拨三万贯,这钱已经足够多了,何来没有享受这一说?”

“倒是陛下这些年过得略微简朴了,理应增加些开销,即便是赏赐大臣也能得到些大方的名声。”

“呵呵,他们比我有钱……”朱高煦苦笑摇头,确实他下面那群人比他有钱太多了。

念在昔日情分,他不会对这群人下手,可日后新君即位,那时候他就保不住这群人了。

朱高煦想到了朱瞻壑,故此叹气道:

“东宫那边,每年定额二十万贯吧,他也需要赏赐下面的官员,他比我需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