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靖难攻略 > 第512章 南杨北王

靖难攻略 第512章 南杨北王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5 14:30:40 来源:言情小说阁www.xianqihaotianmi.org最新

“杨士奇,你这个奸贼!”

“放开老子!”

“老子可是渤海出身的人,老子跟陛下的时候,你们还在娘胎里没出来呢,你们敢抓老子!”

“押走!”

十月,在全国还在因为漠北大捷而欢庆的时候,河南、山东、山西、北直隶、辽东等地却在上演着一场场闹剧。

王回在江南抓捕贪污受贿的清流,闹得江南人心不安。

清流为了报复,也开始利用本土优势来调查江南的一些田地、宅院、别墅。

但凡只要扯出一些关于新政官员的证据,他们立马便会上奏,而杨士奇也立马着手开始调查。

按理来说,这种以田亩宅院调查的方式并不是主流方式,但奈何清流与新政已经掐红了眼,现在他们要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搞死对方多少人就搞死多少人。

只是一个月的时间,被调查的官员数量就达到了六千余人,其中被确认罪证的就有七百四十五人,牵连出的吏员近六千人。

要知道大明文官当下也不过四万余人,一下子就有接近两成的人被调查,这让地方行政出现了不少问题。

许多不属于清流、新政的官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底,纷纷前往武英殿叩首求见皇帝,希望皇帝能结束这场京察。

然而面对他们的叩首,朱高煦不为所动,甚至以身体不适罢朝三月。

他在乾清宫处理奏疏,没有他的准许,便是连阁臣都难得见到他一面。

许多奏疏都有亦失哈、郑和几人帮忙转交。

在这样的局势下,朱棣也带着诸多大将凯旋而归,但回到北京的第一时间,他们便察觉到了关内的气氛有多么不对劲。

“呜呜——”

北京东站,当朱棣双脚踩在站台上,他面前所见的是一群面色如丧的文武官员。

“陛下万岁千秋……”

数以百计的官员对着朱棣跪下叩首,现场的气氛因为他们的面色而十分压抑。

朱棣略皱眉头,侧目对朱瞻壑道:“你爹把他们收拾的不轻,你觉得你能把他们收拾把玩到如此程度吗?”

“自然是不能。”朱瞻壑摇摇头,在把玩群臣上,纵观古今也鲜有皇帝能与自己父亲比肩。

“小子倒是还算有点自知之明。”朱棣就是为了调侃一句大孙子,瞧他无奈的表情,朱棣心底也乐得高兴。

“你应付应付他们,我就先回大明宫了。”

“那我呢?”见朱棣这么说,朱瞻壑指了指自己,朱棣却道:“你去和伱爹多学学吧。”

“大明宫那边,有你大兄和叔伯兄弟就足够了。”

朱棣话音落下,当即越过群臣向外走去,群臣见状起身想追,朱瞻壑却道:

“太上皇身体不适,尔等各自散去,有事启奏今上即可!”

群臣见朱瞻壑这么说,当即犹豫了起来,虽说他们希望朱棣站出来主持公道,但这种事情毕竟是犯忌讳的。

人家父子不一定会动手,但他们这些怂恿的绝对会被收拾。

想到如今那位陛下的手段,群臣只能丧着脸作揖离去了。

后续还有不少官员赶来,但都被朱瞻壑以同样借口驱散了。

做完这一切,他这才乘坐马车前往了紫禁城。

从北京东站到紫禁城,沿途的道路早已铺设了水泥路,四轮马车走起来平整并不摇晃。

这年头不存在什么运载货物的超重货车,即便是大明常见的陆上十六轮马车,顶多也不过就能拉一万斤重物罢了。

尽管早年的水泥强度不如当下,可承受这点重量还是轻轻松松的。

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尽管如今已经是冬月,田间并没有任何作物,但朱瞻壑依旧看得津津有味。

一段路程很快过去,不多时前方就出现了大片的城镇。

“我们才出去不到半年时间,这城区似乎又向外扩大了数百步啊?”

朱瞻壑开口询问,同车的王涣点头道:“铁路修通后,许多不愿意接送亲眷的官吏也都把家人接到了北京,如今北京人口已经七十八万之多了。”

“不过近来大案不断,不少京官都被牵连流放,现在北京具体还有多少人,恐怕连顺天府尹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算清楚。”

王涣提起了京察大案的事情,同时对朱瞻壑刻意交代道:“世人将此案形容为王杨党争,虽然这并不切实际,但也有一定道理。”

“陛下想要的是两党之间的平衡,顺带能查抄一批钱粮来充实国库,完成陛下的宏图伟业。”

“殿下您若是去了乾清宫,还是以多听多看为主。”

王涣教导着朱瞻壑,朱瞻壑却颔首道:“王涣,你觉得我爹需要什么样的太子?”

“这……”王涣闻言愣了愣,又仔细想到:“类似陛下这样的君王,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臣也不敢妄加揣测。”

王涣确实不知道朱高煦想要个什么样的继承人,如果他知道,那他就让朱瞻壑直接开演就行。

朱高煦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找不到,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位贴合他。

稍微贴合的,恐怕也就是汉武帝,但汉武帝虽然功业宏伟,但并不算君王典范,而且汉武帝总是嫌弃太子刘据仁弱。

可结果证明了太子刘据并不仁弱,反而十分刚强。

要说仁弱,只是对比汉武帝来说,他方才显得仁弱,若是对比旁人,那他可是刚强太多了。

王涣猜不到,可朱瞻壑却十分清楚,但他不能说出来。

即便是一直帮扶自己的王涣,在这种时候他也不能相信。

在二人的沉默中,马车驶进了北京城。

北京城内车水马龙,内里可谓十分繁华。

远处一股股白色的滚滚雾色向空中飘去,那是城内各坊供暖的地方。

内城数万户人家,每年供暖费用并不贵,仅二百文就可以享受冬季的供暖。

能居住在内城的人也不会缺少这二百文,毕竟内城的一处普通小院都高达五十余贯。

尽管相比较北宋汴梁动辄上万的房价,这三十余贯房价已经十分便宜,但享受了便宜物价的大明百姓还是觉得很贵。

由于京城道路在建设时就想到了以后的问题,所以建设的十分宽大。

人行道上人头攒动,马路上则是马车、黄包车、驴车络绎不绝。

来到这里,方能感受到大明北方的繁华。

几個月前的大阅兵,各国使臣又何尝不是被北京的繁华给吸引了眼球。

朱瞻壑虽然没有去过外国,但他毕竟见识过西南的疾苦之地。

不得不说,地域所带来的经济差距还是很大的。

东北、西南、东南的情况朱瞻壑都见过,唯有西北他没见过,但想来以后也会有机会去看看。

对于他父亲的政策,他向来都是表现得十分支持,尤其是在他前往陇川后,他便更为支持了。

如果没有朝廷的工程建设,许多地方的百姓就只能务农为生,而大明的地域复杂也让地方百姓的务农情况显得复杂。

类似他经过的贵州、云南等地,当地的耕地大多还是以梯田坡地为主,平原耕地并不算多。

西南需要足够多的粮仓,成都是一个,交趾是一个,现在还需要一个直面小西洋的,而这个地方就是三宣十慰。

孟养和麓川只是开始缅甸宣慰司和木邦宣慰司、大古剌宣慰司才是最终目标。

想到蛮莫的水运,朱瞻壑不得不佩服自家父亲的高瞻远瞩。

也在他佩服的同时,马车驶进皇城之中,并在东华门停下。

下车后,朱瞻壑坐上了早早准备好的步舆,一步步向着乾清宫走去。

坐在步舆上的他还在思考一些问题,却在两刻钟后见到了前方乾清门乌压压的一片。

“陛下,杨士奇及王回二**国殃民,请收回京察之命!”

“陛下,臣等附议,请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

上千名官员跪在乾清门前,隔着厚厚的乾清宫门,不断的唱声叩首。

见到朱瞻壑的步舆赶来,早早得知消息的他们立马起身簇拥而来:

“殿下,您劝劝陛下吧,民间百姓已经苦不堪言,早早结束京察方为正道。”

“臣等叩请殿下规劝陛下……”

一时间,官员们将矛头对准了朱瞻壑,这让朱瞻壑倍觉烦躁。

此刻他只觉得这群人着实可恨,毕竟自己的地位本就遭受威胁,如果自己真的听他们的去规劝自家父亲,他敢肯定自家父亲会对他产生极大的不满,而自己的位置自然也就不稳了。

“进去!”

朱瞻壑冷着脸对王涣下令,王涣见状带领东宫太监隔开了群臣,护送朱瞻壑来到了宫门前。

“请转告陛下,孤前来叩安。”

“殿下稍等,奴婢这就去询问陛下。”

朱瞻壑走下步舆,对宫门前的班值太监开口,班值太监也不敢托大,连忙回礼并转身走入乾清门。

不多时,班值太监返回门外并作揖道:“陛下宣殿下您进去。”

“多谢”朱瞻壑颔首,而后便独自一人走入宫门内。

走在长长的宫道上,朱瞻壑也感觉到身后的百官劝谏之声渐渐变小。

等他走到乾清宫门前的时候,那声音已经细小的不仔细听则完全听不到了。

“儿臣叩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

“起来吧。”

养心殿内,朱瞻壑叩首行礼,朱高煦则是一身常服坐在榻上,手里拿着一本奏疏和一支朱笔。

“北征的事情我听说了,你倒是成长不少,值得夸赞。”

朱高煦目光都在奏疏上,头也不抬的吩咐道:“亦失哈,稍许给东宫送五百贯钱以示嘉奖。”

“儿臣谢父亲赏赐。”朱瞻壑改了称呼,第一次叩首是君臣身份,而现在是父子身份。

对此朱高煦没有什么反应,只是低头处理奏疏。

对于朱瞻壑来说,他早已习惯了自家父亲在理政时的冷漠。

除了自家爷爷和母亲的事情外,便很少有人能让他专心放下政务来处理。

“爷爷让我来乾清宫和父亲您学学理政。”

朱瞻壑搬出了朱棣和自己与朱高煦的父子关系,朱高煦闻言应了一声,随后才漫不经心询问道:

“近来不少人讨论南杨北王一事,你是如何觉得的?”

朱高煦在考校,朱瞻壑也早已经准备好,所以他不假思索的回应道:

“历来国库亏空,要么就是提高税收打百姓主意,要么就是严打贪腐,打贪官富户的主意。”

“儿臣以为,对付数量极少的贪官污吏,总比要祸害大明上万万百姓要好得多得多。”

朱瞻壑没有提到杨士奇和王回任何一人,因为他知道这两个人不过是自己父亲在台前的傀儡罢了。

自家父亲要的是这群贪官污吏手中的钱粮,同时整顿整顿吏治,让盐酒茶政能推行下去。

“没人问你国库的事情。”

朱高煦打断了朱瞻壑,朱瞻壑却并不惊慌,因为他知道自家父亲是不想让自己把问题太直接化。

他的这番言论如果传出去,那对他是极为不利的。

不过,这番话本就是朱瞻壑用来父子交心的话,所以他自然不会那么简单就闭上嘴。

“父亲询问儿臣,那儿臣自然不能掩饰和隐藏,理应把一切都与父亲交心。”

朱瞻壑端坐着回答,嘴角挂着抹笑意。

这番回答,倒是让朱高煦停下了手中批阅奏疏的动作。

他将奏疏和朱笔放在自己右手倚靠的矮几上,抬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这个孩子。

朱瞻壑经过提醒后,倒是成长了许多,或许是感受到了压力,所以不成长不行。

当然,他的那些小心思在朱高煦眼底显得十分滑稽,毕竟就连群臣都能被他手拿把掐,更别提眼前这小子了。

“这个月,下面京察查抄了四百多万贯的钱粮,你觉得应该如何使用?”

朱高煦端起茶杯吹了吹,心不在焉的询问朱瞻壑。

“儿臣以为,这笔钱可以放在国库之中,亦或者让户部拿来做生意。”

放在以前,朱瞻壑一定会回答修建新的铁路,亦或者是拿来充作军费。

可现在朱瞻壑已经知道自家父亲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继承人,因此他的回答十分保守。

对于他的回答,朱高煦没有表露出太多的表情变化,就如杨士奇等人觉得的一样,朱瞻壑也觉得自己根本看不透自家父亲,自己根本不懂他,不知道他想要什么。

反倒是自己坐在他面前时,总觉得有一种浑身不自在,仿佛整个人被脱光的感觉。

“希望你言行一致。”

朱高煦没有过多说什么,只是拍拍身旁的矮几:“坐在旁边帮忙理政吧。”

“儿臣领旨……”

朱瞻壑按压住了心里的激动,假装冷静的坐到了自己父亲身旁的位置,并小心翼翼的拿起了一本奏疏。

亦失哈为他准备了一支朱笔,朱瞻壑也投去了感激的目光,随后拿起奏疏批阅。

这是他处理的第一份奏疏,但这份奏疏的份量却不轻。

这份奏疏的内容是北征将士的封赏,而封赏这种事情,历来是很得罪人的事情。

如果处理的人是皇帝,那诸将倒也无话可说,但如果是监国太子,那就很容易让人埋怨了。

按照自己这次的经历,朱瞻壑对诸将纷别评功,其中由于孟瑛、孟懋、王戎等人都有爵位在身,加上并不是首功,所以朱瞻壑对他们主要以赏赐为主。

至于其它的五官,没有世袭散阶的就奖励可以余荫子孙的散阶,有散阶的就赏赐。

整体册封下来,朱瞻壑自己十分满意,并将其递给了自己父亲。

朱高煦接过一目十行看完,随后便放在了一旁,那意思显然是通过了。

通过一份后,朱瞻壑也来了精神,开始不断地处理奏疏。

在处理奏疏时,他也根据自家父亲的表情而知道了自家父亲的思路。

遇到一些不容易处理的奏疏,他便斟酌着以自己父亲的思路来处理。

总体来说就是百姓赈灾为第一,处理贪官污吏为第二,工程细节为第三。

尽管从洪武年间开始,大明朝就不间断地为各地修建水利设施,但人口的膨胀和土地的开垦也让地方曾经的水利设施变得老旧。

天下水利设施每年的维护费用便不低于二百万贯,而这笔钱必须得掏。

大明朝几十年没有遭遇黄河决堤,主要就是束水冲沙和堤坝修建的十分得力,所以朱瞻壑也不敢怠慢,不懂的就询问朱高煦再处理。

只是一天的时间,朱瞻壑便觉得有些上手了。

与朱高煦吃过晚膳后,他在乾清宫等待并见到了自家母亲,寒暄继续后才返回了春和宫。

只不过在他返回春和宫后,却得知自家父亲没把先走一步的朱祁钺送到春和宫,而是送到了大明宫。

对此朱瞻壑也只能无奈耸肩,休息一夜养足了精神后,第二天趁天色未亮就前往了乾清宫理政。

在他们父子二人理政的时候,地方上的事情却此起彼伏,根本停不下来。

除了国内,国外的局势也可以用变化万千来形容。

自洪熙大阅兵后,南洋除满者伯夷外,其余诸国纷纷改换回曾经的佛教信仰,虽说饮食还没有产生变化,但服饰上的变化已经开始改变。

贵族们开始束发穿大明的成衣,而下面的平民也有样学样。

大明朝在南洋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六十余万汉口,而整个南洋诸国的人口即便算上中南半岛的各国,也不过一千五百余万。

可以说,汉人在南洋的比例已经很高了,而许多汉人在当地娶妻生子更是让当地汉人比例一年一个变化。

其中为代表的,无疑是旧港宣慰司的治所巨港府。

曾经的巨港府有七十余万百姓,但其中六十多万是当地的马来人。

近二十年的变化,让当地的汉人数量达到了五十七万之多,而马来人反倒减少到了四十五万。

这并非是汉人对马来人做了什么,而是许多马来女子都嫁给了汉人,渐渐被汉化。

不仅仅是马来女子如此,马来的男子也因为束发穿着大明成衣,在当地的官学学习而处处像一个汉人。

虽说从外貌上还能看出他们并非汉人,但许多学有所成的马来人想娶一个南下讨生活的汉人女子也不是难事。

近二十年时间,如果没有人解释,那即便是大明本土奔赴此地的汉人,也分辨不出这里与本土有什么区别。

整洁的水泥路,以及沿街道路那一座座岭南风格的院落,还有街道上轻薄的汉家成衣打扮。

这里的一切,都在向着大明本土靠拢,而作为南洋都司的掌权人,崔均的话在南洋与圣旨毫无二异。

南洋诸国都需要仰仗他的鼻息而生活,与旧港接壤的苏门答腊国正是因为崔均的给予的压力才选择改回佛教并接受汉化。

曾经的三佛齐王宫已经被改造的偏向江南风建筑,由于面积太小,崔均还将其扩大到了一百四十亩的程度。

整个南洋都司衙门分南北中三个部分,北为住宅,主要是崔均在居住,修建有各种亭台水榭,并人工引水开辟了一个占地数亩的小湖泊,并建有几座观景的阁楼。

中部为都司衙门各级高官的住所,虽然不如崔均居住的地方繁华,但也有湖泊和园林来供官员们散心游玩。

南部则是作为衙门的办公区域,每天有二百余名官员和一千多名吏员穿梭其中。

作为实际控制南洋的掌权者,崔均虽然生活比较奢靡,但却并未滋生出什么不该有的野心。

此刻的他站在自己崔府的观水楼上眺望眼前的湖泊与亭台水榭,手里拿着一份下面人送来的书信。

四十多岁的他早已开始蓄须,如今留着一尺多长的乌黑长须,长须旁亦是长髯。

由于常年在衙门内休息,所以他肤色比较当地人也算白皙,故此旁人也称他为美髯公。

对于这些虚名他不在意,他现在在意的是自己手中的书信。

南杨北王的风波还是波及到了远在南洋的他,他在南直隶老家购置了不少别墅宅院与田产,这些东西现在正被王回与杨士奇追查。

尽管崔均不太认为陛下会对自己下手,但他还是毕恭毕敬写了一份奏疏。

“你亲自走一趟,将这份奏疏送给陛下,另外让老二派人提醒提醒西边的那群家伙,别以为这是文官的事情就和我们无关。”

崔均看向身旁的青年,那是他的长子崔浚,如今担任巨港府知府。

“爹,我们手里那么多金银田亩,陛下要是知道,会不会……”

崔浚十分担心,甚至感受到了害怕,但是对此,崔均却冷静道:

“我们和他们不同,只要别太过分,陛下也不会刻意苛责我们的。”

“这次入京你也可以好好表现,我不指望你们几兄弟能达到我在南洋的地位,但起码我崔家要在南洋站得住脚!”

崔均的目光凌厉,崔浚见状也连忙作揖应下,惴惴不安的走出了观水楼。

瞧着他的背影,崔均眉头紧皱,只觉得自己的这几个儿子都有些过于怯懦了。

如果不是现在自己抽不开身,自己理应前往北京向陛下表一表忠心才对。

“忙完这次南洋汉化的事情,说什么也得去一趟北京了。”

崔均吐出一口浊气,其实他心里又何尝不害怕当今陛下呢,只不过是在儿孙们面前强撑罢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