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靖难攻略 > 第505章 乱云飞渡

靖难攻略 第505章 乱云飞渡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5 14:30:40 来源:言情小说阁www.xianqihaotianmi.org最新

“呜呜呜——”

七月,呼声焦躁,当火车拉拽一车车的物资运抵海喇儿城,十余万顶帐篷几乎将肉眼所见的所有草地占满。

身穿胸甲的辅兵驱赶着挽马车将一车车物资搬运马车上,旁边甲胄俱全的骑兵则是在观望四周,尽管他们并不认为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对明军发起袭击。

“驾!驾!”

数百名骑兵冲上了一座矮丘,将占地广阔的营盘尽收眼底。

马背上,朱棣颇为自得的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这次…要毕功于此役!”

在他身后,朱瞻壑抖动马缰上前:“爷爷,这次您坐镇中军就足够了,前军交给辽国公和成国公吧。”

“是啊陛下!”闻言,身后的孟章与朱能作揖开口,然而朱棣却调转马头,扫视了一眼众人,自顾自下令道:

“前军朱能、中军孟章、后军张辅,左掖陈懋,右掖孟瑛,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臣等领旨!”众人无奈,只能应下。

朱棣看向朱瞻壑,想了想后还是将目光投向了朱瞻基:“小子,你率领前军五千塘骑,够胆子没?”

“臣领命!”朱瞻基立马作揖,语气深沉。

见他答应,朱棣这才将目光投向朱瞻壑:“你就节制三千小达子营,护卫我左右吧。”

北上的路上,朱棣已经考校过自己的这两个孙儿了,朱瞻基将兵万人不成问题,朱瞻壑的话领个几千兵马也能如臂使指。

虽说两人已经比较出色了,但对于见惯了自家老二动辄数万人进行运动战的朱棣来说,这次不能与老二一起上战场,着实是一种遗憾。

对于将领来说,三四十岁正是巅峰,而自家老二……

在心底叹一口气,朱棣抖动马缰向海喇儿城走去。

数百骑兵与将帅护卫他前往,而曾经只用作军事的海喇儿城,如今却拥有十数万亩耕地,数万人口和上万座屋舍。

火车的通车,让他们可以在夏秋两季源源不断地获得南方运输而来的资源。

不管是煤炭还是粮食,亦或者是各种香料都应有尽有。

只要有足够的水,再加上后方不断运输的煤炭,大明的铁路完全可以将蒙古人挤压出漠北,而这一战就是将他们驱离漠北的一战。

“前方铁路修建如何了?”

朱棣回到燕然都司衙门坐在主位,询问着负责此事的王戎。

王戎作揖回礼:“回陛下,当下在一边修铁路,一边向西前进,如今铁路已经向西修去五十余里,每个月最少能前进二十里,按照漠北的气候,能修到九月下旬。”

“虽说九月无法修抵捕鱼儿海,但距离捕鱼儿海也不过三百里了,能减轻不少后勤压力。”

王戎身为王义的长子,他在漠北镇守十余年,经验丰富,漠北诸部也都不敢轻视他。

相比较渤海勋臣那些弃戎投笔的子嗣,王戎绝对算得上渤海二代的中流砥柱,能与他相比的也只有孟章的长子孟懋,以及朱能的长子朱勇了。

当然,刨除勋贵的话,地方上依旧有很多亮眼的青壮派,例如毛忠、孙镗、焦礼、曹义等等人。

这次参与北征的主将也基本上是二十到六十岁之间的将领,年纪最大的恐怕就是六十六岁的朱棣了。

不过就他的精神头来说,目前还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对于此战,朱棣颇为自满,毕竟他手下能用的人比起历史上可是多了太多太多。

历史上朱棣北征,可以说是他学神带着几十個学渣北上,一些将领甚至连排兵布阵和布置营盘都能出问题,朱棣活脱脱像一个保姆。

相比较下,孟章、王义为他减轻了负担,活下来的朱能也让他对自身安全放心不少。

加上地方上将领足够,张辅、陈懋这群人可以随意抽调军中,那他自然过得滋滋润润。

“小子,带着你的前军塘骑去搜寻阿力台的踪迹,估计这老狗是往忽兰忽失温方向跑了。”

说起阿力台逃跑的举动,朱棣不屑的摸了摸大胡子:“这家伙不如他弟弟阿鲁台,想设伏还那么心虚。”

“哈哈哈哈!”闻言,诸将纷纷嘲笑起了阿力台的举动。

就明军获得的情报来说,这厮明明与诸部沟通好的是在关键时刻袭击明军,然而当十万明军铁骑聚集漠北的时候,这厮头也不回的就带着部众逃跑了,还没开战斗露怯三分。

显然,明军的强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此朱棣也心知肚明。

“这次十万骑兵齐聚漠北,并非是因为这群蛮子强大,而是担心他们奔逃,不好搜寻。”

“正因如此,五军之间的距离要拉开,这样更方便搜捕他们。”

“细节怎么打,不用我交代了,对你们我还是比较放心的。”

“好了,都退下去检查营盘吧!”朱棣吩咐一声,同时看向朱瞻基:“行了,你小子也去吧”

“臣等告退!”将领们纷纷作揖离去,朱瞻壑则是上前道:“爷爷,到该检查的时候了。”

“嗯,让他们进来吧。”朱棣颔首,朱瞻壑见状便召来了御医。

十余人的御医团队为朱棣进行了半个时辰的检查,确认没有什么问题后才安然离去。

在他们走后,睡了一个中午的朱祁钺也从衙门后院蹦蹦跳跳的来到前院,看到了刚刚结束检查的朱棣。

“太爷爷,我们什么时候西征啊?”

“诶!过两天就去。”朱棣将朱祁钺抱在怀里,用哄小孩的语气说着。

朱瞻壑见状轻笑,但也没多说什么。

他转身走出了衙门,同时示意燕山卫的兵卒加强巡哨。

走到衙门外,一道熟悉的身影便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殿下,这是南边送来的消息,臣觉得您还是得看看。”

独臂的王涣十分显眼,眼下的他被调来了东宫,而这自然是朱高煦的手笔,不然以朱高煦对大明朝上下的掌握,朱瞻壑根本不可能调动这样一个边疆大吏。

“三份吗?”接过王涣递来的书信,朱瞻壑将其一一打开阅览。

第一份是高观送来的消息,他在今岁的科举中虽然没能获得进士出身,但也得到了举人出身。

只要稍加安排,他还是可以以举人的身份进入东宫詹事府的。

“想个办法,让吏部将他调往詹事府担任校书。”

朱瞻壑开口,王涣也点了点头。

虽说夏原吉不会帮朱瞻壑做事,但詹事府校书不过是一个正九品官职,还轮不到夏原吉来处理。

只要不是夏原吉处理,那就有操作的可能性。

他打开了下一封信,里面内容是江淮、张渤海、陆愈被拔擢调派的地方。

江淮累功升迁至从四品云南布政使司左参议兼督粮道,张渤海升迁正五品云南按察佥事。

车里的陆愈功绩虽然不如江淮和张渤海,但还是被调往了河南担任按察佥事。

虽说是平调,但河南按察佥事可比车里知府的份量重太多了。

“夏原吉之所以拒绝我们,恐怕是因为地方衙门确实需要他们。”

王涣凝重说着,朱瞻壑也颔首道:“人才谁都想要,你派人与陆愈沟通没?”

他侧目看向王涣,王涣颔首:“已经聊过了,陆愈已经承诺愿意以殿下马首是瞻。”

“那就行。”朱瞻壑收回目光,打开了最后一封信。

这信的内容主要是在说朱瞻圻得到拔擢的事情,朱瞻壑闻言却皱眉恼怒的看向王涣:“我什么时候叫你查我兄弟的?”

毕竟是长兄,而且朱瞻壑还比朱瞻圻大了五岁,所以朱瞻圻是他记事以来就一直带着的兄弟。

虽然兄弟之间也有摩擦,但朱瞻壑并未将自己这个听话的弟弟当成什么对手。

“臣只是觉得,您需要什么都掌握,什么都明了,所以才派人打探了消息。”

王涣面色如常,显然在他看来,皇帝就得什么事情都要知道,哪怕是亲兄弟也得调查,更别提朱瞻圻只是朱瞻壑的异母兄弟了。

“以后这种事情,先问过我再做!”

朱瞻壑脸色阴沉如墨,但他也知道王涣是为了自己好,所以并没有叱责。

“是……”王涣虽然应下,但有些事情他却不准备询问朱瞻壑。

“二殿下武略非常,对长山蛮下手也干净狠辣,虽说他并未有什么僭越的心思,但殿下您还是需要好好防备。”

“陛下那边,听闻已经下旨,若是二殿下明年能继续获功拔擢,便会继续延长他参军的时间。”

“这对您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王涣将朱瞻圻那边的事情都和朱瞻壑交代了清楚,甚至连宫城之中的情报也告诉了朱瞻壑,而这让朱瞻壑脸色一变。

如果说王涣只汇报朱瞻圻的事情,朱瞻壑尚能明白他是为自己好,但他汇报宫城之中的事情,就说明王涣的举动并非他个人意志来驱使,而是因为别人。

能调动王涣的人,只有自家父亲……

“是我爹让你告诉我这些事情的?”

朱瞻壑眼神复杂,王涣闭口不谈,而他这举动便说明了事情的真相。

“我知道了,伱退下吧。”

朱瞻壑心一下子就凉了下来,他一直觉得自家父亲对大伯、三叔很好,但现在看来,自家父亲也不只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殿下,容臣再说一句……”

王涣作揖,朱瞻壑没有回应,可王涣依旧道:“即便是自家兄弟,也需要有足够的防备心才行。”

“当年陛下收复南京时,大殿下心里又何尝不想登临帝位,只是苦于实力不够罢了。”

“如果大殿下实力足够,现在的情况恐怕就很难说了。”

“以臣看来,您的实力并不足以压制二殿下,能依仗的仅有黔国公府和武定侯府,但陛下绝不想看到您依仗黔国公府和武定侯府。”

“敢问殿下,若是没有了武定侯府和黔国公府,您还有其它支持您的六军势力吗?”

“我……”朱瞻壑想回答有,但仔细想想,他确实没有什么铁杆支持他的其它军队势力。

“陛下当年曾经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殿下只注重庙堂,不注重拉拢将领,这么做迟早要吃大亏的……”

王涣提醒了朱瞻壑一件又一件的事情,朱瞻壑也知道这是自家父亲让王涣来教导自己。

沉吟片刻后,朱瞻壑这才开口道:“你替我给孟懋、王戎、大兄他们送去消息,让他们来我的院子吃顿饭。”

“是!”王涣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心朱瞻壑还在坚持在陇川时的迂腐。

现在朱瞻壑既然想通了,那朱瞻圻那边即便不断拔擢也没用,他毕竟是庶子,何况张贵妃的娘家并不如自家殿下的强大。

想到这里,王涣躬身回礼,紧接着为朱瞻壑安排去了。

朱瞻壑见状回到了衙门内,与正在逗弄太孙子的朱棣作揖道:

“爷爷,孙儿与孟懋、王戎大兄他们约了饭食,便不与您今日共用晚膳了。”

“嗯?”朱棣闻言略微诧异的看向自家大孙子,他没想到大孙子突然开窍了,居然懂得拉拢人了。

“好,你这段时间在军中多走动走动,和将领们熟络熟络。”

朱棣本就觉得大孙子过于正直,正直放在大臣身上很好,但放在皇帝身上就不行了。

现在听到大孙子居然开窍,他自然没有不支持的道理,甚至还提醒起他多和将领走动。

朱瞻壑闻言,当即也知道过往的自己确实做的不太好,居然连宠溺自己的爷爷在得知自己的做法后都选择支持,这说明他本该很早就做这件事,但他一直拖到了现在。

“那孙儿告退了……”

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朱瞻壑转身离开了衙门的正厅。

也在他开窍的同时,漠北诸部已经开始前往忽兰忽失温汇合。

得知阿力台的举动,在路上的马哈木尤为生气。

“这个蠢材,还没开打就露怯,说好的里应外合,现在成为了堂堂之阵,这要怎么打?”

黄昏下,帐篷内,马哈木脸色阴沉痛斥阿力台,坐在他面前的也先和脱欢也脸色不好看。

“阿布(父亲),我们能还要去掺这趟浑水吗?”

脱欢性格稳重,老实说他并不想和大明撕破脸皮,甚至他认为他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出卖阿力台来换取一份投名状,以此来和大明保持和平关系。

朱棣和朱高煦始终会死的,当十几年的狗没什么,延续部落才是他们应该想的事情。

“怎么,你害怕了?”

马哈木脸上浮现不快的表情,脱欢皱眉道:“上次作战,明军战力斐然,我们明显不是对手,这次明军的骑兵几乎与我们相当,真打起来很难说。”

脱欢没说的太难听,在他看来,真打起来不是很难说,而是一边倒的屠杀。

“也先,你觉得呢?”

马哈木质问自己的孙子,而年轻的也先闻言则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他虽然没有经历过当年的一战,但当年他们被明军逼着前往盆兰州就足以说明明军的实力如何。

“哼!”见他们父子二人犹犹豫豫,马哈木冷哼一声:

“我从没想过要从正面和他们作战,我想的只是让他们退兵,或者借他们的手除掉阿力台和太平、把秃孛罗他们。”

“只要他们遭受重创,然后我们再将他们吞并,那我们就能慢慢休养生息,在日后寻找机会。”

“可明军有火车……”脱欢还想劝说自家父亲,马哈木闻言却大笑道:

“脱欢,你还真的相信他们的鬼话啊?”

显然,马哈木根本不相信有什么能日行千里,运输数千石粮食的存在。

他与把秃孛罗、太平、阿力台不同,这些人可以借助互市资格前往大明,同时能看到关于火车的踪迹,但马哈木不行。

他在盆兰州待了那么多年,根本不知道现在的大明和以前大明有多大的差距。

火车在他看来,根本就是太平几人为了让自己加入联盟而胡诌的鬼话罢了。

“如果没有这东西,那明军怎么能运送足够五万骑兵吃的粮食豆料来海喇儿?”

脱欢质问自家父亲,马哈木却依旧执拗的摆手:“不过是调动了足够多的民夫罢了。”

“这也说明,朱棣为了打这一仗耗费了不少钱粮。”

“一旦这次他们无功而返,那接下来好几年他们都不会再对漠北用兵,而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按照我之前交代的,遭遇战事不要着急,避免和明军作战,主要以骚扰他们粮道为主。”

马哈木继续着自己的计划,脱欢闻言只能无奈点头。

在他们筹谋计划的同时,远在大漠以南的北京城武英殿却迎来了新一轮的争吵。

“出口和内销是两条路子,出口已经饱和,而且各国金银开采速度不如朝廷。”

“现在许多藩属国都在因为金银问题而在减少和朝廷贸易,他们能出口给朝廷的也不过就是香料,一年积累的财富还不够一艘船的布匹。”

“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推行蒸汽纺织计划,我不同意。”

清晨、武英殿内,徐硕冷着脸表明态度,杨溥、杨荣等人也看着王回,面露不善。

薛瑄夹在两方之间,不禁汗流浃背,而王回面对三人的冷脸,自是脸色阴寒。

“如果不推动蒸汽纺织,那朝廷的财政最多三年就会出现问题,更不用说今年朝廷还要对西南用兵,又得调拨二百万贯。”

“南征北战,兴修工程,今年负支出最低也要一千二百万贯。”

“你们来说说……这笔钱,怎么解决!”

王回站起身来拍在桌子上,声音大得让人耳膜生疼。

朝廷的财政出现问题,现在只有蒸汽纺织化能解决问题,这群人以百万织工生计为借口,却不想想朝廷如果没钱了,那就不是百万织工的事情了。

“开源节流,当下完全可以将各地工人的工钱下降。”

“对,老实说朝廷给的工价太高,虽然惠民,却损伤了朝廷。”

杨荣与杨溥实事求是的讨论着工人工价问题,而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因为在现有的工程中,工人工钱在工程耗费的占比达到了四成半,剩下五成半才是材料费用。

王回自然也知道降低工人工钱可以解决许多事情,但问题是现有工程基本都在北方,而北方又以新政派为主。

降低工人工钱,这对于他们来说等于剜肉补疮。

“我看不是吧?”

王回自然不会干这种剜肉补疮的事情,他要是敢干,他这个位置明天就得被别人顶上,所以他只能说道:

“大明朝一万万百姓,每年起码要消耗五万万盐,这些年盐政改革,地方盐税每年都在提升,去岁除去江南,其它两京十三地更是达到了二百八十万贯。”

“江南之地占据朝廷五分之二的人口,怎么去岁的盐税才八十万贯?”

“我看这盐税就是被某些人给中饱私囊……”

“王惟中!”杨溥猛然站起,王回也丝毫不惧:“怎么!敢做不敢认?!”

“这还只是盐政,江南的茶政我还没提!”王回走出自己的位置,走到了徐硕几人面前,步步紧逼道:

“国初在南直隶严禁私茶,正因如此,南直隶的茶税收入达到六十余万之多。”

“眼下距离国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南直隶的人口翻了一半,但去年怎么茶税才上交了七十四万贯?”

“南直隶都如此,更别说浙江、福建、江西了!”

王回言之凿凿,同时对偏殿一直没出声的朱高煦作揖:

“陛下改革茶政,收上来的税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现在朝廷缺钱,作为臣子的不想办法,反而在这里推卸责任。”

“若是天下茶政都没有起色也就罢了,偏偏现在各地茶政都有了起色,唯独江南的茶政迟迟不见效果。”

“杨学士,我倒是想问问你们,江南的茶盐政策到底是推行不下去,还是有人根本不想推!”

王回言辞犀利,杨荣却也不是哑巴,他当即回怼道:

“王惟中,江南没有铁路,有茶也难以流通出去,你告诉我怎么卖!”

“江南水路发达,怎么卖不了?!”王回继续道:

“自永乐到如今二十五年时间,朝廷对江南水路疏通的工程还少吗?”

“陆路走不了,那就走水路,东拉西扯半天,不过就是想要掩饰自己的无能罢了!”

王回不给杨荣机会,直接快步走到偏殿前重重跪下叩首:

“陛下,您都已经听到了,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官员渎职严重,请陛下治罪!”

沉闷的叩首声在殿内回响,那声音只是听到,便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只觉得额头隐隐作痛。

一时间,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