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靖难攻略 > 第288章 郑和下东洋

靖难攻略 第288章 郑和下东洋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9 19:25:59 来源:蚂蚁文学

“呜呜——”

五月,伴随时间一晃而过,下西洋的日子如期到来。

南京江东门码头上,此刻数万兵马将这里围的水泄不通。

代表皇帝的大辂出现在此处,此外还有朱高煦的金辂也随之出现。

宽阔的码头用上了产自渤海的水泥,整座码头坚固且整洁。

五十艘五千料宝船与六十艘五千料马船停靠在船舶位上,船上站着上万兵卒,码头上还有数千兵卒在搬运货物。

一箱箱的瓷器、生丝、白布与红糖、茶叶等各类商品成百上千的被搬上马船,此外还有舰队所需的粮食也被一袋袋的搬上船舱。

“陛下万岁……”

唱礼声传来,朱棣下了大辂,目光无视了行礼的郑和等人,直勾勾的看向了那上百艘下西洋的大船。

“老二,我们上去看看!”

毕竟当了皇帝,朱棣的口语上也开始克制,极少使用“俺”这样的自称了。

在他身后刚下金辂的朱高煦听后,当即便与朱棣在杨展、杨俅、郑和等人的护卫下,登上了一艘宝船。

七十二位舰炮让朱棣心神澎湃,近二十丈的长度更是可以跑马。

走到船尾处,这里摆放了许多装着土壤的木盆,朱棣见状好奇询问:“郑和,你这些东西是干嘛用的?”

“回陛下,这是殿下指导的。”郑和听到朱棣叫自己,连忙上前作揖道:

“殿下说,在海上远航时,若是长期不吃蔬菜便会患上坏血症,因此可以在船上储存足够的豆子。”

“一旦蔬菜缺乏,那就可以先用清水把绿豆洗两遍,再用温水浸泡,等绿豆涨开以后,就把它装在木盆里,用三四层布盖好。”

“第一天每隔两个时辰洒清水,第二天每隔一个半时辰洒清水,如此到第三天豆芽就能长到大约半寸长了。”

“以这样的办法来操作,大概五斤豆子就能产出五十斤豆芽,只需要备足足够的水就行。”

郑和将自己从朱高煦那里学来的东西全盘而出,朱棣听后点了点头,他对远航和水战不了解,而朱高煦有水战突袭南京的战绩,他自然不会怀疑朱高煦的正确性。

询问了这些后,朱棣又详细询问了兵马火炮和火器的配置。

不得不说,这次下东洋的舰队确实规模庞大。

五十艘宝船和六十艘马船,以及三千料的四十艘战船,合计一百五十艘船只,满载货物一千八百余箱,两万余七百二十七人,火炮五千七百六十门,火绳枪一万二千六百支。

除此之外还有花岗岩炮弹近十四万枚,铁炮弹七万枚,开花弹三万五千余枚,定装弹药一百二十六万筒,火炮发射药二百余万斤,粮食十八万石,煤炭一百五十万斤。

整支舰队所装备的物资,足够维持两万大军在海上漂流六个月。

以正常的情况来说,从南京出发,顶多一个月就能抵达隐歧群岛,顶多一个半月就能抵达金银岛。

面对这次下东洋,在日本设立长期贸易地点,其中最困难的就是让日本割让金银岛和隐岐群岛。

金银岛还好说,在这个时代,它就是一个流放犯人的地方。

倒是隐歧群岛有些困难,但只要郑和好好谋划,想来足利幕府也得考虑南边各国守护的态度。

巡视海军一圈,朱棣志得意满,毕竟下西洋也是他想要促成的事情。

只是相比较他的赚一波就走,朱高煦走的则是细水长流的路子。

“郑和,今日册封你为下东洋正使太监,督海军事宜。”

朱棣转身对郑和进行册封,郑和闻言作揖下跪:“奴婢,定不负陛下所托!”

“起来吧。”朱棣示意郑和起身,同时目光放到了一言未发的朱高煦身上。

“下东洋的细节事宜就交给你了,我先去观音门看傅让他们练兵的进度了。”

“儿臣领谕”朱高煦应下,随后便见朱棣乘上大辂,往北边的观音门赶去。

数千骑兵拥护他而去,留下的规模依旧庞大。

朱高煦扫视了一圈下东洋舰队,满意点头的同时也看向了杨展父子和郑和他们。

“征讨安南的事情,我暂时延后了,所以伱们不要有负担。”

“这次下东洋,态度该强硬的时候得强硬,总之朝廷必须在金银岛和隐歧岛建立市舶贸易。”

“此外,与足利幕府的外交中,可以向他们出价,招募日本的百姓去金银岛、隐歧群岛居住,让他们在金银矿开采金银矿。”

“日本的银矿和铜矿很多,我们可以提供灰吹法这种精炼技艺给他们,让他们的银矿和铜矿产量增加。”

“如果幕府态度强硬,隐歧市舶司也可以给他们交税,只要不超过三万贯都能接受,你们也可以表态支持足利幕府对日的统治。”

“以上这些条件如果他们都不答应,那就彰显一下武力,让他们知道大明不只是会在嘴巴上说说而已。”

朱高煦的态度很明显,为了市舶贸易,他可以让利给足利幕府,但如果足利幕府阻止市舶贸易,那朱高煦就要挥舞大棒了。

当年日本杀大明使者的事情,朱高煦还没和日本算账呢。

如果不是足利幕府的人口太多,且整块土地除了部分银矿外毫无价值,朱高煦甚至会想攻打足利幕府。

“奴婢(臣)领教……”

郑和与杨展、杨俅、郑峻等人作揖应下,心里有了把握。

见状,朱高煦上前拍了拍杨展的肩膀:“下东洋只是开始,等你回来的时候,你麾下的宝船会更多。”

“是!”杨展从不怀疑朱高煦,而且他也知道前几日朱高煦又给龙江等船厂拨钱五十万贯,显然准备打造更多的宝船和马船。

“出发吧。”后退一步,朱高煦便吩咐众人出发。

不多时,江东门码头之中的一百五十艘船只开始摇橹划桨的驶出船舶位,一艘艘的顺着长江的水流向东方驶去。

它们如一座‘岛屿’,延绵着向下而去。

眼看他们远离,朱高煦也缓缓松了一口气。

事情他已经做成了一半,只要郑和他们做完剩下的一半,那大明每年起码能从日本获得二百万贯的贸易进账。

二百万贯,这对于大明来说已经不少了,毕竟现在的大明如果将实物税折色,算上其它货币税,其财政收入也不过两千四五百万贯罢了。

日本的二百万贯贸易进账,等同做大了全国蛋糕。

面对大明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8%的提升已经不低了。

“走吧,去观音门看看傅让他们训练的如何了。”

走上金辂,朱高煦对等待此处的亦失哈交代一句,不多时数千渤海精骑便护送朱高煦前往了观音门。

不等他们抵达观音门外的军营,便听到了如闷雷的炮声。

下了金辂,经过盘查过后,朱高煦走进了观音门外的这座军营。

军营面积不算小,足以容纳上万人在此训练,不过眼下在这里训练的只有从广西抽调而来的八百人,以及负责训练他们的五百神机营。

在那宽阔的广场上,朱高煦一进军营便见到了正在冒烟的野战炮。

十门野战炮列成一旁,旁边还有五门没有发作的攻城炮。

朱高煦和亦失哈朝着那边走去,却见攻城炮突然发作。

“轰轰轰——”

五门攻城炮成功作响,五枚重量十斤的石弹被射出,勇猛的打在了一里外的宽大水泥墙上,把用生铁混凝土浇灌出来的水泥墙打出了裂缝。

“好!好啊!”

充满硫磺味的浓烟中,朱棣虽然穿着一身皇帝常服,可眼下却围着刚刚打完的攻城炮上蹿下跳,恨不得把它们搂在怀里。

“父亲,您小心点!”

揉了揉有些不舒服的耳朵,朱高煦无奈的走向阵地,劝谏着朱棣。

待他走近,这才发现朱棣不仅已经试验了实心弹,还试验了开花弹和霰弹。

“殿下!”

傅让、张纯、林粟等一众将领对朱高煦作揖,在他们之中朱高煦居然还见到了王俭。

王俭面对他时,显然有些尴尬,因此一直低着头。

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但从众人的关系不难分析,王俭应该是毛遂自荐来军营训练,准备参与南下作战的。

由于朱棣在此,朱高煦无法与他好好聊聊,因此只能对他点了点头,便将注意放到了朱棣身上。

“老二,你这野战炮和攻城炮都是好东西。”

“你与俺说说,这辽东的军器局每年能产出多少野战炮和攻城炮?”

朱棣看样子是很高兴,不然也不会自称俺。

闻言,朱高煦转头看向了亦失哈,亦失哈这个东宫大管家见状也笑着上前作揖:

“回陛下,辽东军器局每年固定产出野战炮一千门,攻城炮五百门,舰炮五百门。”

“不过要是朝廷需要的数量多,军器局的产量也会跟着增加。”

面对朱高煦要以手工业和农业开发辽东的政策,迁徙到辽阳的军器局可以说不断在扩充规模。

眼下,辽阳军器局直接管控鞍山县的煤矿和铁矿,有工匠两万四千余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大明第一冶铁、军工工场。

六军都督府那占据朝廷五成财政的开支中,有近二百万石就是从辽阳军器局采买火器,支付工钱的费用。

“火绳枪呢?”

朱棣从傅让手中接过了火绳枪,有模有样的瞄准起来,看样子在朱高煦到来前,他就已经试射过了。

“火绳枪的产量快不起来,普通的火绳枪年产不到五万支,大号火绳枪不到一万支。”

亦失哈回答着,朱棣听后却开口道:“有这些火器,难怪你们能这么快打到南京。”

他意犹未尽的看着手里的火绳枪,并交还给傅让,从傅让手中取来了大号火绳枪。

亲身体验了一次火绳枪、野战炮、定装弹药这三种存在后,朱棣内心按压的野心就开始冒头了。

他双目充满野心,死死盯着手中的大号火绳枪:“有了这些东西,兵卒只需要训练两三个月,配合你弄出来的车营和长枪阵,就能击败同等数量,却训练了十几年的胡兵。”

他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定装弹火绳枪和野战炮的出现,解决了定居民族在生产方式无法维持一支可以密集抵近作战步兵队伍的成本问题。

尽管步兵群体还是不能够完全稳定压制骑兵的侧翼打击,但是游牧民的交换比彻底没了优势。

尤其是那些花费十余年人生艰苦训练,放牧,打猎而成就的精锐马弓手们。

哪怕累个半死攒下一套铁甲,可面对大号火绳枪和野战炮,他们已经不能够再轻易的驱散那些几个月就训练成型的普通定居民族步兵了。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水泥的出现。

如果用水泥修建石堡,然后配备足够的火绳枪和火炮,那胡兵基本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长期围困。

如果大明能从斡难河上游一路修建小石堡到忽兰忽失温,那是不是能彻底征服漠北游牧民族?

朱棣脑中浮现这个猜想,不过很快他就摇头否决了这个想法。

斡难河上游距离大明最近的一处卫所也有一千多里,而且期间还有戈壁和丘陵。

想要在斡难河维持一支能抵御数万胡骑袭击的军队,那成本有些过高了。

不过有了这些东西,那一汉当五胡就不是记载在史书里的东西,而是能真实实现的例子。

“若是给马步兵装备这样的火绳枪,再带一百门野战炮,那只需要一万人就能横扫漠东,两万人就能横击大漠。”

朱棣对于漠北太熟悉了,他敢这么说,但众人可不敢附和,因为他们没那本事。

“老二,按照俺说的情况,大军每日能行军多少里?”

朱棣目光灼热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闻言则是回答:“八十里。”

“八十里,不少了。”朱棣颔首,舍不得放下那大号火绳枪。

握着那大号火绳枪,他甚至给朱高煦算起了帐。

“十万人出开平,八万人配备挽马车,如此只需要一个月就能抵达齐王城,还能押运起码十万石抵达齐王城。”

“届时在齐王城留下两万人驻守,其余六万步卒撤回开平。”

“依靠这十万石粮食,起码能维持两万马步兵和两万步卒四个月的粮秣。”

“四个月,都够俺从齐王城打到忽兰忽失温了。”

朱棣看模样是很想北征,一直在朱高煦耳边念叨。

让朱高煦不解的是,历史上的朱棣明明一开始是派将领去北征,直到丘福轻敌冒进惨败,他才开始自己亲征。

怎么到了自己这里,他压根没提将领北征,嘴里一直想着自己亲征。

“父亲,您若是真的想北征,干脆派英国公和成国公各带一万兵马前往大宁,我让辽东军器局给他们人马换装,训练几个月后北征兀良哈算了。”

朱高煦可不希望朱棣真去亲征,他亲征,那国政就留给自己一个人操办了。

“他们不行,还得俺亲自去。”

朱棣握着手里的大号火绳枪,十分高兴。

朱高煦自然不理解朱棣为什么会想着亲征,毕竟历史上朱棣说是有朱高炽在后方帮忙操持,但实际上朱高炽的政治理念和朱棣不同,朱棣北征同时还得关注南方,生怕朱高炽发出与自己政见不合的政策。

就好像迁都北京,这件事情朱高煦一直支持朱棣,而历史上的朱高炽却挑头唱反调。

因此如今有了朱高煦这个政见和自己贴合的太子后,朱棣自然不愿意拘束在南京之中。

反正他不在南京也不会出现什么乱子,那他为什么不能去漠北打打胡人?

“您就算要去,也得等等了。”

眼见朱棣是真的想要北征,朱高煦倒也没阻拦他,毕竟攻打漠东并占据,这本来就是大明前进的重要一环。

驱逐兀良哈,拿下漠东,那么北方胡焕庸线以内的疆域就被大明收入囊中了。

依靠漠东,逐步控制漠北,形成羁縻统治是朱高煦所设想的一环。

至于说彻底拿下漠北,以当下的大明的人口情况来说,这并不现实。

漠北的矿藏开采难度较大,与其谋求无效开疆,朱高煦更希望能有效的实控漠东、河套、安南等地。

因此面对朱棣的兴致勃勃,朱高煦对他说出了自己的安排。

“儿臣想,今年先将对日贸易的市舶司设立起来,其次运送粮草前往广东钦州府,由傅让他们在七月携带火炮火枪返回广西都司训练兵马。”

“等待明年入冬,大军挺进安南,海陆配合拿下安南。”

“您要是想要征讨漠东,起码要等到永乐三年五月左右。”

“儿臣算过,今年与明年两年时间,渤海肇州能存粮三十万石,届时您带两万马步兵与三万屯军前往全宁卫驻扎,只需要调用十万石粮食,就可以北上拿下兀良哈秃城。”

“只要兀良哈秃城拿下,肇州就可以走水运运送粮食前往兀良哈秃城,甚至沿路为大军补给至兀良哈秃山。”

朱高煦说出了自己计算后的时间和北征所需钱粮,朱棣听后也倒没有着急,而是颔首道:

“两年半确实有些久,但朝廷现在事情多,往后推迟也正常。”

“俺等得起,不过在等的期间,你得在明年为北平的兵马增加火炮和火绳枪才行。”

“另外,俺北征得向你讨要几个人……”

朱棣说罢,朱高煦皱了皱眉:“父亲打算要谁?”

“王义、孟章、徐晟、陈昶、陈懋他们五个。”朱棣似乎蓄谋已久,不假思索的就吐出了五个人名,而且都是靖难之中颇有表现的受封勋臣们。

“那您不带英国公他们?”朱高煦无奈询问朱棣,毕竟就这阵容,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把朱棣架空了。

只是他这话说出来,朱棣脸上就露出了几分感叹:

“张玉近来上疏疲惫,想要致仕,他若是致仕了那朱勇和丘福就不能动了。”

“孟善也老了,陈武、谭渊他们被我调往西北,能用的只有李远、孟瑛、张辅他们几个了。”

“孟瑛和张辅被你调往了安南,俺只有带李远去了。”

“……”听着朱棣的话,朱高煦只觉得不对劲。

张玉如今不过五十九岁,按照张辅都能活七十多来看,张玉活到六十几并不奇怪。

何况历史上他是因为救朱棣而战死,但眼下他根本没有经历太多短兵战事,哪来的疲惫说法。

稍微一想,朱高煦就觉得有猫腻,但仔细一想,朱高煦也就明白张玉为什么会急流勇退了。

张辅将会参与平灭安南的消息估计已经被他所知,而他本身又嫁了一个女儿给朱棣,朱棣登基后还将其册封为贵妃。

也就是说,张家已经是外戚,张辅平灭安南后,大小也会获封个伯爵,到时候他们一家就有些显眼了。

反正燕府诸将都在等位置,他干脆放了山西的位置给燕府的诸将顶上,不仅能卖个人情,还能降低英国公府的存在感。

“老狐狸……”

想清楚张玉的想法,朱高煦都不由轻笑了一声老狐狸。

就他的这份性格,也难怪张辅在历史上明明和朱高煦关系不错,却没有帮朱高煦了。

这父子一家人都不想牵连政治,不过这样也好,更容易掌控。

只是他想安心养老,朱高煦却不允许。

“英国公既然想要退下,那便看父亲心意吧。”

“只是英国公身怀行军打仗的本领,就这样致仕在家养老未免会闲出病了,不如让他前往国防大学担任讲习如何?”

朱高煦能看出张玉的想法,朱棣自然也能看出,因此他听到朱高煦的话后不免笑道:“好好好,确实不能让他闲着。”

“父亲英明!”朱高煦不吝赞美,朱棣闻言则是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恋恋不舍的将大号火绳枪递给了傅让。

“这次平灭安南要是成了,朕便恢复颖国公府的爵位。”

“谢陛下隆恩!”傅让闻言连忙单膝下跪,朱棣也笑道:“你还是与你几个哥哥好好商量吧,别到时候他们不高兴。”

“臣已经与几位兄长书信来往过了,不管陛下复爵给谁,臣等都无异议!”傅让低着头回应。

见状,朱棣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只是对朱高煦交代道:

“渤海运粮肇州的事情你可得早早准备,平灭了安南后,我要立马北上把兀良哈给打服。”

“父亲放心吧。”朱高煦轻笑摇头,随后便与朱棣走出了军营,各自乘车返回宫城。

倒是在他们离去时,顺江流而下的下东洋舰队也越过了龙潭。

站在甲板上,郑和穿着朱棣赏赐的蟒袍,意气风发的眺望远方……

《明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五月戊寅,上命郑和为正使,杨展、杨俅为副使,奉使东洋。将士卒二万七百余人,多赍货物。造大舶,修十八丈、广十二丈者。自应天长江泛入海往东洋而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