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靖难攻略 > 第276章 王上加白

靖难攻略 第276章 王上加白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9 19:25:59 来源:蚂蚁文学

“京城,俺回来了!”

五月初一,江东门外。

当朱棣心中呐喊时,江东门外左右站满了官员,足有两三千人之多。

他们都是奉命前来迎接朱棣的,不过他们也乐于迎接朱棣。

就这大半个月的情况看来,朱高煦是肯定不会继承皇位了,那朱棣当皇帝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趁着这个机会,他们得好好表现才行。

想到这里,群臣跪地,五拜三叩:“新君万岁、万岁、万万岁……”

“你们这是干什么?”朱棣很享受,可脸上还是装作无辜。

“俺起兵靖难,是不得已以兵救祸,誓除奸以安宗社,为周公之勋。”

“谁曾想俺那侄儿为奸臣所蔽,居然不明白俺的心意,反而自绝于天。”

“今天下没了皇帝,理当选择有才德的人来做新君,俺只知道带兵打仗,哪有这份福德呢?”

“此事作罢,切勿再提了。”

说罢,朱棣抖动马缰,带着丘福、房宽、王义、张辅等人穿戴甲胄进入了江东门。

群臣闻言,心里都知道朱棣要玩三辞三让那一手,因此纷纷起身。

他们乘骑骡子、驴、驽马等牲畜跟随朱棣绕了内城一圈,从西边的江东门绕行到了东边的紫金山。

在山下,数千渤海军已经接管此地,朱高煦则是换上了一身素色圆领袍坐在黄帐之下。

待他瞧见朱棣到来,便起身上去作揖相迎:“小子见过父亲……”

“老二啊!”

看着朱高煦走出黄帐,朱棣那忐忑的心终于放下,连忙翻身下马,双手扶住了朱高煦的双臂。

感受朱高煦那壮实的手臂,朱棣咽了咽口水,他还真不知道朱高煦如果不给自己让位,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打赢他。

“走,先去给你爷爷上香。”

朱棣示意诸将不要跟上,随后便穿戴甲胄与朱高煦乘坐步舆上了紫金山。

父子二人一路无言,直到登上明楼,二人才下了步舆,然后一前一后走进了明楼之中。

瞧着那高悬的画像,朱棣咽了咽口水。

“爹,俺来看您了……”

此刻的朱棣,举止间有些小心翼翼,仿佛朱元璋会从画上蹦出来一样。

倒是朱高煦根本不担心这些,大步上前点了六根香,递给了朱棣三根后,示意他带头磕头。

瞧着朱高煦的目光,朱棣握着香,双手合十作揖,随后才道:

“爹,允炆……”

“爷爷,大兄不是我爹逼死的,是他自己想不开下去陪您的。”

朱棣话还没说完,朱高煦就率先打断了他,说出了自己的话。

朱棣一听感觉不是很对劲,自己京城都还没到,朱允炆人就死了,怎么看都和自己没关系,那干嘛要和自己扯上关系?

“老二,俺当时可还没来呢?”朱棣小心翼翼开口。

“在我心里,您早来了。”朱高煦端着脸,让朱棣心中无语。

只是一想到朱高煦那结实的腱子肉,加上这明楼没有旁人,朱棣还是吃下了这个亏。

他回头看向了朱元璋的画像,长舒一口气:“呼……”

“想当初俺怕你爷爷怕的要死,现在看到他画像,虽说知道他走了,但心里还是怕。”

“伱帮爹拿下了京城,爹没白疼你。”

“嗯。”朱高煦应了一声,却又道:“大兄走之前还念叨您呢。”

“嗯?”听到朱高煦说朱允炆死之前念叨自己,朱棣疑惑回头。

逼死朱允炆的不是老二吗?怎么怪到俺头上了?

朱棣算是理清了,合着朱高煦就是不想背锅,拉着自己南下背锅来着。

“老二,你有点不尊重俺了。”

他想要摆出父亲的架子,可朱高煦不吃这一套:“那小子这就向天下人说明,然后登基即位。”

“……”朱棣没话说了,即位和背锅肯定绑在一起的,如果朱棣即位,那天下百姓也会觉得是他指示朱高煦进攻京城,逼死了朱允炆,朱高煦是执行者,自己才是发号施令的。

“你还年轻,俺当几年再给你做。”朱棣一如既往的画饼,可朱高煦却直言不讳:“那是几年?”

“额……”朱棣被朱高煦挤兑的话都说不出,只能回避这个问题,咳嗽道:“俺知道你有话想对俺说,俺也有话想对你说,所以俺们父子就在这里把话聊开了,反正没外人。”

“好。”朱高煦倒是没再挤兑朱棣了,而是直接从怀里拿出一本文册。

“这是我草拟的功臣名册,您过目看看吧。”

“功臣名册?”朱棣抢过翻阅起来。

在这名册中,记载了七个国公、二十个侯爵、三十个伯爵。

其中公爵分别写着张玉、杨展、孟章、王义、朱能、陈亨、丘福七个人名,至于侯爵与伯爵则是燕府与渤海各执一半。

瞧着这份名册,朱棣诧异看向朱高煦,他没想到朱高煦居然还愿意给出一半的名额。

“你想要什么?”

他放下名册询问朱高煦,朱高煦只是看着他:“我要太子位,兵权和户部、吏部、工部。”

“你都要走了?那俺呢?”朱棣瞪大眼睛,可朱高煦却道:“您是皇帝,我的不就是您的?”

“……”朱棣沉默了,他可以交出兵权给朱高煦,但他得确定一件事。

“太子位可以给你,可你大哥怎么办?”

“爷爷给他册封的是燕世子,自然让他做燕王,皇帝位与他何干?”朱高煦端着脸开口,似乎再说这不是他这么想的,而是老朱这么想的。

“他做燕王……”朱棣深吸一口气,倒是没想到朱高煦还会这么诡辩。

不过朱高煦也倒是没有说错,做燕王总比做李建成要好。

“你大哥那边,我得写信问问他。”朱棣不敢让朱高炽南下,朱高煦看穿了却没有揭穿,只是继续说道:

“稍许,群臣应该还会再请您做皇帝,您要是再想推辞也行,不过别推辞太多次就行。”

“天下百废待兴,许多事情需要尽快解决。”

“您早点登基,这天下的大统也才能早点安定。”

“登基……”听到这个词,朱棣就止不住的高兴,不过他还是有些忐忑。

他一屁股坐在蒲团上,双腿盘着,佝偻着背看向朱高煦:“这治理天下,俺虽然也帮大兄治理过一段时间,可终究有些浅薄。”

“你最讨你爷爷欢心,你说这天下得如何治理?”

背靠朱元璋的画像,朱棣感觉自己说话都多了几分底气。

“能如何治理?对内轻薄徭役,重新摊派各省赋税,同时开发辽东、渤海为日后征讨漠东,进而威慑漠北做准备。”

朱高煦简单概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朱棣听后不断颔首,他也觉得这么做很好,不过他还是开口道:

“俺南下时听说你给天下阵亡的将士发了高出八成的抚恤,并且定为常制?”

“是小子做的,小子觉得将士保家卫国,若是抚恤都抠抠搜搜,那如何提高兵卒待遇?”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答,他并不担心武人乱国,因为他只提升基层兵卒的待遇,可不准备提升武官待遇。

“这些都做的不错。”朱棣肯定了他的做法,同时又道:

“这京城终归是江南,离北边太远。”

“当年你爷爷就想要迁都,只是俺大兄薨逝突然,这才耽搁下来。”

“如今问题留到了你我父子手上,你觉得迁都何处比较好?”

“自然是北平,理当改北平为顺天,改北平三司为北直隶。”

“至于应天也该保留,不过应天作为南京,只能控制应天府,而原本的直隶更名为南直隶,南直隶所有州府都不归属南京管辖,而是归北平管辖。”

定都北京是一定要做的,这是朱高煦一开始就认为的事实。

中国自古军事压力都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因此历朝历代都会将大量资源投入北方边境的军事斗争,明朝也不例外。

朱元璋时期,凭借个人的威望权势和手腕,可以控制功臣勇将驻戍北方边境,并分封诸子守边节制各地军事力量。

但是北方边境距离南京太远,天高皇帝远,边臣边将很容易独立控制莫大的军事资源,形成尾大不掉的军事集团,国都的帝王也容易对手握重兵的边将形成猜忌。

相对与北方边境的军队,国都南京的军队长期享受在和平的环境,随着国初的一代将领和老兵谢幕,新一代未经历真正战阵的士兵和将领必然会变得软弱不堪。

相比较,北方边境军队为了求生存,长期面对游牧的军事压力,军队的作战能力并不会衰减,将领们有充分的机会在实战中锻炼。

因此,立国时间越长,边境的军队战斗力会越来越强于国都,定都南京时间越长,国家就会越不安定,北方边镇的功臣宿将就越容易脱离中央控制成为独立王国一,最终兵乱再起。

想要附和控制北方,并且还能联通海洋,那便只剩下北平这一座城池。

元代修建的运河完全可以联通渤海,不管是走海运运送物资给北平,还是走内陆运河,可以说都十分方便,唯一的问题就是定都北平过后,北平激增的在京人口会挤占北方军事体系的漕粮。

“定都北京?”朱棣眼前一亮,而朱高煦也继续说道:

“定都北京有好处,也有坏处,但总体来说是好处大过坏处。”

“有什么坏处?”朱棣下意识询问,朱高煦也将自己的担忧说出来:

“定都北京,自然会带去大量人口。”

“这些人口会发展北直隶,可也会给北直隶带来负担。”

“江南每年给北方运送四百万石漕粮,这些漕粮基本都供给了北平、大宁、辽东。”

“如果北京人口剧增而粮食增加不了太多,那北京就得靠江南吃饭。”

“所以,想要定都北京,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开发东北的耕地。”

“东北在金宋时期都是粮仓,如今我在渤海开垦数年,也能做到自给自足,甚至能盈出部分运输辽东。”

“若是能恢复到金宋时期的情况,可以将渤海粮食运往北平,那北平的粮食问题就能解决许多。”

朱高煦说完自己的看法,朱棣也恍然大悟:“这就是你将青、登、莱三府近百万百姓迁徙辽东的原因?”

“没错!”朱高煦颔首:“辽东如今改设三司,又有渤海做前冲,完全可以大力发展民生和经济。”

“辽东的情况,如果安定下来,且朝廷愿意投入,那完全可以在十年之内将耕地翻十倍。”

辽东的情况朱高煦了解,只要舍得下本钱,让迁移过去的人口都能吃饱穿暖,配给足够的牲畜,那他们每年都能开垦二百万亩,十年开垦出两千万亩并不困难。

即便产量只有七八斗实粮,届时也能在养活自己的同时,向北平输送百万石粮秣。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明得承受得住每年数百万石的投入。

“你这所需的太大了。”朱棣举棋不定,可朱高煦却开口道:

“辽东情况,只有在春夏秋三季移民,才能修建起城池屋舍。”

“所以在小子看来,此次百万百姓迁移,起码要一年时间。”

“运河的水次仓,小子已经让崔均他们将半数八百万石运往粮食,中途可能有所损耗,但应该能运抵七百五十万石。”

“辽东那边,今年百万辽民已经开荒十余万亩,等到入冬前,起码能让辽东耕地突破三百五十万亩。”

“届时,每年能满足二百万石的支出,加上这次运往的粮食,大概能撑到后年开春前。”

“等到了后年,山东百万移民都进入辽东安家后,当地的耕地应该会达到六百万亩,能满足四百万石左右支出,朝廷只需要每年填补六百万石,并且会逐年下降。”

“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五六年,然后辽东就能自给自足,再往后就能给大军往漠东兀良哈城输送粮食开垦荒田,或者输送给京城。”

种地种出经验后,朱高煦自然清楚多大投入能做多大事情。

给辽东每年投入六百万石,十年后两千万亩是最基本。

他这副信誓旦旦的模样,让朱棣有些吃不准。

不过不等他反应过来,朱高煦就开口说道:“我让孟章写了一本《佞臣册》,在京搜捕了官员二千九百六十四人,京外正在搜捕三千四百二十七人。”

“这群人之中的罪首如何处置,便看父亲你了。”

“不过,其余人要尽数株连,并将他们发往云南。”

朱高煦淡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株连人数让朱棣都心里一紧:“六千多人株连起来,恐怕不下十万人吧?”

“大约二十万人。”朱高煦回应,并开口说道:“他们这群人若是流配云南,必然可以推进在云南的汉化,让当地少民在数十年后成为汉人。”

朱高煦要株连的人可太多了,这二十万人如果投入到云南,加上沐春、何福的继续深耕,许多土司治下少民将会在改土归流后被彻底汉化。

当然,即便加上这二十万人,云南汉人数量也不过六十万,想要同化云南及三宣六慰数百万少民是很困难的事情。

不过无所谓,日后还会有贪官,而他们的下场都将是西南地区。

为汉人汉化当地,就是他们做出最大的贡献。

“你比你爷爷要狠多了……”

朱棣神情复杂的看着朱高煦,没曾想朱高煦在对待政敌上如此严苛。

倒是这样的举动也让朱棣愈发确定,不能让朱高炽和朱高煦成为政敌。

想到朱高炽,朱棣也想到了北京的事情,因此询问道:“北平若是成了北直隶,那你大哥的燕王怎么封?”

面对问题,朱高煦稍加思考便开口道:“迁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得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之功。”

“父亲可以暂时设北平为行在,令大哥暂时看守行在,修建宫城。”

“等宫城修建的差不多,父亲可以择一处地方供大哥就藩。”

朱高煦没有逼朱棣,但他知道朱棣的心思。

朱棣想要拆分沐家在云南的影响力,因此先后派岷王和汉王就藩云南,结果前者水平不行,后者一直不去,最后改封内地。

如今没了自己,朱棣估计只有封朱高炽去云南,以此平衡沐家在云南势力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缓缓起身:“治国还有许多事情,但我相信父亲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日后父亲为君父,我为东宫,天下营造、财货、兵马、官员选调皆由我负责,绝不会让父亲在正事上缺少银钱。”

“不过在此之前,小子还得和父亲要一个人。”

“谁?”朱棣也跟着起身,那平日里伟岸的身高在朱高煦面前有些‘矮小’。

“马和。”朱高煦笑了笑,可朱棣闻言却笑道:“他被我改名了,现在叫郑和。”

“不过你既然要他,那给你便是。”

朱棣抓了抓大胡子,然后和朱高煦胯步走出了明楼,向着山下走去。

不多时,父子二人下了山,当即便看到数千官员,不过其中大部分都只是从九品。

朱棣诧异怎么突然来了那么多官员,却发现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刚刚抵达这里,额头还是汗珠。

“这些人里,有三千人是亦失哈从北边带来的。”

朱高煦站在身后为朱棣解释,他从要对江南大规模清洗开始,就让亦失哈将北边官员带往南边,让渤海成丁之人南下接手辽东、大宁、山东的开荒均田事宜。

因此,在朱棣抵达的后脚,亦失哈就带着辽东的三千官员抵达京城。

“有他们在,父亲起码三年不用担心钱粮之事了。”

朱高煦话中颇有深意,朱棣却只是颔首:“这些事情你既然讨了去,那就不用和俺说了。”

“俺再推脱几番,过几日继了大位,便封你做太子。”

他给出了承诺,随后与朱高煦走下了四方城。

眼见正主出现,守在紫金山下的百官们立马跪倒一片,山呼万岁。

其中,礼部尚书李至刚走上前来作揖:

“天生圣人,以为社稷生民,今天下者,太祖之天下,生民者,太祖之生民,天下岂可一日无君?生民岂可一日无主?况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殿下为太祖嫡嗣,德冠群伦,功施社稷,宜居天位,使太祖万世之鸿业,永有所托,天下之生民,永有所赖,不宜固让,以孤天人之心。”

“俺刚到京城,闻皇侄**,心甚难受,此事再议。”朱棣在此回绝了群臣的劝进,同时开口道:

“即日起,建文旧制一律恢复洪武旧制,此外辍朝三日,为皇帝哀……”

“俺那侄儿的丧葬,便交给有司置办,不得苛刻。”

群臣闻言,纷纷作揖回礼:“殿下仁心……”

朱棣倒也没回答,只是回头与朱高煦说道:“我住鸡鸣寺,你住何处?”

“小子住大教场,方便处理政务。”朱高煦回应,朱棣也点头道:

“天下无主,高皇帝在时常夸赞你,今日你暂理朝政也是应该。”

朱棣这话是在为朱高煦站队,燕府诸将见到这一幕也十分高兴,纷纷附和。

待表态结束,朱棣这才开口道:“把黄子澄、齐泰、暴昭、方孝孺等罪臣带来!”

“是!”丘福等人闻言作揖,朱高煦也眼神示意了孟章。

孟章见状,便主动走到了燕府诸将的面前,与丘福、陈武等人交谈几句后,几人带着百来名燕府骑兵往内城赶去。

由于朱高煦的包围成功,这群建文旧臣没一个逃脱,其中自尽的足有七十六人,像齐泰、黄子澄这样兵败被俘的有一百四十七人,剩余的便是像暴昭、方孝孺这样在家里蹲着,然后被渤海军抓走的典型,足有四百多人。

不多时,这四个人便披头散发的被抓到了紫金山下,并被兵卒架在了朱棣面前。

齐泰仰着下巴,黄子澄、暴昭也是如此,唯方孝孺沉默不语,也不高傲也不作他言。

“这就是你们害俺家人的目的吗?”

朱棣质问四人,并数落了几条罪状。

黄子澄闻言,直接开口:“要杀便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再怎么说也无法洗清你逆贼的事实!”

“呵呵!”朱棣嗤笑,目光冰冷道:“若非你等离间俺家人,陛下何故会**?”

“拉下去,车裂!”

他一句话落下,四人便被兵卒架到了不远处,群臣纷纷躲避,让出了一块空地。

黄子澄、齐泰与暴昭闻言纷纷对朱棣破口大骂,方孝孺垂头丧气,但紧接着也跟着骂了起来。

“不孝子朱棣!你对得起太祖高皇帝在天之灵吗?!”

“太祖高皇帝,您看看这不孝儿孙!”

“动手!”朱高煦懒得听这几个人继续犬吠,直接催促孟章动手。

孟章闻言,立马命人派出马匹,将绳子拴在马鞍上,以五马分尸一人将绳子套在了这四人身上。

伴随着马鞭的抽打声响起,那原本还充满愤怒的谩骂声开始出现惊恐,变得急促。

渐渐地,变成了惨叫……

《明太宗实录》:五月己丑,上入京,执奸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暴昭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辜,遂戮于市。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