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三百二十九章 震惊!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币了!

在塞外,到底拥有多少牲畜,可以成为一个肉食者?能大约等同于大明的乡贤缙绅。

根据墩台远侯的奏闻,需要三百只羊以及九十头牛,对于马匹的数量反而没有要求,十五亩草场供养一只羊,或者喂饱0.5头牛,而这三百只羊和九十头牛,维持这样一个牧群,需要7200亩的草场,到这个地步,可以在草原上称自己为肉食者了。

这样一个牧群,能养大约六十户人家。

随着大明国势衰弱,随着草原的环境逐渐恶劣,草原上的随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而这三百只羊和九十头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标准,草原不只是放牧,也有耕种,也要修建水利,也要翻耕土地,也要种牧草。

而这三百只羊和九十头牛的产出,却不是很高,因为在商贸不通畅的情况下,牲畜的唯一作用就是肉食和奶,再无其他。

而马匹,草原人也不喜欢养,因为养马就意味着不能养羊、不能养牛,必然要饿死人,马匹无法提供充足的供给生活的农牧产品,但又不得不养马,即便是不南下劫掠中原,面对部落彼此的征伐,也需要养大量的马,来保证自己的牧群属于自己。

而王崇古在塞外共计一万两千顷,共计一百二十万亩草场,能够畜养一百七十个牧群,王崇古在塞外的草场规模,是切切实实的万户,因为他这些牧群,的确可以养一万户人家。

朱翊钧在文华殿上,说王崇古是台吉、是鄂拓克、是万户,可不是开玩笑,因为王崇古在塞外的资产,比万户还要多上一些。

王崇古将这些草场,全部献于阙下,也是经过利益权衡的,大明皇帝恩赏的永定毛呢厂的分成,远远数倍于这一万两千顷的产出。

再多拿,实在是不礼貌了,王崇古害怕皇帝看他太有钱,直接把他给抄家了。

而开海阔少万文卿面对京师第二阔少王谦的时候,才会由衷的说:王少爷,太有实力了!

因为王谦家里真的比万文卿家底丰厚。

阔少们面对大明第一阔少和大明第一抠门的时候,又相形见绌了,大明皇帝是真的有钱,万历二年起,在张居正的主持下,国帑每年都要给内帑一百二十万银,专供皇宫开支用度,生财有道朱翊钧,更是把皇庄的生意做的有声有色。

万文卿离开了京师,在天津卫滨海港坐船前往广州,而随行的还有他的同榜、同师、同乡伍惟忠。

没错,伍惟忠说话算话,跟着万文卿选择了当监当官去了。

至于邹元标,被大明皇帝扔到了应昌放马牧羊垦荒去了,当时邹元标要是答应了万文卿的提议,现在三人早就一起前往广州,享受万国美人在侧了。

“万兄,这这这…”一上船伍惟忠人都结巴了起来,这船居然是一条海上画舫,伍惟忠这辈子都只听说过这画舫的名头,从来没有坐过这海上画舫,这让伍惟忠大开眼界,原来骄奢淫逸的生活是这般模样。

这画舫里面,处处都透着一种奢靡,脚下踩着刷着桐油的柚木板,脚步声都是金钱的优雅,美酒、美人自然是应接不暇。

万文卿的仕途真的不是三伏天过火焰山,哪有这样过火焰山的。

万文卿则是一脸坦然,这不是他家的船,是松江孙氏的画舫,包这么一艘船到广州就要五千两银子,但是万文卿真的花得起这个钱。

画舫是兼顾了舒适性的海船,少爷们才肯整天出海游玩,这就是一个铁证,证明了大明当下的航海技术,是安全渡海,而不是在海上和风暴搏命,在安全的保证之下,出海就不再是一件走投无路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一个出路。

“邹元标啊,邹元标,也不知道说他什么好,他早点答应了下来,还用去应昌那种不毛之地吗?”万文卿看着画舫的帆船慢慢升起,略有些留恋的看了眼这北方,他在这里考中了进士,金榜题名天下闻。

而后万文卿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回北衙了!这破地方,谁爱待谁待,他不稀罕!

这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到了冬春交际就刮大风,大风里全都是沙尘,冬天干燥无比的同时,还特别冷,万文卿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

万文卿是有暖阁的,但人不能总是窝在暖阁里不出来,还是要出门的,一出门,就冻伤了细皮嫩肉的他。

邹元标去的地方,连个暖阁都没有,稍有不慎,就会被山林的飞禽猛兽给叼走。

万文卿、伍惟忠、邹元标都有各自光明的未来。

在万文卿、伍惟忠、邹元标离开了京师的时候,京师掀起了一股讨论的风潮,各地杂报,开始讨论张居正的心学和胡直的心学,其实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张居正主张人只要实践,随着践行越走越远,终究会拥有道德,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为那些人生路上必然要经历的坎坎坷坷,想要走出来,就必然要解决问题,张居正的矛盾说、公私论、劳动图说,方方面面都透露着这种思想,有教无类的教化之功。

而胡直则主张,良能、良行,致良知,他不认为一个无能的人可以走下去,面对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弘不毅馁弱之徒,哪来的勇气面对和解决这些坎坷,无能之辈只会躲避,而不是面对,怎么可能有良行,进而有良知。

这种辩论十分的激烈,激烈到连皇帝都被牵扯其中。

张居正的观点,显然占据了上风,因为挺张派认为,大明皇帝是教化的成功典范。

在张居正的悉心教导下,陛下显然比没能克终的道爷、一言不发的先帝,要好许多,英明了许多,至少大明皇帝现在每日都会参加廷议,重要国事,都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去进行处理,这种高效是大明朝前所未有的。

张居正的奏疏中,不乏批评道爷和隆庆皇帝留中不发的奏疏,这种已读不回,让内阁对国事根本无法处置国事,严重影响到了大明朝廷的正常运转。

而且很多时候,不是事情非常的棘手,皇帝不愿意做出处置,宁愿在那里放着,等待时间去弥合一切的伤口,而是单纯的忘记了,内阁催促之下,才把满是灰尘的奏疏下章内阁去办。

而挺胡派也举出了反例,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曾经是裕王府的讲学学士,徐阶道德败坏人尽皆知,先帝也是非常清楚,所以先帝登极之后,没过多久就发现了徐阶的真面目,将其罢黜回籍,高拱和张居正都在裕王府,先帝就不是特别的勤政。

挺张派是现实,是有教无类的保守派,他们打的是皇帝陛下这张牌,挺胡派是过去,是教化不了就放弃的激进派,打的是先帝这张牌。

朱翊钧是很乐意这种哲学上的争论的,思想上的碰撞,一定会摩擦出火花来,这符合矛盾说的矛盾相继释万理的基本观念,有利于大明社会意识的进步和逐渐接近社会存在。

其实朱翊钧本人是挺胡派,因为挺张派的论点,最强而有力的证据,其实站不住脚,万历皇帝本人就是铁例。

就像朱翊钧习武多年,仍然是个锐卒,绝不是个悍将,更不是一个元帅,没有军事天赋这种事,是朱翊钧的遗憾,也是他认可的现实。

自知之明是个好东西,朱翊钧就从来不喜欢让大明第十七步营地三架偏厢战车向右三丈,那是给戚帅的征战增加难度。

不会打仗,但是朱翊钧会搞后勤。

八月初七,大明皇帝一如既往的前往国子监彝伦堂,这是大明皇帝亲自授课的日子,他教的内容,还是老样子—算学。

大明的羊毛生意在茁壮的成长,草原上匹的数量正在稳定的减少,种植牧草的草场越来越多,十五亩草场放一只羊,逐渐可以十五亩草场可以养两到三头羊,全看天意的随水而栖的草原游牧生活,正在被半耕半牧快速代替。

草原的养殖业在快速的发展,草原人一旦失去了马匹,就失去了唯一的优势,机动力,大明和草原和解的真正契机,正在到来。

而耿定向、焦竑师徒二人,对生产做出过精准定义,而他们对生产力,在草原的模型之下,做出了进一步明确的定义。

人,改变自然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先生,胡按察。”朱翊钧笑容满面的看着两个人,今天就是大明风力舆论的决战之日,张居正的有教无类和胡直的天赋论,彝伦堂就是决战之地。

朱翊钧作为裁判,发出了比赛开始的信号,辩论双方,并不是张居正和胡直,而是国子监的监生们辩论,作为大明的明公,亲自下场吵架,还是有辱斯文。

只不过辩论的结果,让朱翊钧极其意外,一直占据了上风的挺张派,居然在辩论中节节败退!

挺胡派拿出了大杀器,胡直的三个门生!邹元标冥顽不灵,万文卿有恭顺之心,敢为天下先尊朝廷号令,第一个报名了监当官,为天下儒生做出了表率,而那个伍惟忠则是趋炎附势,贪图享乐才追随南下。

都是一个师门之下教出来的徒弟,也是天差地别,这不正是说明了天赋的重要性吗?

朱翊钧略显无奈,万文卿那是仕途不顺就回家继承家业,是有退路的,而且京师的窑姐们无法满足万文卿的胃口,再加上王谦花费了三万两的重金社交,又哄又骗,才把万文卿哄骗成了万金买马骨的马骨。

论迹不论心,挺胡派在辩论赛中,获得胜利。

“先生莫失意,朕哪里还有五瓶国窖,冯大伴,给先生送去。”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安慰张居正,这挺胡派不愧是激进派,先插了自己三刀,吵赢了,那是理所当然。

国窖都流向了南衙、海上,供给大明水师了,朱翊钧最近赏赐都没赏赐过国窖,这可是压箱底的国窖了。

“陛下,臣并没有失意,大明这么大,能够容下两个声音的,胡按察所言有理,臣所言亦有理,学说是可以共存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其长而补短,为君子之道。”张居正俯首说道,他真的不是很在意这种论战的结果,无论谁赢,都是大明赢,只要大明赢,就是他张居正赢了。

张居正的格局,和胡直不同,胡直需要名望来进步,和儒学士们不同,儒学士们要学习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张居正作为首辅太傅,他要的是大明中兴。

社会意识的进步,可以进一步指导社会存在的进步。

“先生高义。”胡直立刻说了句马屁,这要是吵架吵赢了,被张居正给惦记上,晚上睡觉被窝里都是张居正的刀。

张居正作为大明帝师,要收拾他一个广州按察,就跟玩一样,再加上张居正作为顶级读书人那些脏手段,胡直是生怕张居正怀恨在心,挟私怨报复。

张居正既然当着皇帝的面说君子之道,自然不会把自己当成反面教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张居正现在最大的政绩,不是新政,而是他培养了一个过于合格的君王,太傅自己当反面教材,皇帝岂不是要有样学样?

“胡按察安心,张某称不上光明磊落,但不是那般没品之人,学术异见罢了。”张居正也没有打机锋,让胡直细品,而是给出了承诺,不会因为这件事迁怒。

就是夫妻也会吵架,张居正和皇帝还会有分歧,只要不是道路上的分歧,就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分道扬镳,胡直并不是新政的敌人。

张居正颇为好奇的问道:“胡按察这次进京述职,所为何事?”

入京叙职的话,胡直已经在吏部做完了,而且陛下也接见了外官,胡直还留在京师,还折腾出这么一出,着实是有些奇怪。

“为凌部堂张目,助其声势,凌部堂查孔府,朝中必然攻讦极多,朝士们不敢责难陈善到午门伏阙,也不敢忤逆陛下,自然要为难凌部堂,凌部堂本就好杀人,风评极差,臣从极南而来,正是为了凌部堂清誉而来,凌部堂是个进士,是个儒学生,好仁,杀人不过是不得不为。”胡直十分确认的说道,拿出了一本奏疏递给了冯保。

胡直入京是有目的的,就是为凌云翼唱赞歌,而且是两广地面的乡贤缙绅、势要豪右们共同为凌云翼唱赞歌!

凌云翼干得好,凌云翼干的对,陛下让凌云翼在山东继续干下去,千万不要再来两广了!

给凌云翼站台的目的,就是让凌云翼在山东继续霍霍山东的遮奢户,不要回两广了。

按照大明官场一般的规矩,凌云翼这轮真的被攻讦的无地自容,是要回到两广的,毕竟凌云翼在两广干的还算不错,凌云翼绝对绝对绝对不能倒,就在山东好好的待着!谁倒凌云翼就是跟两广遮奢户为敌!

“胡按察有心了。”朱翊钧看完了奏疏,颇为认可的点头说道。

逻辑非常完整,凌云翼不是嗜杀成性,是时势逼的他不得不杀人,因为教化行不通,胡直为了给凌云翼说几句好话,可谓是费尽了心机。

两广的遮奢户们,真的知道怕了,他们宁愿殷正茂去拆门搬床,也不愿意碰上凌云翼这样的两广总督了。

王崇古在旁边眼观鼻鼻观心,如同老僧入定一般,却露出了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真的是谁挨打,谁知道疼。

八月初七,京城的论战落下帷幕的时候,远在吕宋的国姓正茂也收到了皇帝陛下的圣旨,宣旨的是司礼监的禀笔太监李佑恭,这个经常四处出差的司礼监大珰,乘坐着水翼帆船,从天津卫一路南下,过山东密州市舶司、过松江新港、浙江舟山、福建月港、澎湖巡检司、吕宋密雁港、最后赶至马尼拉。

马尼拉总督府,已经更名为了吕宋总督府,马尼拉这个城市,也改名为了吕宋,只不过习惯之下,大家还叫这里叫马尼拉,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明只要维持在吕宋的统治,马尼拉这个名字就会消失。

万历六年,已经很少有人把密雁叫做班思兰了,班思兰是红毛番起的名字。

“大珰这是怎么了?”国姓正茂和张元勋、邓子龙迎旨,结果大珰下了船就在地上趴着,实在是让殷正茂等人,摸不着头脑。

殷正茂只好走到了栈桥之上,准备将李佑恭扶起来。

“国姓爷稍待,让咱家在地上趴一会儿,有点晕地。”天使李佑恭趴在地上,不撒手,实在是天旋地转晕的厉害。

李佑恭连连摆手说道:“咱家总是出京办差,去过兰州,也去川蜀,还去过松江,这一趟不过十天的功夫,险些要了咱家的命,这水翼帆船,颠的厉害。”

也不知道那些个海防巡检水上飞们,到底是怎么样适应这水翼帆船的,李佑恭每次坐这玩意儿,都要五体投地缓上很久很久。

墩台远侯夜不收,海防巡检水上飞,大明两大情报体系,都是游走在死亡的边缘,在阎王爷的头上动土,阎王爷看到这些爷,也要憷三分,这些人命太硬。

墩台远侯是真的辛苦,北方的冬天真的会冻死人,到了十月份时候,那冷风都是刮骨刀,一场风寒就能把人的命给拿走,三千人编制的墩台远侯,自景泰二年以来,在北境绵延万里的长城上,不断的搜集着敌情,执行着秋天放火烧荒的任务。

海防巡检水上飞,不遑多让,这海上也非常非常的危险。

李佑恭一直缓了大半天的时间,才算是能站稳,在沐浴更衣之后,李佑恭来到了吕宋总督府准备宣旨。

“这是…”李佑恭看着厚重的总督府城门,总觉得有些怪异,这门实在是太厚了。

殷正茂看着厚重的门说道:“一些小爱好。”

这个门的成分很复杂,当初在两广拆的门和到了吕宋之后拆的门,都按在了这一个门上,看起来就格外的怪异,到了海外的殷正茂,依旧是殷正茂,拆人门厅,搬人寝床的坏习惯仍然保留。

不忘初心。

总督府和市政厅之前的那一组巨人与神战斗的雕像,已经全都被拆除,换成了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钻木取火、夸父逐日、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仓颉造字、嫘祖缫丝、大禹治水等等。

泰西的巨人是否和神战斗,殷正茂不太了解,可中国先贤们,的确跟天在战斗。

不同于大明的棱角分明,马尼拉总督府是个文明交汇之地,这里的建筑物总是充斥着各种线条,比例恰到好处、充斥着各种几何图形、半圆形拱券、充满了各种柱式构图的要素,以穹窿为中心的建筑群,十分精美。

殷正茂在吕宋不是受苦,这总督府的规模要比在两广的时候,还要阔气数分。

李佑恭站在总督府门厅前站定,大声的说道:“国姓正茂接旨。”

“臣等恭迎圣旨。”殷正茂带着吕宋总督府的一应官员跪下接旨。

圣旨的内容很简单,皇帝先是慰问了异地他乡为大明戍卫海疆的军兵、夸奖了殷正茂在吕宋的统治合乎于道,郡下治理欣欣向荣,而后说起了和安东尼奥的交易,需要武力催收货款。

而这一次,皇帝在吕宋部署了三艘五桅过洋船,配套大约三十艘三桅夹板舰和数以百计的战座船,来支持这次的行动。

“国姓爷若是有困难,就只管明说。”李佑恭将圣旨递给了殷正茂,这话的意思就是让殷正茂开条件,武装催收货款,需要朝廷给什么支持。

殷正茂将圣旨妥帖的收好,示意随扈将圣旨陈列于市政厅的大堂,而后十分确信的说道:“并没有什么困难。”

“没有困难?”李佑恭一愣。

“没有,鹰扬伯张元勋、水师番都指挥使邓子龙,咱们在吕宋有困难吗?”殷正茂看向了身后两位将领问道。

张元勋和邓子龙十分确信的回答道:“没有!”

没有困难代表着吕宋方面,将坚决执行皇帝陛下的圣命,不提出任何的条件,不让朝廷为难。

这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吕宋的总督府需要大明的影响力来辐射,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和黔国公府在云南是一样的。

大明朝廷一旦对吕宋产生了忌惮,不需要做别的,只需要一句禁止吕宋商舶到大明往来,吕宋总督府立刻就会失去广泛认可和支持,各种妖魔鬼怪层出不穷,朝廷担心殷正茂在海外,有什么不臣之心,殷正茂更担心失去朝廷,更加明确的说失去皇帝陛下的圣眷。

吕宋总督府的存在,是沐浴皇恩而生,沐浴皇泽而长,是陛下力排众议赐下了国姓,更进一步的政治羁縻,让吕宋总督府的统治变得稳定。

不需要什么条件,皇帝剑指之处,就是大明水师踏平之地。

李佑恭其实是带着圣意来的,陛下给出的条件是三成,这种植园的收益三成归吕宋总督府所有,如果殷正茂要的更多,可以提高到五成,如果还要,那就含糊其辞。

“陛下时常对左右说,泗水伯和鹰扬伯在海外,对着大猩猩龇牙,极为无趣,生活困苦多艰。”李佑恭满是感慨的说道。

张居正老是对皇帝说,汉室江山,代有忠良,中国这杆大旗,从来都是这些忠良,这些脊梁骨撑起来的。

“陛下圣恩怜悯,臣感激涕零,臣在吕宋挺好的,虽然这里是方外之地,不无趣也不困苦。”殷正茂满是笑意的说道:“大珰里边请。”

方外之地的确是礼乐皆失,但不是没有乐趣,比如邓子龙和罗莉安,真的是没眼去看,前几天罗莉安不堪征伐,居然找了帮手,比如张元勋,喜欢拿着鞭子,四处执行鞭刑,殷正茂的乐趣,则是和泰西人斗智斗勇,日拱一卒的蚕食棉兰老岛。

堪舆图填色游戏的乐趣,对于殷正茂而言,刚刚好。

至于困苦,自然没有,除了热之外,对于吕宋顶级肉食者的殷正茂而言,其他的问题,不是问题,他住的总督府,连一个蚊子都没有,那些个土著佃奴,尽心尽力的伺候着殷正茂。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佑恭提及了种植园利益分配问题,先试探性的说出了两成分成,殷正茂也没有过分拒绝,就顺水推舟的收下了。

利益,是互相捆绑的不二法门,这两成的利,是吕宋总督府把陛下意志实现贯彻该得到的,属于武力入股。

张元勋和邓子龙互相看了一眼,眼神都比较惊讶,因为殷正茂总是反复说,不用求,好好做事,陛下自然会给。

这老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你不要,皇帝真的会给?

答案是肯定的,吝啬如陛下,也是给了吕宋地面两成的厚利。

李佑恭本来就拿两成出来做试探,给了讨价还价的余地,结果殷正茂还是没有讨价还价,李佑恭放下了酒杯,左右看了看,用恰好四个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陛下知国姓爷辛苦,特地嘱咐,再拿出一成来,给国姓爷,国姓爷人在海外,用钱的地方海了去了,朝中大臣喋喋不休,国姓爷勿虑,陛下和先生在朝,贱儒们翻不出什么浪花来。”

张元勋和邓子龙猛地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的端起了酒杯说道:“大珰,喝酒喝酒。”

只进不出的貔貅,居然也有爆金币的时候!

实在是让两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浪里白条惊骇不已。

别说他们没见过,大明朝谁见过这场面,那可是三成利,陛下说给就给了?!

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