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二百二十一章 资源锁死科技树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二百二十一章 资源锁死科技树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1:20:50 来源:蚂蚁文学

帝国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如此的强大,能够承受小的失误和问题。

大明帝国的人清楚的意识到大明帝国要亡了吗?是不清楚的。

就连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开始北伐的时候,他都不清楚自己要把大明给灭了,甚至还打算着若是战事不顺,朝廷愿意封王招安,他也是可以暂时答应下来,再做图谋。

对于蔓延整个大明的民乱,对于京畿的皇帝和大臣而言,都是远在天边发生的平叛战争,即便是大明短暂战败,也一定会赢回来,因为崇祯九年的时候,崇祯皇帝刚刚将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在京师斩首示众。

在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宣布自立为帝的时候,京中的百姓对西北的平叛漠不关心,依旧在一如既往的抱怨着糟糕的天气,而朝中的大臣们京堂百官们,对于彼此倾轧依旧是充满了热忱。

几乎没有人能够感受到末日将至。

在皇帝和京堂大臣们的眼里,穷民苦力究竟是什么?他们不是具体的人,只是一个个冰冷的统计数字,和统计数字共情,是一个很稀缺的能力,没有到自己具体身边的时候,就不会有那种急迫的危机感。

即便是万历五年春,张居正在朝中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苦权豪救黔首的政治正确,但这只是一种叙事风格,大家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继续玩着权术的游戏,比如毛呢官厂在夏天上工,热死了三个人,言官们在借机倒王,而不是想着改善工场的环境,让这类的悲剧不再发生,更不是更加关心小民的死活。

所以朱翊钧从来不认为阻碍进步的古墓派是愚蠢的,在表现上,他们复古、迂腐、冥顽不灵、拒绝进步,但其实这些人全都是精于算计,非常清楚如何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表面上,争抢的是要不要官厂聚敛兴利、或者要不要支持新政,但其实争的还是头上的官帽、胸前的补子,和兜里的银子罢了。

指望着肉食者为广大穷民苦力着想,本身就是缘木求鱼。

而朱翊钧之所以一直要鼎力支持张居正的新政,甚至还要变本加厉,是因为他切实的知道,大明会亡,而且就亡在万历年间,所以他做事一定会比张居正更激进。

这也是朱翊钧和张居正有政见之别的根本原因,张居正当国仅仅五年的时间,大明已经有了振奋之意,这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只要皇帝或者当国的首辅愿意,振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若是真的有什么危难之事,只需要再找出一个张居正就可以了。

可是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张居正之后,便再无张居正了。

在崇祯年间,不是没有人想要把张居正的新政,再捡起来,考成法、清丈、还田、海漕、六册一账、强兵、给武将事权、整饬学政、度数旁通等等,但是到了那个时候,已经完全捡不起来了。

大明的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了完全不可调和的地步。

这就是朱翊钧让廷臣们感觉到由衷的恐怖的原因,不是皇帝嗜杀成性,滥杀无辜,五年时间,皇帝连廷杖也只打了一次,最大的案子,也不过杀了七百多个人,这在大明漫长的历史上,不算什么新鲜事。

朝臣们感到恐怖的原因,是皇帝有大爱也有无情。

这种大爱是对统计数字的大爱,而这种无情是对具体的人的无情,陛下对那些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充满了爱,却对具体的人,没有任何的怜悯之心。

武清伯李伟,这个皇帝的亲外公,因为给张四维说情,差点被一箭给射死,驸马都尉姑父许从诚,直接被自杀,西北族党,七百多个人头被拿去。

这就是朱翊钧为何编制这个精纺毛呢的财富神话,只要穷民苦力们不会被这件事给冲击到,那朱翊钧就不会停手,会一直进行下去。

“先生,他们把银子都换成了大布,他们没钱的时候,会不会去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入局,这毕竟是个难得的发财的机会。”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张居正询问,势要豪右们的反应。

势要豪右不会立刻带着穷民苦力们一起发财,但是自己手里的银子用光的时候,必然会通过庞大的关系网,把这个发财的机会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参与到这个赌局之中。

当下的大明的社会环境,和后世不同。

后世可以通过解银行来欠下庞大的债务,借着大而不能倒、借着窃国者侯的基本逻辑,来将风险均摊给整个社会,当债务庞大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只能通过超发货币来填补这个窟窿,而超发货币带来的恶果就是通胀,承受代价的是整个社会。

当下的大明,并没有银行这种东西,大明的货币也不是钞法,而是钱法,金银铜在大明是贵重金属,他们拥有使用价值,也拥有交换价值,金银铜的稀缺性就造成了,借钱借的都是真金白银,承受代价的只是势要豪右。

“会。”张居正吐了口浊气,他这次请求觐见面呈,是为了劝小皇帝仁恕之道,势要豪右也是陛下的子民,陛下为何要如此对待自己的子民呢?

势要豪右们会不断的蛊惑更多的同类,参与到这一场膨胀的盛宴之中,哪怕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一戳就破的泡沫,但是他们会不断的拉人进来,参与到这个泡沫之中,这样才能把这个泡沫维持下去。

“当亲朋好友们都拉完了,他们就该四处借钱了,这个泡沫必须继续鼓吹下去,否则这个泡沫被戳破的那一刻,会有多少人家毁人亡,先生觉得他们会四处借钱吗?”朱翊钧继续平静的问道。

“会。”张居正再次俯首回答道,一颗从悬崖上滚落的石头,没有人能够阻挡他,反而会越滚越快,因为后面有太多人的在推着他,哪怕是负债累累,也会继续推下去,因为只有这样,自己、自己家族的财富,才不会化为泡影。

但是这颗从悬崖上滚落的石头,会不会砸死大明,是张居正必须要考虑的。

张居正自己塑造了苦权豪救黔首的政治正确,导致陛下只看到了权豪的消极作用,而看不到势要豪右们的积极作用。

当然在当下兼无可兼,并无可并的社会环境下,谈权豪的积极作用,也显得极为可笑,即便是松江孙克毅孙氏有些恭顺之心,因为赚的太多了,不断的纳捐,促进大明开海事的发展,但也就一个孙氏而已。

张居正想要为大明权豪说话,但是又找不到什么好的理由,哪怕是这些商贾,能够做成哪怕是一间毛呢厂,张居正也可以说权豪们在解决失地佃户中的积极作用,但是毛呢厂已经如火如荼到了这个地步,权豪们仍然不能做成。

面对繁琐的工场,权豪们选择了炒精纺毛呢,这个选择本身就跟朝廷安置失地佃户和流民,产生了冲突。

现在仍然没有民间商贾能把毛呢生意做成,其实还是因为成本。

毛呢官厂的主要盈利在粗纺毛呢上,因为精纺毛呢大部分都送到了宫中,而粗纺毛呢的价格,需要极力压低成本,在永定毛呢厂还在扩张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将成本继续向下压榨。

张居正没有再劝谏了,否则自己就跟泄泄沓沓不停废话的言官一样的无趣了。

势要豪右们实在是太懒了,张居正也只能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是的,势要豪右们是懒,不是蠢,也不是无能,只是懒,能躺着赚钱,就绝对不办工场,因为办手工工场很是辛苦,要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赚的也是薄利,哪有哄抬毛呢价格赚得多?

躺着收租割韭菜,的确比办工场更加轻松。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选择了妥协,继续说道:“先生,这个贸易里,人的贪婪展现的一览无余,但是他们同时也会慢慢发现,自己的真金白银,换的是布绢,而后为了把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一定会摆脱燕兴楼,自己去建一个交易的地方。”

“这是朝廷需要留心之处。”

“臣领旨。”张居正俯首领命。

朱翊钧安排好了组合拳,来掏干大明势要豪右的人形银矿,榨干他们所有的白银价值。

“陛下,陕州民女王夭灼,可还伺候在陛下左右?”张居正谈完了毛呢泡沫的事儿,又询问起了关于王夭灼的安排。

张居正上次见王夭灼,还是盘账的时候,王夭灼拿着算盘,也不知道这位是不是称陛下心意。

“还在朕身边伺候着,挺好。”朱翊钧一开始没听明白张居正为何问起王夭灼来。

“昨日仁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谕礼部选婚,遴选秀女。”张居正这才讲明白了自己觐见的第二件事儿,太后下旨礼部选婚。

陛下已经十五岁了,万历六年陛下就该大婚了,那么万历五年正月就要开始选秀女入宫了。

是的,为了不让小皇帝和皇后做表面夫妻,为了让皇后可以母仪天下,要提前遴选,入宫培养半年考察清楚后,才举行大婚礼。

这次只是选婚。

一共选三人。

如果王夭灼还算称心的话,那就选再选两个就够了。

“这是不是太早了?”朱翊钧听闻,眨了眨眼说道:“先生像朕这般年纪,在做什么?”

“臣十五岁的时候,应该是中举那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了婚期。”张居正回忆了下,自己好像中举了,之后很忙,要四处拜师游学,还要考进士,无暇顾及婚配之事,这年头,婚事也是父母命定。

“先生多大完婚的?”朱翊钧听闻好奇的问道。

“嘉靖二十五年,臣当时已经二十了。”张居正俯首说道。

他大婚的年纪比较晚,算算时间应该是在嘉靖二十五年,之所以这么晚,是因为爷爷的丧期,婚期推迟了三年,所以才二十岁完婚。

嘉靖二十六年他金榜题名,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的结发妻子喜讯,结发妻子顾氏离世的消息传入了京师。

张居正的一生波澜壮阔,似乎他的一生只有政务,是一个无情之人,但张先生是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嘉靖二十七年,张居正在亡妻去世一年后,写了一首诗悼念,而后没过多久,又写一首。

这也是张居正一生中,少数流露感情的两首诗,多数的时候,张居正都像是个冷漠无情的政治机器。

“朕听闻这选秀女,可是要榜谕北衙八府、南衙三府、河南、山东二省,如此大动干戈,还要派有司选验,验堪中者,带其父母进京来看,着实扰民,朕以为再等等也好。”朱翊钧以扰民为由,想要拖一拖。

“陛下十六岁为出幼之年,英宗皇帝九岁登极,正统七年正月大婚;武宗皇帝十五岁登极,次年八月成婚;世宗皇帝十五岁登极,嘉靖元年九月成婚;皆在十六之岁,祖宗成法不可违逆,臣素性愚昧,不信阴阳选择之说,陛下凡有举动,只据事理而行。”张居正这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皇帝之所以要这么早的大婚,完全是为了后代。

后代,就是最大的事理,宋仁宗就是再想推行新政,他没有子嗣继位,他就是推行不了新政。

所以,皇帝这最大的事理,就是大婚,生子。

朱翊钧看张居正的神情就知道,这件事是争不过了,在这件事上,张居正非常坚决,就三个字,拖不得。

其实朱翊钧也预料到了这个结果,从陈太后、李太后直接下懿旨到礼部,就知道这件事是朝廷的头等大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朱翊钧同意了选婚选秀女之事,同时也强调了不要太过于惊扰百姓才是。

“惊扰百姓,就是正统年间那样,选秀女,一选,轻者几百,重则几千,寡妇都吓得嫁人,生怕被选入宫做了宫女,就选二人,没必要大动干戈。”朱翊钧进一步明确的做出了指示,是否过于惊扰百姓,就在于数量。

正统十三年,英宗皇帝选秀女直接弄了四百人入宫,四百人看似不多,但要知道这些本身就是经过了很多轮的遴选,就知道在地方、在民间,闹出了多大的风波来,连寡妇都被吓的嫁人了。

绝对数量只有两人,遴选起来,就不会那么麻烦,而且正宫已经在皇帝跟前了,那就更不会惊扰广众了。

“殷部堂说吕宋也有美人送来遴选。”张居正面色复杂的说道,这件事礼部负责,殷正茂上次回京还专门询问过张居正皇帝大婚之事,当时殷正茂就说要送美人入京。

万一皇帝就爱学外语这一口呢?

“泰西人?”朱翊钧一愣,眉头紧皱的问道。

张居正点头说道:“泰西人。”

“送吧,送来了给皇叔送去。”朱翊钧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法子,皇帝的妃嫔涉及到了皇位更替,在皇位更替没有完全确定下来的时候,他是不会纳外番女子入宫,这容易造成各种各样的乱子,但是殷正茂作为国姓爷,配合朝廷政令,小皇帝又不太好直接拒绝。

送给皇叔朱载堉享用。

“臣遵旨。”张居正俯首领命,脸上露出了笑意,殷正茂必须要表达自己的恭顺之心亲亲之谊,毕竟是国姓正茂,小皇帝也要表达简在帝心和圣眷正隆,这些外番女子自然可以入京来,只是入京后,都送给皇叔,皆大欢喜。

小皇帝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大家都非常体面。

张居正离开去草拟选秀女的黄榜去了,而朱翊钧则是拿出了《变形记》继续研读泰西的文化。

变形记共有十五卷,250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故事,而朱翊钧手里这本已经是经过了不知多少次加工后的变形记了,朱翊钧手里这本是没有翻译过的,他的外语已经极好,不需要继续弄个泰西嫔妃一起学外语了。

皮格马利翁,是一个塞浦路斯的国王,也是个雕塑家,出于对于女性堕落和放荡不羁的反感,皮格马利翁决心终身不娶,他以象牙雕刻出了一个女子,向爱神祈祷赋予雕像生命,爱神满足了皮格马利翁,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是个神话故事,皇叔朱载堉知道后,一定有话要说,不是什么事儿都可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比如小皇帝的艺术细胞,熏陶了几年,皇帝依旧没有任何研究乐理的兴趣。

二十世纪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根据这个神话故事,创作了一本名叫《卖花女》的讽刺剧。

卖花女讲的故事是:上层顶流人士,一个拥有公爵荣誉的教授和一个上校打赌,用街边卖花女伊莉莎做实验,用六个月的时间,将卖花女训练成为出身名门贵族的小姐。

教授成功的将卖花女塑造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闪耀女子,但是教授奉行独身主义,并不打算和卖花女结婚,卖花女既成不了尊贵的公爵夫人,也无法再回到菜市场卖花。

王夭灼似乎非常符合这个故事,一个出身贫寒、朝不保夕、身负血海深仇的她,因为皇帝要见外官、县丞、耆老、百姓,从河南陕州来到了京师,陕州卢氏被皇帝查抄,王夭灼报仇雪恨,在内书房读书,被太后喜欢、跟随郑王世子学习音乐和算学。

如果朱翊钧不喜欢,王夭灼既成不了皇后,也无法再次回到贫寒的境地,她似乎无法安顿自己。

但朱翊钧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王夭灼的算学已经登堂入室,可以参与到内书房盘账之事中,而且历次盘账,都有王夭灼的身影,即便是皇帝不喜欢她,她也可以做个太后身边的宫婢,帮太后梳理宫中账本,即便是出了宫没人敢讨她做婆娘,她也能够很好的安顿自己。

朱翊钧不由的想到了最近饱受文官攻讦的鸿胪寺卿陈学会,外室、私生子,这些事儿,在泰西根本不算什么,西班牙很喜欢联姻开疆,联姻开疆不是说只需要联姻就足够了,联姻是为了获得宣称。

在巨额暴利之下,一些商贾再次开始试探性的营造毛呢厂,因为皇庄的官厂志书的销量再次增高,这一次再次下场商贾们,不像上一次那么莽撞,一口就想吃个大胖子。

一些商贾选择在永定毛呢厂周围,兼并一些小型的手工工场,这些工场主要负责为官厂供货,比如清洗羊毛;有的商贾则瞄准了羊毛的采买、初加工和运输,有的商贾则看向了粗纺毛呢的集散,这些都是有利可图的。

这一次,势要豪右们终于肯选择脚踏实地,选择一步一步来。

朱翊钧其实也希望,大明的权豪们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积极作用,官厂的扩建受制于朝廷风力和僵化的影响,速度并不是很快,权豪们愿意入场,办一些手工工场,朱翊钧还是很愿意看到的。

但是,很快,朱翊钧就发现,新的问题出现了。

这些势要豪右支持的商贾们,为了利润,开始克扣穷民苦力的工钱。

这是一种路径依赖,失地的佃户、城中游手好闲的游坠、逃所的军户,在这年头,几乎等同于奴隶,有些活不下去的游坠,自己敲了铃铛,当阉奴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对于商贾们而言,欠着暂时不给工钱,是一种非常合理而且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之事,无事可做给你点活儿干就不错了,还想要钱?

如果是过去,匠人们顶多换个东家继续干活,但是现在不同了,官厂在扩张,需要大量的人手。

这就造成了押两个月、三个月不给工钱的工场开始无人可用,而官厂的用工成本,居然在进一步的降低,扩张速度进一步的加速。

筛选开始了,生意场上总是这么的无情,任何路径依赖在新的行业里都会变成致命的缺点,而改变,需要昂贵的成本和代价。

朱翊钧不只是关注毛呢厂的众多矛盾和冲突,他的目光看向了西山煤局。

在正月十三这天,隶属于工部的西山煤局正式挂牌成立,这代表着筹建工作已经结束,而今天朱翊钧将亲自前往西山煤局,既是表达政治上的支持,同样也是践履之实的寻找一个答案。

把山伐木砍成一个秃山,也不用煤,到底是因为风水这种事儿,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工部尚书郭朝宾领着陛下向着门头沟而去,朱翊钧终于见识到了大明朝的开矿。

“这口井,就有四十五丈?”朱翊钧站在一口窑井之前,看着郭朝宾惊讶无比的问道。

四十五丈,一丈大约一层楼的高度,约等于后世五十层楼的高度,窑井,是一口很深很深的井。

“家有半口粥,不到门头沟。”郭朝宾十分无奈的说道,窑民是穷民苦力,靠力气挣钱,冒着天下的危险,下井作业,结果煤抬上来,还不见得能领到工钱,这就是窑民的生活现状。

“朝中有御史说,既然西山多煤,而煤多来自于门头沟,那就在卢沟桥设一个抽分局,抽分往来收税便是,为何要筹建煤局,多此一举。”朱翊钧站在窑井的门前,黑洞洞的洞口内,就像是择人而噬的血盆大口一样,吞噬着无数人的生命。

朝中御史的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典型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驸马都尉们在西山开煤,那就让他们开就是了,只要抽分,朝廷拿到税赋便是,为何还要亲自下场筹办,连皇帝的亲姑父都搭进去了。

当这个深不见底洞口出现在朱翊钧的面前时,朱翊钧确定了筹建西山煤局的重要性。

因为朝廷设立抽分局,抽分掉的税收,一定会被变本加厉的摊派给窑民,而窑民本就是用命在赚生活所需,再被克扣,后果可想而知。

朱翊钧一直清楚的知道,大明开采煤矿不像英格兰一样简单,三丈之下皆是煤,但完全没料到会这么难。

科学是理想,讲究的是可能性;工程是现实,讲究的是可行性。

西山煤局当下的开采,完全是基于庞大人力的挖掘,供应京师所需,至于每年死多少穷民苦力,不过是数字而已。

朱翊钧看着这个窑井,没有选择进去,跟着自己的所有人,都不会允许小皇帝下井,因为实在是太危险了,但是朱翊钧还是在煤局的矿产附近转悠,而驸马都尉李和也跟在左右,皇帝看的窑井就是普水沟窑。

这口窑井本来是李和的,他把家里的六口窑井拿出了三口,让朝廷的西山煤局官厂,连成了一片。

“需要长时间的抽水、需要长时间的通风换气防止煤气(瓦斯)堆积、需要马力将煤炭从井下拖上来,总之需要动力。”朱翊钧看完了普水沟窑,确定了眼下西山煤局迫切需要的东西,蒸汽机。

没有蒸汽机开窑采煤死伤众多,只有活不下去的窑民才会下窑,点出蒸汽机的科技来,又需要海量的资源堆出来、烧出来、浪费催生出来。

没有海量的资源去投入,技术就不能进步。

资源锁死科技树。

英格兰的煤炭从十五世纪就开始开采,他们那边的煤是这样的,1米土…10米土、10米以下全是煤,大明这边是1米土…10米土…地下水…石头…69米石头…151米煤矸石…煤,开采难度极大,但是又迫切需要。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