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开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

一年216万两白银的花销,很贵,但是真的很值得,而且户部和兵部商量着把宣大的军费,尤其是关于马价银砍一砍,这样一来,其实就没有想象的那么贵了。

这就要说到六月份的时候,内承运库太监崔敏等内官,以陛下大婚要用金珠宝石等,引旧例请行户部采买,这在内外廷的争斗中叫侵吞外库国帑。

在嘉靖年间的斗争结果和祖宗成法是,公私分明,分清楚内帑和国帑。

但是到了嘉靖末年、隆庆、万历,便普遍不再被遵守。

在文官的立场看来,这就是损公肥私,在宦官们看来,王者无私,什么公家私家,天下都是老朱家的,让你户部买点金银珠宝大婚,废话为何那么多?

若是不心怀天下之辈看来,国帑不过是官老爷们的私库,予取予夺,做点账的事儿罢了,官老爷们拿得国帑的钱,皇帝拿不得?

官老爷们批个条子随意支取,皇帝批个条子便不能支取,这是何等的道理?这天下到底是皇帝的天下,还是你们这些官老爷的天下?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了解大明财税运转的基本逻辑,进而产生的错误想法,除了皇帝能批张条子拿钱以外,其余都不是批条子就能拿到的。

入库的银子出库的手续是极为繁琐的,官老爷们拿钱都是在入库之前和出库之后。

比如严嵩就喜欢来时候拿,给嘉靖皇帝一百万,自己拿二百万,国帑入一百万;比如王崇古就喜欢在去的时候拿,宣大长城暴露出来的大窟窿,让王崇古、马芳、宣大的参将们都付出了不同程度的代价,尤其是王崇古,自己把侵吞的吐了出来。

兵部阅视侍郎吴百朋就点了王崇古这个雷,炸的王崇古灰头土脸,回到宣大用了两年才把窟窿堵上。

国帑太多人盯着了,宫里的宦官,天下百官臣僚,哪个不是人精?

所以才要不停的修长城,营堡,大建大家都赚大钱。

入库之前叫杀贪腐之风,出库之后叫监察,这都是存在着普遍的制度设计,阅视郎中就是专门巡查长城鼎建,之前朝廷甚至连监察的手都伸不进去。

经过了户部尚书的说明,大明现在完全足够有能力将京营扩军到十二万,十二万一个足以改变大明格局的恐怖数字。

“诸位明公,有反对的吗?”朱翊钧的笑容一如既往的阳光灿烂,但是话里的意思,带着浓重的威胁。

朝臣们不肯多言,在朝臣们看来,皇帝就是在作茧自缚,戚继光是谁的人?是张居正的人!张居正掌文,戚继光掌武,到时候文武都被张居正一人掌控,看你小皇帝说话还管个屁用!

张居正在掏空你老朱家的统治基础,你皇帝忠奸不分,张居正撅你皇位的时候,看你皇帝怎么办!

今日因,明日果,到了戚继光领着京营逼宫的那天,后悔莫及!

“臣以为,等陛下稍壮再言扩军为宜。”葛守礼左右看了许久,站了出来俯首说道:“陛下,臣知元辅、大将军忠贞,庙算廷议,元辅从不敢违抗圣意分毫,若有分歧,也是责难陈善,从不敢逾越半分。大将军常入掖廷教陛下习武,恭顺有礼。”

“臣知,廷臣知,然天下不知也。”

葛守礼不是反对扩军,而是反对现在扩军。

现在扩张到三万,就很好,足够用了,等到陛下壮年,亲政之后,再扩充到十二万,陛下还这么年轻,何必着急呢?

廷臣包括葛守礼在内,其实都清楚的知道那条线,就是张居正不再以考成法苛责百官,张居正就有了逆反之心的那条线。

其实说张居正有逆反之心,是很不符合张居正的践履之实,考成清丈还田振武海运,哪一件事不是在权豪缙绅的肺管子上戳?张居正的新政得罪了太多太多的肉食者了,张居正稍微流露出一点逆反的征兆,就立刻被打倒了。

哪怕没有流露逆反征兆,难道不能以莫须有和意欲为击败吗?

但是天下人不知张居正忠心,连张居正门下,都可能搞不太明白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能看到、抓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且彻底贯彻缓解主要矛盾的政令,纾困危局,那是一种恐怖的政治天赋。

张居正的门下大部分也是看不清,也是分不清的。

葛守礼反对无限污蔑张居正威震主上,但也反对张居正的权力无节制的增长。

“先生?”朱翊钧听闻葛守礼的担心,面色变得凝重了起来,看向了张居正,询问张居正的意见。

张居正面露沉思,葛守礼听从了杨博的话,遵从主上威福之权,他这么说也这么做,而且践行的很好,担心的也很好。

“臣无法剖心自证,臣以为葛总宪所言有理,暂扩军至三万,等到万历六年,陛下大婚之后,再次扩军到十二万?”张居正选择了葛守礼的解决之法。

陛下大婚之后亲政。

张居正一直打算到那个时候退休隐退,研究下算学和天文学的万物无穷之理。

小皇帝令人很放心呢,他就是不当元辅了,也是楚党的党魁,若是陛下玩不过朝臣,可以呼叫他这个先生出来救驾。

“明年扩军到十二万,朕不急,可是大明急,朕现在就挺壮的!”朱翊钧听张居正说完,仍然选择了扩军十二万的打算。

朱翊钧直接在奏疏上朱批让掌印太监冯保拿来了宝玺扣在了上面。

朱翊钧不怕,若真的有那天,戚继光提着剑砍他头颅的那天,他也认了。

能被戚继光提着剑砍脑袋,朱翊钧这皇帝得当的多失败、多荒唐,才会招致如此祸患?

葛守礼摇了摇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陛下这个人就很有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张居正和戚继光二人出列,俯首说道:“谢陛下隆恩。”

习武的时间,群臣们回官署办事,小皇帝则一直在京营操阅军马,这看看,那看看,就像是个好奇宝宝一样,大明京营一切如常。

永乐皇帝北伐之前下给太子朱高炽诏书,千叮咛万嘱咐,就是瘸了,每天爬也要爬到京营去,让京营将士知道皇帝到底是谁,就这个动作就足够让京营逼宫之前,直接分化了。

这个祖宗之法的设计,简单笨拙而行之有效,除了皇帝大夏天的骑着马去京营实在是有些累以外,没别的坏处。

朱翊钧也在校场策马狂奔,而后搭弓射箭,骑射,三箭皆没有上靶,全空了。

他有些懊恼的翻身跳下了马,眉头紧皱的说道:“朕这骑射练了很久,怎么就是射不中呢?”

“陛下,这骑射本就难中,人马合一说得简单,以臣之经验而谈,人马合一,换匹马,臣也不敢说三矢皆中,骑射很难,却没什么用。”戚继光这话说的可是践履之实,骑射在战场上,射不过火炮、火铳和步射营。

戚继光十分认真的解释了他为何不提倡骑射,这骑射通常就是比拼武艺的时候才用得到,骑射不如步射的原因,不是火器,而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骑射的弓最大不过六十斤,这就是射程劣势。

六十斤即便是吊射,骑射也不过六十步,而步射强兵,二等弓就百斤了,所以在很多时候,轻骑骑射多数都是骚扰作用,大明组建骑兵营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杀和扩大战果。

李如松也很认同,骑射这东西射程不如步射,开花弹的火炮是发展趋势。

“戚帅会的朕也要会。”朱翊钧还是要练,有没有用,那必须要会。

戚继光和李如松互相看了一眼,都是摇头,跟他们这些天生将种比武艺,其实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朱翊钧还真的跟天生将种比拼武艺,李如松这个大明悍将,破阵猛将,在朱翊钧的刀风之下,毫无还手之力!

朱翊钧觉得李如松演技拙劣,李如松说这不是显得陛下打得好吗?

李如松有恭顺之心,他一个一百八十斤的壮汉,欺负一个十四岁的孩子,那不是胜之不武吗?

蓟州、永平、山海关三镇一共十万军兵,这些军兵都是戚继光训练的,能开一百二十斤虎力弓的一共有28人,十万分之二十八,而李如松就是能开虎力弓的悍将。

李如松认为,皇帝陛下到了壮年,绝对能开得动虎力弓。

小皇帝第一次操阅军马结束,相比较固定的初三上朝,二十九日月考,讲筵还会休息两天。

在戎事上,皇帝每日都要来京营操阅军马。

这也是个信号,若是皇帝哪天开始怠政了,操阅军马一定会取消,这是皇帝日常中最累的一件事了。

朱翊钧回到了宝岐司开始了每日的日常,而奸宦冯保呈送了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标签,磁吸的,在批红之外,司礼监会对这个臣子贴标签,标签的内容分门别类。

标签具体分为:出身、党派、学派、座主、考成等等,以张居正为例:军户、二甲进士,楚党、矛盾说、潘晟、上上、与前刑部尚书姻亲等等,王世贞则是:簪缨之家、二甲进士、徐党、复古说、潘晟、中下等等。

给人分类,这种活儿,是非常违背儒家的那套理论,都是陛下的臣子,还要分个三六九等不成?你司礼监给人贴标签,问没问过本人的意见?所以冯保用磁吸帖,而不是用批红,磁吸不会留下痕迹。

当然了,冯保本身就是奸宦,做点奸佞的事儿,那是非常合理的吗?

朱翊钧非常惊讶的说道:“王世贞原来是徐党吗?”

冯保十分确信的说道:“当初因为王世贞父亲平反之事,徐阶出力甚大,徐阶过寿,王世贞无论在何处,都会寄送贺表和礼物。”

“你这个标签法很好,日后就这么贴。”朱翊钧非常认可冯保的做法,不贴标签,朱翊钧还要翻阅他们的生平去了解他的基本逻辑,尤其是这个考成法的标签。

朱翊钧处置了二十多本奏疏,这都是需要皇帝亲自处置的。

阅视宣大兵部右侍郎王宗沐上奏说:阅视重务,三年一遣,文卷易湮,查阅何据?乞将开报过三镇钱粮、兵马、修工丈尺数目文册,及驳查往复昭案,令该司收贮以竣交付台宪查理,永为定规。

之前的阅视是三年一次,查完也不留档,现在不了,兵部衙门要收贮文卷后,交付给都察院,方便查理,而且要一直如此。

朱翊钧准了,阅视边方是监察,这本来就是为了防止长城鼎建出现之前那种大窟窿。

户科给事中光懋上奏劝皇帝不要采买金银珠宝用以大婚,理由是:事关君德虽微必矜,费出民膏虽公必惜,顷各边年例约于昔而倍于今,今议脩河、议开海、议蠲赈、况属两广军兴,捉襟露肘而忽焉?

户部不答应不是没钱,怕形成惯例,皇帝伸手习惯了,会一直批条子拿钱的。

“告知承运库太监崔敏,大婚以黄铜为金、铅锡为银、药玉为珠、琉璃为宝,莫要再请。”朱翊钧朱批了这本奏疏,铜锡璃玉,这不就凑足了金银珠宝吗?

“陛下,这与礼不合,就是外廷不答应,内帑也有的是银子。”冯保面色惊讶的说道。

“这叫以退为进,你看吧,明天户部、礼部,就要说一定要买了。”朱翊钧笑着说道。

以退为进,是一种朝臣惯用的伎俩,朱翊钧也会这一招,管它新鲜不新鲜,管用就好。

亲政之前,失礼这种事,丢脸的难道是皇帝吗?

果不其然,一听皇帝要用铜锡璃玉,第二天廷臣们就答应买了,不买不行,因为所有廷臣都知道,小皇帝这脾气,绝对干得出这么丢人的事儿,但是要国帑和内帑对半出钱款,不能国帑独支,这件事才算是落下了帷幕。

廷议还在继续,一份塘报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而围绕着这份塘报,两种风力舆论在朝中开始撕扯。

古北口兵败。

万历四年六月,董狐狸率军攻打古北口,大宁卫能护得住喜峰口四个重要关隘,却护不住古北口,董狐狸索赏不成,从鸽子洞潜入偷袭黄榆沟,本来打算击破古北口,入寇京畿,逼退大宁卫戚继光。

参将苑宗儒及密云总兵汤克宽击败了董狐狸,董狐狸吃了个败仗不得不败退。

汤克宽、苑宗儒、中军把总傅楫、千把总高大朝、苏学等率军追杀,结果在十八盘山中了埋伏,总兵、参将、把总、千把总以及八百边军阵亡。

董狐狸再进攻古北口,又被守军击退,最终董狐狸未能成功攻克古北口,大宁卫愈加稳固了起来。

蓟辽巡按御史刘良弼,上奏劾失事将领,及提调入卫官高廷相、密云兵备钱藻、京营总兵戚继光、抚臣杨一鹗等人,弹劾论革。

而兵科都给事中裴应章,则以训练南兵全无实用,废时玩寇,理应重治戚继光罪。

这案子简单归纳一下就是下路在破塔,中路送人头。

谭纶看着奏疏啧啧称奇的说道:“瞧瞧,这大宁卫大明是大获全胜的,而从里面挑出一件局部战败,连带着戚继光、杨一鹗、钱藻都要重罚,还要重治迁安伯的罪,这意思是我这个兵部尚书也要一道坐罪了。”

“啧啧,刻意片面、避重就轻也。”

谭纶非常反感这种倾轧,输了要死,赢了还是输。

汤克宽被王世贞的父亲王忬提拔,而汤克宽的战亡本身不是防御出现了问题,而是在追杀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戚继光在大宁卫给汤克宽的将令是守住古北口,汤克宽守住了,追击被埋伏。

“戚帅不反驳两句?”谭纶询问着戚继光的意思。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就是从鸽子洞进攻黄榆沟,最终破古北口南下,兵科给事中说练兵全无实用,若是无用,总兵、参将阵亡,古北口又是如何守住的?”戚继光对于其他的不反驳,唯独对于练兵无用之说,不赞同。

他可以被革罢,但是练兵振武一定是要做的。

密云总兵汤克宽出关作战,被敌人设伏击杀,大明古北口却守住了,不恰恰说明练兵有用吗?

朱翊钧拿着那本奏疏,连连摇头说道:“兵部已经回复了兵科给事中和巡按,给事中和巡按,仍然不可罢休,言:主将兼统全镇,有失均宜坐罪,岂能以大小、远近、坐令、功过,推避致失事罪。”

汤克宽不遵征虏将军命令战亡,抛开事实不谈,你戚继光难道没有一点错吗?

“把二人宣来。”朱翊钧对着冯保说道:“不是要说法吗?朕给他们个说法。”

刘良弼、裴应章很快就被宣到了文华殿,进殿之后,恭敬见礼。

朱翊钧将奏疏拿在手里,也没让二人平身,他平静的说道:“尔二人所奏,兵部已经有了答复,朕也批阅,说,汤克宽之死为国捐躯,求速胜所致。尔二人的意思是要朕追究汤克宽不遵征虏将军令的罪责吗?”

之所以不追究汤克宽的罪责,实在是汤克宽想让大明军赢,彻底站稳了大宁卫,北方无边衅,想要从古北口外做出一些突破,协助戚继光,逼迫土蛮汗从大宁卫撤军。

汤克宽知道出战凶险,亲自领兵,结果还是中了埋伏。

北虏被戚继光和李成梁打的抱头鼠窜,不代表北虏不强,只是戚继光和李成梁更强而已。

“汤克宽战亡,皆因戚帅见死不救不肯援护,理应重治其罪!”刘良弼根本不虚小皇帝,大声的争辩道。

“大司马,给二位讲讲吧。”朱翊钧让谭纶讲道理。

谭纶一甩袖子走到了堪舆图前,面色带着不屑和愤怒问道:“二位啊,你们知道大宁卫在哪吗?点出来。”

“诚不知也。”刘良弼看着那复杂的堪舆图,沉默了半天说道。

堪舆图上没有。

“大司马不怪他们二人看不出来,这职官书屏上的堪舆图去年所画,大宁卫从天顺年间丢了之后,就一直不在堪舆图内了,怪朕,朕没画出来。”朱翊钧乐呵呵的说道。

大明是在天顺七年丢掉了河套和大宁卫,都是被满都鲁所占领,也是在那时,大明才有了九边的说法。

“二位知道古北口外十八盘山在何处?”谭纶又问。

兵科都给事中裴应章抬头看了半天说道:“诚不知也。”

“二位可知道,大宁卫到古北口外十八盘山有多远吗?”谭纶又问。

二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没有回答。

朱翊钧笑着说道:“朕知道,大宁卫到十八盘山总计512里山路,过十驿,六河八沟。”

“陛下圣明。”谭纶俯首,陛下做输出主力的时候,那张嘴一开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做辅助的时候,也不遑多让。

谭纶看着两个跪在地上的臣子,嗤笑一声说道:“二位,陛下都知道,二位比陛下多吃了四十多年的盐,都是白吃吗!”

白吃还是白痴?谭纶到底是骂人了,还是没有骂人呢?

谭纶继续问道:“二位可知我大明军一日行军多少里?”

“一百里?”刘良弼试探性的说道。

“唉。”张居正重重的叹了口气,看向了台上的小皇帝,小皇帝是很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因为小皇帝问过,张居正就古今征战的若干例子,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冯大伴、张大伴知道吗?”朱翊钧却不回答,而是问冯保和张宏。

冯保和张宏俯首说道:“臣等知道。”

冯保端着手说道:“回禀陛下,大明行军一日三十里,若急务,最多五十里,否则大军易散。”

张宏接着说道:“大明精锐,诚如戚帅神勇,一日一百四十里,仍能作战,人困马乏亦能屡战屡胜也,可不是人人都是戚帅,人人都是戚帅手下强兵。”

是小皇帝不懂才询问近臣的吗?廷臣和跪在地上的巡按刘良弼和裴应章都是很清楚,小皇帝根本就是在用宦官羞辱这帮务虚的文官,连宦官都清楚的事儿,天天骂奸宦的文官却不清楚。

“戚帅从大宁卫至十八盘山就是疾驰,仍需三天半的时间,这是一步不停的急行军,五百里山路,从戚帅得到汤克宽被围困的消息,赶往驰援,二位,来得及吗?”谭纶问出了自己的问题。

戚继光就是长了翅膀飞过去,也赶不及。

“这是戚帅手令,令汤克宽不得贪功冒进,致使古北口失陷。”谭纶又出示了一份证据,这份证据是被夹在玻璃层内,是两块严丝合缝的玻璃,将手令夹紧外侧涂胶封装。

朱翊钧觉得戚继光字好看,就让人把戚继光的手令拿来封装了,熏陶一下军事细胞。

刘良弼仍然坚持的说道:“主将兼统全镇,有失均宜坐罪,岂能以大小、远近、坐令、功过就推避罪责的?”

“古北口没破,古北口若是破了,岂不是要重现嘉靖二十九年、隆庆元年之北虏入寇之旧事?京畿震动,惊扰陛下!”

谭纶直接被气笑了,连连摇头说道:“一派胡言,你们怎么知道戚帅没有布置?出塞作战不过三万军兵,戚帅留悍将七万军在蓟州,蓟州距离京师不过百里,一旦入寇狼烟起,七万军星夜驰京阻敌。”

朱翊钧一直在看着戚继光的脸色,戚继光没有愤怒、没有恼火、没有皱眉,带着十分习以为常的平静,戚继光早就习惯了,他这辈子失望的次数太多了,已经失望到了麻木。

朱翊钧笑了起来,谭纶很快笑了起来,笑的廷臣都有点莫名其妙,笑的两个言官都在心惊肉跳。

皇帝笑什么?

“贱儒!”朱翊钧的语气极为凶狠的骂道。

朱翊钧盯着两个言官,厉声说道:“尔来奏,兵部覆,朕批阅,尔又来奏,朕宣尔等入殿,跟你们讲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到,从大宁卫就是飞驰也要三天半的时间,你们就是不听!朕跟你们讲道理,你们跟朕强词夺理是吧?!”

“来人!叉出去廷杖二十!”

刘良弼和裴应章却丝毫不怕,廷杖罢了,廷杖就是声望,你小皇帝只要不打死他们,他们二人就是忠臣、诤谏之良臣,有骨鲠正气之臣。

“陛下,臣为言官,平日餋其骨鲠刚直之正气,上奏言事,触怒陛下也属正常,臣甘愿受罚,臣言,忠言逆耳利于行,恳请陛下良言嘉纳。”刘良弼十分嘴硬的说道,诤谏的味道,挠儿一下就上来了。

海瑞出列俯首说道:“陛下,臣以为二言官并无骨鲠正气可言,不过是在胡搅蛮缠罢了,臣为何这样说呢?”

“朝廷设立京营的目的,陛下在当初重组京营的时候,说的很清楚,边军戍边而京营征伐,此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道理,边军本就不具备进攻的能力,二人不明其理,以汤克宽战亡而计较,所以臣说二人胡搅蛮缠也。”

“臣以为二人不适合继续巡按蓟辽,给事中,恳请陛下廷杖之后,革罢归乡,不得签书公事。”

海瑞专事鉴定热门科道言官,经鉴定二人并无骨鲠正气,这顿廷杖打了也是白打。

要名望?有个屁名望!

在陛下这儿胡搅蛮缠,抛开事实不谈,事实就是戚继光打赢了!

夺回了大宁卫,还保证了京畿的安全,董狐狸在戚继光手下连吃败仗,还被俘虏了侄子卜哈出,董狐狸在李成梁那儿也是丢盔弃甲,到了古北口却能击杀密云总兵汤克宽。

“不对劲儿,不对劲儿!”朱翊钧连连摆手说道:“汤克宽的死有问题。董狐狸败走,为何能在十八盘山设伏?精准伏击到了出塞追击的汤克宽?”

“先生觉得对劲儿吗?朕不知兵,敌人潜入鸽子洞,进攻失败,逃亡之时,那必然是惊弓之鸟,汤克宽也不是泛泛之辈,董狐狸是怎么在惊疑不定之下,伏击追击之敌呢?这怎么就折在了十八盘山呢?”朱翊钧察觉到了问题的关键,询问张居正的意见。

张居正看着两个言官,说道:“查一查吧,万一查出点什么来呢?”

大明的总兵、副总兵、参将这些年,阵亡的实在是太多了!若是往常年还能说军备不振,今年可是连大宁卫都强夺回来了。

王崇古一听就急了,迫切的说道:“陛下,桃吐山绝对不能舍弃啊!”

今天出门办事了,其实是昨天的事儿的延续,昨天有人问,为什么谭纶要穿戎装披甲?这是嘉靖皇帝的规定,兵部尚书下营必须披甲上马,兵部尚书不能骑马,是不能当兵部尚书的。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