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其他 > 我的姑父叫朱棣 > 第九十章 你管这叫罢官?(三更到,新年妙)

多年以后,执掌内阁的首辅大学士解缙,依旧会记起他的前任被罢免的那个早朝……徐景昌出现在了午门之外,他和几位尚书打招呼,还特意到了蹇义面前,低声道:“我听说这一次京察,会有九卿罢黜,不会是我吧?”

“绝对不是!”蹇义断然否认,徐景昌完全确认,他要和通政使的位置告别了。

毕竟只有否认的,才是真的。

接下来徐景昌没有多话,他只想默默看着这帮人,到底怎么把自己搞掉……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

群臣步入奉天殿,朝拜天子之后,朱棣的目光巡视百官,而后道:“朕年初的时候,接到了你们各部衙门的题本,都说了今年的想法,到了现在,一年过去了大半,秋收在即,你们也都说说看,到底做成了多少事,能不能躲得过牢狱之灾?”

朱棣看了一圈,就盯上了夏原吉、

“户部尚书,管着大明的钱袋子,朕现在的收支情况如何?能有多少结余,你跟朕说说吧。”

夏原吉早有准备,他挺身而出,笑道:“陛下,这大半年户部上下,殚精竭虑,须臾不敢懈怠。去岁陛下就免除了遭遇兵灾州县的税赋,又数次降恩,免除灾区赋役。按理说户部岁入会下降不少。不过自从年初开始,户部就安排官吏,巡查各处,主要催收历年积欠的钱粮。其中江西一省,就多收了一百二十万石的积欠,已经悉数上缴国库。”

朱棣心情大好,笑道:“江西田赋,一直以来都很难解决,能有如此成果,伱用心了。”

得到天子赞誉,夏原吉也是很欣慰。

说来惭愧,徐景昌能想到用江西官吏去苏松常镇当知府,自然可以安排苏州等地出身的官吏,前去江西催收积欠。

这俩地方都是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江西士人主导了大明朝的上半场,而江南的士人则主导了下半场。

大家伙都知道徐阶取代了严嵩,这不光是徐党的胜利,而且还是江浙的胜利……自此之后,除了江西出身的刘一燝短暂当过一年首辅之外,再无江西人出任首辅。

相反,南直隶,浙江,也包括福建,人才辈出,长期把持内阁。

严阁老之所以成为大明奸臣之首,也跟老乡不给力有关。

假如多点江西人把持内阁,肯定要替严阁老说点好话的。

就算不给严嵩说好话,也肯定会痛骂徐阁老的。

夏原吉学到了这个小技巧之后,果断安排南直隶和浙江的官吏,前往江西,清理积欠。

结果就是杨士奇、胡广、金幼孜等人拼命折腾苏松常镇,而夏原吉放出去的这帮人,玩了命催逼江西。

结果就是江西一省,多拿了一百二十万石粮食。

虽然相比起历年的积欠,还不足三分之一。

但是能在铁公鸡身上拔下羽毛,也算是一大壮举,值得大书特书。

提到了江西清理积欠,自然就要说说苏松常镇的四府税制改革,尤其是火耗归公。

这是个巨得罪人的差事。

当初提出来,徐景昌福至心灵,甩给了四位内阁学士……杨荣等人简直感谢徐景昌的八辈祖宗!

他们到了地方上,才算真正明白,什么是刀光剑影,哪叫出生入死!

身在朝堂,哪怕是徐景昌,想要坑人,也要找个恰当的名目,可是到了地方,那却不一样了。

杨荣第一次见苏州的官吏,人家就弄了个昆山的戏班子,还聘请了扬州最有名的歌女,身价高达五万两,来亲自给杨荣献唱。

要知道这可是明初,不是白银大量流入的后世,寻常交易,是禁止用白银的,一个妓女却敢用白银标价,摆明了就是个达官显贵准备的。

杨荣也不得不承认,他真的动心了。

什么江山朝廷,什么辅国治民……哪里比得上跟这么一个可人儿说说话,谈谈心。

有个小曲是怎么唱的……面对面的坐着,我还想你。

没错,就是那种感觉,明明四目相对,互相看着,可是心里头还是装满了小佳人。

杨荣几乎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勉强抵御住了诱惑。

而且他很快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作为大明赋税最重的一个府……没有之一,大明朝廷极端防备苏州。

通常苏州人是没法进入户部的,而且派往苏州的官吏,也多是和当地没什么瓜葛,为的就是顺利征税。

杨荣就利用了这点,他先是和朱高煦合作,推行借贷,赢得一部分百姓的支持。

随后就公布可以用宝钞抵偿田赋。

虽说他没有直说废除火耗,但既然准许用宝钞,要是收火耗太过分,大可以把粮食换成宝钞,交给朝廷。

这样一来,苏州当地的官吏收入锐减。

最重要的财源没了,消息公布的第二天,苏州府衙,一个人都没有。

官吏悉数请假,只留下杨荣一个人。

虽说大明朝不缺当官的,但杨荣只是个内阁学士兼任苏州知府,他没法调动这么多人填补缺口。

被逼无奈,杨荣只能宣布,给苏州官吏也增加津贴,大约相当于俸禄的三成。

这下子才有人回到府衙做事。

杨荣也学聪明了,他果断提拔了几个听话的小吏,授予权柄。

又惩办了几个刺头儿。

恩威并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算勉强把国策推了下去。

苏州的问题解决了,松江、常州、镇江,也都迎刃而解。

这几位内阁学士本事能力过硬,又都顶着圣旨来的,还是南直隶,天子脚下,尽管阻力重重,但也都算有个不错的结果。

“回陛下的话,苏松常镇四府累计发出宝钞贷三千万贯,仅仅是利息税一项,就有九十万贯……这还只是小头儿,宝钞推行,商贾往来方便,增加的商税何止百万。”

夏原吉侃侃而谈,“浙西遭了水灾,朝廷调拨粮食,又鼓励百姓,改种桑树……进展神速……汉王殿下过去两个多月,已经有五十万亩的田地,改种桑树。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明年可多增加三十万匹丝绸,能拿到海外出售,一匹绸缎至少在十五两以上,差不多又是五百万两银子!”

夏原吉一路算下来,朱棣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强烈。

其实老夏还有一项没算,那就是超发的宝钞。

这一项丝毫不少于增加的税收。

而且由于很隐蔽,不易觉察,用起来十分顺手,朱棣表示相当满意。

户部这一关算是过了……紧接着是刑部,眼下刑部还在处理李至刚的案子,牵连进去的官吏何止百人,又有地方大户。

“回陛下的话,刑部坚决肃贪,绝不手软。”郑赐信心满满,介绍了所办的几个大案,朱棣也无话可说。

工部、兵部、礼部、督察院、大理寺……所有的衙门,都对朱棣有所交代。

很快最关键的部分也就到了。

“陛下,吏部奉旨京察,考核百官……朝堂官吏,多数都能恪尽职守,为国为民,不敢有须臾懈怠。臣考核百官,见上下一心,颇感欣慰,有臣子如此,何愁大明不兴?”蹇义说到了这里,话锋一转,“只是也有些臣子,虽然大义无亏,但过于懒散,不拘小节。频频请假,懒散怠惰。又在官署吃喝下棋,败坏风气。而且还冒支数万贯宝钞,都用来采购食物香料……凡此种种,臣以为按照京察规矩,不得不如实上奏,恳请陛下决定去留。”

蹇义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敢这么放肆的,也只有徐景昌一个。

他的这番话,也十分有趣,首先肯定徐景昌大义无亏,讲的都是琐屑的细节。

大约就是抛开他这个通政使当得如何不谈,我们觉得他是个坏蛋,所以请陛下罢免了他。

不愧是吏部天官,这整人的手段,就是厉害。

朱棣默默听着,随后笑道:“你的意思,是徐景昌不适合当通政使了?”

蹇义忙道:“臣不敢说,京察结果,只有陛下才能决定最后的去留。”

朱棣朗声笑道:“你都写的有理有据,难以辩驳,朕又怎么好推翻京察结果?如果朕非要说徐景昌的评价不公允,是不是连别人的评价也要推翻?那样一来,岂不是整个京察都要重来?”

朱棣的语气越来越重,蹇义不能感到不妙,连忙道:“陛下,如果京察不合适,臣愿意重来,如果是臣辜负了圣恩,臣愿意领罪。”

说着,蹇义跪在了大殿之上,并且取下梁冠,拜伏地上。

朱棣看了半晌,突然笑了,“用不着,既然徐景昌不适合当通政使,那就罢免了他。”

如此顺利,让群臣都大吃一惊,尤其是蹇义,他还准了一肚子说辞,全都用不上了,这是怎么回事?

就见朱棣把目光转移到了徐景昌身上,“你爹为了朕的靖难,丢了性命,朕前番追赠武阳侯,不久前有追赠定国公,你就承袭定国公爵位吧。”

徐景昌忙谢恩。

朱棣又道:“别忙,朕还有话,你虽然年幼,但是聪敏好学,见识不凡,朕正在寻觅太子师父,加定国公徐景昌太子太傅衔,领詹事府詹事,教导太子皇孙!”

这可不只是太子师,还是太孙师!

在场的文臣嫉妒的反酸水,别都给他啊,给我们也留个机会啊!

徐景昌又要谢恩,朱棣又一次阻拦,“还有,你善于理财,改革税制,多有谏言,虽说功过不能相抵,但有功之臣,朕岂能不赏?江南织造局等处原系宫中产业,供应内帑,悉数交给你打理,为朕理财,充实内帑。”

又是封爵,又是太子师父,又是宫中产业……你管这叫罢官?

怎么都觉得,徐景昌更加炙手可热,手里的权柄更加重了三分!

就在大家伙思忖的时候,朱棣又抛出一枚惊雷。

“徐景昌身为将门之后,国之栋梁,加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职,兼掌锦衣卫大都督。”

听到这话,好些官员眼前一黑……坏了,还是让他继续当通政使吧,我们后悔了!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红甘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