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其他 > 我的姑父叫朱棣 > 第262章慈父

我的姑父叫朱棣 第262章慈父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04-03 14:10:09 来源:繁體文學源四

黄观仰天哀叹,他一个好好的六首魁元,斯文领袖,如今却要贩售武器,挣带血的钱财,他真不知道自己这一辈子的孔孟之道,到底读到了哪里去了?

“徐景昌,你要赔偿我!”

徐景昌连忙点头,“老泰山,您只管说,是金钱还是美女?你要什么给你什么!”

黄观愕然良久,突然哀嚎一声,“我要名节啊!”

这下子徐景昌为难了,“岳父大人,伱看啊,要是我有,我肯定不会吝啬,可你偏偏要我没有的,你这就是强人所难了。”

黄观死死盯着他,气得拍桌子,“老夫就不该跟你纠缠在一起。”

徐景昌见老岳父如此说,也就轻叹了一声,“我知道您老的心思,我也就不为难您了,这北平国子监的差事,我还是另选高明吧!”

“等等!”

黄观打断了徐景昌,“你说什么北平国子监?陛下答应了?”

徐景昌笑道:“那是自然!陛下授意成立北平国子监……而这个国子监还包括四个学堂。”

“四个学堂?都教什么的?”

徐景昌道:“第一个就是宗室学堂,教那帮王爷的,以后王爷的儿子,孙子,重孙子,都要过来入学。”

“第二个就是武学堂,只要是针对那些卫所官吏,以后也要培养朝廷的武将。”

“第三个是科学堂。”

黄观打断了徐景昌,“这是干什么的?”

“就是分科而学的意思,以往的学堂,都教四书五经,教孔孟之道,以为学会了圣人微言大义,便能无往不利。这回不同,我们是承认学问不同,讲究因材施教,发挥特长……有文学、史学、算学、天文、医学、商学等等。针对所有人,凡是通过考核,都能入学。”

黄观听得颇感兴趣,甚至有点跃跃欲试的意思。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着实快事!

... ...但他还要保持老岳父的矜持,“这才三个学堂,还有一个?”

“还有一个就是外籍学堂……主要是针对女真、蒙古、朝鲜等等,凡是心向上国,愿意读书上进的,都可以过来。而且我也特别请求陛下答应,如果顺利完成学业,都可以授予大明的户籍,成为大明的子民。”

黄观听到这里。终于不淡定了,“你这是要教化蛮夷啊?”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黄观顿了顿,勉强压下急速跳动的心,好奇道:“那你准备投入多少?朝廷能给多少预算?”

徐景昌笑道:“预算多少,还要看夏原吉那边……不过能卖多少兵器铠甲,这笔钱倒是可以都拿来办学。”

黄观缓缓长出了口气,突然激动起来,“那个……贤婿啊,你看这个北平国子监祭酒,还有比我更合适的人吗?”

徐景昌点头,“我刚刚认真想了想,其实吴山啊,杨荣啊,黄淮啊,胡广啊,随便找个人就行了。您老人家就别掺和这些事情了,我真怕影响了您老的名节!”

黄观瞪着徐景昌,半晌突然笑道:“好你个臭小子,真是记仇啊!行,我给你道歉,我给你赔罪,要不然,我给你磕一个头!”

听他这么说,徐景昌可吓坏了,连忙伸手去扶黄观,哪知道他的胳膊还没碰到人家,黄观就安安稳稳坐下,人家就是意思意思,谁让你当真来的?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徐景昌也没啥好说的了,“往后教化蛮夷,光大华夏,就要看您老人家了。”

黄观笑道:“义之所在,在所不辞!”

他顿了顿,又道:“贤婿啊,既然要用兵器的钱办学,你可要多用点功夫,多卖点刀枪剑戟才是,你说是不是?”

徐景昌哼道:“您这是让我在缺德的路上走得更远呗?”

黄观立刻摇头,“你不能这么想……你看啊... ...咱们卖兵器,买得越多,蛮夷之间,互相征伐,死的人就多。挣了钱之后,拿来办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越多。此消彼长之下,我大明必然会越发兴旺发达,你说是不是?早晚有一天,到处都是华夏,普天之下,皆是中华,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同,你说是不是?”

老岳父喜滋滋畅想着,徐景昌只想说,“原来您老人家也有灵活的道德底线,还真是不容易。”

伴随着成立外籍学堂的旨意下达,朱棣终于降旨,召见各国使者。

徐景昌也被叫到了燕王府……朱棣身着衮服,气象威严,当真有永乐大帝的气势。

他见到了徐景昌之后,学呵呵道:“怎么样,今天朕的打扮如何?”

徐景昌慌忙道:“陛下天日之表,龙凤之姿!”

朱棣呵呵一笑,“挺会说话的。”

他俯身靠近,突然道:“你说朝臣是不是就喜欢朕穿戴整齐,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充当一个摆设?”

徐景昌愕然,朱老四什么时候这么

聪明了?

“启奏陛下,臣和那些人不一样,咱们是亲戚啊!”

朱棣意味深长笑了,“既然如此,那你就陪着朕,去见见各方使者吧!”

徐景昌点头,可是心里头怦怦乱跳,他总觉得朱老四要搞什么幺蛾子。

他们首先见的就是朝鲜使臣,毕竟他们刚刚挨过打,现在满腹委屈。

“求上国垂怜,严惩倭国岛夷。”

自从出了评分之后,倭国在朝鲜这里,地位越发底下,直接变成了岛夷。

当然了,这个岛夷颇具战斗力,时常入寇……或许在中原王朝的史书上,大的入寇就那么几次,但是实际上,几乎每隔一年多,倭寇就会入侵朝鲜。

双方仇深似海,互相敌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朱棣认真听完哭声,点了点头,“倭寇肆... ...虐海上,时常侵扰大明。朕这次也要呵斥倭国,让他们约束匪类。如果做不到,朕自然会提兵过去,亲自教训倭寇。”

听朱棣这么说,朝鲜使者,只当他要御驾亲征,可感动坏了。

情不自禁道:“陛下对待蔽国,真如父亲待儿子一般,蔽国上下,感激涕零。”

徐景昌在旁边都差点笑出声来,这就认爹了呗?

你们叫的还真是痛快啊!

朱棣脸上含笑,“朕是天下人的君父,不独大明子民,凡是心向大明,沐浴王化的苍生黎民,皆是朕的子民。”

朝鲜使者更加激动了,“多谢陛下天恩,陛下洪恩浩荡,倭国怙恶不悛,不是骤然能改变的。更何况当年元朝远征倭国失利,让他们越发猖狂。必须上国发兵严惩,才能让倭国感到切肤之痛,方能尊奉上国,睦邻友好。”

朱棣顿了顿,点头道:“好吧,此事朕知道了。”

随后朱棣就叫来了倭国使臣,朱棣直接甩出了一份国书,扔给了倭国使臣。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倭国使臣也不是傻子,一看这玩意,就浑身颤抖,惶惶不安。

这是当初朱元璋鉴于沿海倭寇作乱,降旨指责倭国,有心讨伐。

结果倭国怀良亲王弄了这么一封中二感爆棚的回书,在最后他更是豪言:“……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羞!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好家伙,这是要跟大明朝一较高下啊!

朱元璋犹豫了再三,实在是国... ...力不足,加上大元朝两次战败的教训,不能不吸取,放弃了用兵。

但是到了朱棣这里,他就不在乎这些了。

毕竟此刻的大明,出了陆上的力量,水师也起来了。

郑和的航行证明了大明的船只可不会半路损坏,开到倭国,轻而易举。

“回陛下的话,太祖皇帝垂怜蔽国,并未出兵,还望陛下能效法太祖皇帝,优待小国,小国感激涕零。”

朱棣呵呵笑道:“朕召见尔等,就是心怀慈悲,不愿意加兵……无奈尔等肆意妄为,倭寇之患,绵延至今,愈演愈烈。朕纵然想饶过你们,也没有这个道理!”

倭国使者连连磕头,“陛下,那些倭寇匪类并非蔽国派遣,他们尽是一些亡命徒,蔽国百姓,也是深受其害,还望陛下明察。”

朱棣呵呵,“定国公,你可听到了?”

徐景昌道:“陛下,纵然倭国使者所讲有理,但剿灭倭寇的开支,也不该大明来出。谁的麻烦谁出钱解决,谁的屁股谁自己擦!如果倭国没有本事解决,那不如这样,给上国一笔钱,让大明出兵,剿杀所有倭寇,还两国百姓一个海晏河清。”

倭国使臣大惊,“蔽国国小民贫,哪里有钱奉养上国,还望上国恩宽!”

朱棣勃然大怒,“好一个不知好歹的倭国,当真是要自寻死路。朕立刻成全你们!”

这时候徐景昌忙道:“陛下,这一次倭国是遵旨前来,还算恭顺,理当给他们一点优待,倘若他们能把国中金矿银矿交出来一些,所产金银,交给大明,用来剿灭倭寇,或许还可以商议一二。”

朱棣听到这里,点了点头,“听见没有?这是朕最后的一点恩典!你们要是不愿意答应,立刻就去整军备战。等这一次比武结束,朕必然带兵讨伐……行了,退下去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