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其他 > 我的姑父叫朱棣 > 第十一章 天子雄心

我的姑父叫朱棣 第十一章 天子雄心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02-09 11:04:31 来源:56书库

蹇义和夏原吉带头,文官一起跟进,武将这边却也没法沉默,朱能向前一步,高呼吾皇圣明,到了最后,淇国公丘福,也不得不弯下了腰,跟着呐喊。

只是心中的怒火,也同样疯狂奔涌。

徐景昌,你这个小崽子,咱们的账记下了。

别看你的背景雄厚,但你就是个十五六岁的毛孩子,早晚我会找到机会,让你倒霉的!

丘福憋着坏,想要找徐景昌的麻烦,可朱棣已经没有兴趣在这件事情上纠缠了,此刻的他,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仿佛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一样。

过去的四年间,朱棣以北平一隅之地,抗衡建文的百万大军,终于靖难成功,登上了龙椅。在这段时间里,他想的只是怎么活下来,如何击败敌人。

胜利或者死亡,没有第三条路!

幸运的是,他终于赢了,顺利坐上了龙椅。

但是那么多朝臣反对他,尤其是永乐年号的事情,让朱棣意识到他距离君临天下,万众归心,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

年号这事,成了朱棣心中的一根刺儿。

他虽然没有下旨更改,但却是如鲠在喉,如芒刺背。他迫切需要向天下证明,他朱棣是最优秀的帝王,必须要有大的作为,超越父皇的功业,把大明江山推到新的境界……

朱棣只觉得有一股火焰,在心中燃烧。

英雄壮志,帝王雄心。

朱棣越想越激动,他猛地扭头,“朱高煦。”

“儿臣在。”朱高煦连忙躬身答应。

“你留在这里,安抚朵颜三卫的将士兵丁,不许斗殴,更不许扰乱百姓安宁,不然严惩不贷。”

朱高煦乖乖答应,“请父皇放心。”

朱棣点头,随即对文武众臣道:“你们都随朕回宫,商议要事。”

众臣随着朱棣回宫,蹇义和夏原吉也都骑上了马,他们跟在徐景昌的身边,胖乎乎的夏原吉眯着眼睛,笑眯眯道:“徐通政真是伶牙俐齿,思维敏捷。你这番高论,说动了陛下,实在是少年英雄啊!”

蹇义也笑道:“确实,淇国公虽然身为武将,却想着息事宁人,远不如徐通政的气魄,好,真是好!”

徐景昌翻了翻眼皮,对这两位父亲推荐的重臣,并不以为然。

你当我不明白?你们俩才不是因为我爹的提携,就跑来拍我的马屁。分明是看出了我的本事,觉得可以拉着我对付靖难新贵,帮你们撑场面。

不过你们俩最好别做梦,我才不会给你们当枪使呢!

“蹇尚书,夏尚书,别的事情我就不说了,陛下如今雄心勃勃,说是寸土不失,其实意在开疆拓土,建立前所未有的功业。”

俩人一怔,没错,确实是这个道理。

徐景昌又笑道:“天子有雄心,百官劳碌命。接下来可有苦吃了,尤其是你们两位,做大事就要用人,做大事就要花钱。你们一个管着官帽子,一个管着钱袋子。要是举荐的人才有错,或者拿不出钱财,雷霆之怒,我看你们未必能承受得起。”

这俩人听到这话,齐齐一怔,竟面色骤变。

是这么回事,接下来倒霉的还是他们。

夏原吉和蹇义互相对视,竟然都从对方的眼睛里捕捉到了一种名为雄心壮志的情绪。他们俩也都是朱棣的超擢,才坐上了现在的位置。

朱棣要大有作为,他们何尝不想向天下证明自己?

辅佐贤君,开创盛世,正是文臣最高的殊荣,就算累一点,苦一点,也在所不惜。

谁不想搏一个青史留名!

像徐景昌这种,一心想着钓鱼听曲看星星的,是理解不了这两位的状态。他现在只是担心朱棣会弄出什么幺蛾子,自己这个通政使的工作任务会不会增加?

如果太累了,就想办法辞官吧,不行就去找姑姑帮忙,她也不想徐家仅剩的独苗提前枯萎吧。

思索之间,他们已经返回了皇宫,君臣见礼之后,朱棣满脸笑容,目光落在了徐景昌身上。

“徐通政,你刚刚说的那番话,能不能再仔细讲讲,让大家伙听得更明白一些。”

徐景昌无奈,只有站出来,“回陛下的话,臣的意思就是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盛衰强弱,是不是单纯的太平无事?身为一国君主,又该坚守哪些东西……譬如说祖宗疆土,这是先人留给后代的,老百姓都知道当败家子不好,身为皇帝,更不该轻易丢弃土地,放弃祖宗基业。如果有人胆敢侵犯大明,觊觎大明疆土,那就必须坚决回击,要打疼打残打死。要学汉唐灭匈奴、突厥之勇毅血性,不可学两宋对契丹、金人、蒙古的妥协退让。”

“说得好!”

朱棣情不自禁拍起了巴掌,朗声大笑,“讲得太好了,太祖皇帝起身布衣,北赶大元,创立下赫赫大明。三代以下,得国之正,无过大明。朕如今继承大统,自当奋发有为,光大父皇基业。不光要守住江山,还要开疆拓土,成就远迈汉唐的盛世。这是上天给朕的职责,父皇在天之灵也在看着,朕此生必定矢志不渝,除死方休!”

完喽!

徐景昌眼前一黑,朱棣这是要进入打仗魔怔人状态了吗?

你自己疯魔吧,千万别带上我。

只可惜啊,你鼓动的朱棣热血沸腾,朱棣能放过你吗?

“徐通政,你觉得朕该怎么做,有什么妥当的建议?”

徐景昌怔了怔,低声道:“陛下……臣,以为无为而治就不错。”

“你说什么?”朱棣陡然大怒,你都把话说得那么明白了,怎么还无为而治啊?你想欺气死俺不成?

“那个……积极努力,很有魄力地……无为而治。”

朱棣瞪圆眼珠子,就要发火。

这时候蹇义慌忙站出来,“启奏陛下,臣以为徐通政所讲不无道理。眼下刚刚经历战乱,民生凋敝,国库空虚,急需恢复民力,此时确实需要休养生息,或是三年,或是五载,等到国力恢复,才好大展拳脚,有所作为。”

夏原吉也立刻附和道:“陛下,确实如此,就拿大宁都司的事情来说,实在是朝廷无力供养塞上十万甲士,不得不暂时内迁。臣身为户部尚书,可以在这里向陛下立军令状,三年之内,必定恢复民生,填满国库。做到足兵足食。如果臣没有这个本事,就请陛下砍下臣的脑袋,以儆效尤。”

朱棣听到这里,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又冲着徐景昌哼了一声,“你也是这个意思?”

徐景昌连忙道:“是,就是这个意思,臣不如两位尚书干练老诚。”

朱棣又笑了,“不够干练老诚,那就好好学着,你还年轻,有大把时间。”

说完之后,朱棣站起身,走到了文武众臣之间,朗声道:“接下来有几件大事,朕要部署一下;其一,就是过去四年间,建文年幼昏聩,被奸佞蒙蔽,更改太祖旧制,务必要尽快恢复过来,奸佞小人要铲除干净。山东,北平,南直隶,不少地方遭到了兵祸,尤其是山东,更是损失惨重,要尽快恢复民生,缉捕盗匪。吏部需要挑选合适的官吏下去,户部也要酌情减免税赋。”

两位尚书立刻答应,“臣等遵旨。”

“还有,建文招募了百万兵丁,现在要立刻整顿,裁汰老弱,留下青壮,严格整训,不可懈怠。如果谁要是觉得靖难成功,可以安享荣华富贵,纵容麾下将领,败坏国法,欺凌百姓,朕必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朱棣扫视在场群臣,厉声道:“朕说了这么多,归结起来,就是要你们各司其职,所有人都忙碌起来,不要想着钓鱼听曲,玩物丧志。”

说最后一句的时候,朱棣的目光狠狠盯着徐景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