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新笔趣阁 > 仙侠玄幻 > 仙官 > 第九十五章 心中的光明

仙官 第九十五章 心中的光明

作者:随轻风去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2-06-03 05:26:07 来源:69书吧

原本在这世界举人作为地方头面人物,有牵引天机调节天候的神通,俗称呼风唤雨。如果有雨水,在归阳县这种山村地方,冬季亦可有一茬收成。但此时却是田地荒芜,山坡岗地没有雨水灌溉,冬天小麦必不能活,那也也不必费力气了。

叶行远站在村边,目睹这枯败荒凉的景象,忍不住连连摇头叹气,心中也在细细思量。

周知县的行为,站在更高的立场上无法衡量对错,但是作为潜山村的村民,叶行远却不愿眼睁睁看着惨况继续蔓延。山腰上的村庄已经如此,那山顶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两句话叶行远脱口而出,并不只是假大空的宣言,实乃真心有感而发。

作为暂未入仕的读书人,如果说第一目标是读书考试,那第二目标,应该就是反哺乡里。圣人云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所谓乡贤,便是指这种读书明理之人。

秀才得清心圣音,本意当然不是为了战胜骂街的泼妇,而是为了劝人向善,令邻里和睦。举人能呼风唤雨,也不是为了显摆招摇,而是为了润泽农田,维持乡邻温饱。

之前的叶行远,大半时间都在闭门读书,对这个世界的民生并没有太深的感触,但今天仿佛是第一次睁开眼看这世界一般。

经过转轮珠强化的五感敏锐,他的目力极为高明,一草一木一尘一沙尽在眼中,这也让他更能瞧见生民的苦楚。

流经村口的小溪早已干涸,草已凋零,树已枯萎,地面上已经有了干裂的纹路。乡中奔跑的孩童有气无力,双目都缺乏神采。因为饥饿,原本的壮年汉子都显得有气无力,而原本喜欢唠叨的妇人。也只能对着空空的米缸发呆。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雨水,也就等于是断了活路。

如果没有神通的世界,这是无可奈何的天灾。顶多向官府请求赈济,却不能改变现实。然而文圣降世,截取天道而成天机,又通过天命授予读书人神通,立意就是能够造福乡梓。

文圣所为。正是“为天地立心”,而作为一个小小的秀才,叶行远能够做的,便是“为生民立命”!他脑中念头翻涌,但这初心却是越来越明晰,越来越让他动容。

叶行远穿越到这个世界,最初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归属感,他无非有个姐姐,顶多想着升官发财解决家庭困境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在这世界上有了朋友。也有了羁绊,有了前进的目标,也就有了发奋的动力。

当他看到泪流满面的老者跪于面前,就仿佛触动了一根心弦,头脑中陡然一片光明。

天机本身无情无欲,关于天机各人有各的解读,还是前文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叶行远自己,一直没有真切探寻过自己的内心。

那么此时此刻,叶行远望着山间荒芜的梯田。陡然顿悟乐。自己在这世上,必须要做一些事。

“叔伯乡亲们放心,小子身为读圣贤书之人,断不会坐视不理。听说本县士绅都聚集在山头村。我这就去倡议士绅联合,共劝知县改弦更张,为潜山村争来雨水!”

不问得失,不求名利,只是因为必须去做,方才能够称得上一个人。才能不负生平所学。

叶行远想明白后,不打算进家门了,转身直奔山头村而去。

“那就多些叶相公了!”村民们感激涕零,又要磕头,再度被叶行远拦下。

叶翠芝晓得这里头的利害,但看着神采奕奕的小弟,热泪盈眶,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只通过这短短的几句话,她就看见了小弟的成长,他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他已经可以顶天立地,撑起家中的门户,甚至可以庇佑父老。这是男人要做的事,即使前景莫测,她又怎么能去拦住?

叶行远自己也是心潮澎湃,在他拨开杂念,不去考虑利弊的时候,却陡然发现本心明澈,天机若隐若现,竟是比他平日有意去勾动天机的时候,更加明显。

还有这般好处?叶行远大喜,灵力运转全身,只觉得飘飘欲仙,直欲乘风飞去,不知不觉灵力的累积和对天机的感悟,竟然又深了一层。

如此一来,明年省试倒是更有机会了...叶行远原本灵力就远超常人,肚里的名篇拿出来就能惊世骇俗,在科举一途上差的只是天机感悟与真正的学问根基。

今日一念之间,竟然就突破了所谓“知见障”,得其本心,修为居然因此而再进一层,倒是出乎意料之外。

这大约就相当于是选择前进道路了,叶行远也隐隐有所悟。圣人虽然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这只是一种天机的表述方式。

以民为本,当然是天机;但以国为重,同样是天机;至于君为臣纲,纲举目张,也一样是天机。

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上,就会对天机有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出乎本心,不可更改。地方士绅想要保护本乡本村的利益,这是他们的本心,也是他们的天机,他们若能够安定乡里,自得其功德,也会像叶行远这样,对天机的揣摩更深一层。

而周知县不管出于目的,要提高本县的纳粮数目,提升生产效率,这也是他的本心他的天机。若他能够为国多纳一石粮,他便是多了一份政绩,也就多了一分于天机的感悟。

撇除私心,不能说是谁对谁错,只是你所选择的立场而已。叶行远,在看到哭泣的本乡老人,看到被欺负的姐姐,看到那些面黄肌瘦的孩童之后,已经不可能选择别的立场。

却说叶行远匆匆赶往山头村,而此时的山头村中,也正是一片混乱。

王举人去世,死因不明。山头村人不肯罢休,抬棺将县里的胥吏团团围住,吵闹不休。欧阳举人等一干士绅从各地赶来,都在好心劝说,想要平息事端。

“欧阳兄,这可如何是好?如此大闹,那些胥吏下场无足轻重,但是误了王老先生入土为安,却是吾辈之过啊!”县中另一名丁举人忧心忡忡,在与欧阳举人商量。

欧阳举人眉头微蹙,沉声道:“王老入土固然是大事,不过此事不查清楚,却也不能急着让他安葬。村人虽然粗鲁不文,但要县里给个交代,也是理所应当。”

王举人年高,论起资格来比其他几个举人都老得多,平日遇上了,欧阳举人丁举人都得恭恭敬敬叫一声老先生。他原本已经在村中准备颐养天年,谁知道竟然会出这种意外。

当初王举人鲁莽求雨,欧阳举人等人来不及劝阻,但想着王老先生这么大年纪,周知县都不至于太过分。却不料才一两日功夫,就传来了噩耗,怎能叫人不惊心?

这两日,除了在外游学赶考的,县中有功名的读书人差不多全都聚集在山头村,比任何文会都要齐全。

除了县城的欧阳举人、丁举人两人之外,正坡乡高举人、西山乡张举人都陆续赶到,包括死去的王举人在内,归阳县未曾出外的举人全都聚齐。至于四里八乡的秀才们,更是络绎不绝而来,纵然不敢说一个不缺,至少也有七八成。

因为王举人的去世,县中士林震动,本县士绅已经形成了反对周知县的共识。按道理说,全县读书人聚集起来,众志成城何事不可为?

但纷纷扰扰两天,还是一筹莫展,欧阳举人对此也颇为无奈。其实欧阳举人的态度很明确:第一,周知县必须为王举人之死给一个交待;第二,这两年来执行的雨水制度必须停止,恢复以前的各乡绅自理互助制度。

以前各乡各村雨水大体上是平均分配,纵然是旱灾也可勉强共度荒年,起码不会不平均。

但周知县上任以来,揽权日盛,将原本的善法一笔抹倒。

尤其是这几年天地元气变动,雨水更有限的情况之下,知县大人分配雨水更倾向平原几个产粮大乡,而对山区乡村生计基本忽视,终于激起今日之事,也可以说是自食恶果。

就这两个诉求,欧阳举人却发现居然不太容易推动。

众人对第一个要求没什么异议,毕竟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王举人之死,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总是让归阳县这一群高高在上的读书相公人人自危。

生怕周知县真仗着衙门权势,对读书人下手狠辣,那结盟自保是必须的。但针对第二点诉求,就有些众说纷纭了。

欧阳举人顾全大局,知道县中现在这种局面,就如坐在火山口上,山上乡村活不下去,难免要生乱,王举人的意外顶多只是前奏而已。

又比如高举人的正坡乡处于山顶,三月前还被周知县否了一寸三分雨水,苦不堪言,所以高举人也赞同欧阳举人的意见。

但丁举人和张举人两人都是出生于县区东部平原鱼米之乡,现行雨水分配对他们乡村是有好处的。这时候虽然因为王举人的死而有义愤,但对于抗议县衙雨水分配,就默不做声了。

他们不说话,秀才们的争论就更激烈了。有人说,“王举人都舍身而行,吾辈还犹豫什么?我等自当振臂高呼,与酷吏斗到底!”

但也有人委婉的说,“王举人之事自然要讨回公道,但一码归一码,雨水之事,还当从长计议。”

就在这喧嚣之中,叶行远终于赶到了山头村。(未完待续。)

PS: 这几章将会非常难写,早晨才把这章改到略微满意,现在发出来,是补昨天晚上的,不算今天更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